您的位置: 首页 / 已隐藏 / 正文

弘扬中华文化展示国家软实力

2011-07-07 15:26:27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时强调:“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胡锦涛相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胡锦涛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深刻而清晰地表明,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必须要适应全球化的基本趋势,开阔国际眼光和全球性视野,树立国际化发展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大胆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和各种国际性文化活动,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确立我国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要适应全球化的基本趋势,开阔国际眼光和全球性视野,树立国际化发展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就要大胆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和各种国际性文化活动,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确立我国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要大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应该树立一种同“拿来主义”相结合的“送去主义”的文化观,科学处理文化“拿来”和“送去”的关系,既要把外来优秀文化引进来,又要主动地把中华优秀文化送出去。

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从“请进来”到“走出去”,要实现这一大转变,就需要语言这一传输与交流各国优秀文化的媒介。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和交流的手段,也是一种文化理念甚至是价值观念的天然载体。一个国家或民族,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文化信息和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进而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这既是个简单的道理,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大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们国家的大学理所当然地要担当起这项神圣使命。大学应该树立一种同“拿来主义”相结合的“送去主义”的文化观,善于处理文化“拿来”和“送去”的关系,既要把外来的优秀文化引进来,又要主动地把中华优秀文化送出去。大学应自觉地肩负起自己的文化使命:自觉地把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追求。

意大利思想家马志尼曾明确说:“凡是说意大利语的地方,就是意大利人的家园。”这句话表明,语言在交流与传播各国优秀文化的事业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和“国际化”和“文化软实力”有着不解之缘的我国大学尤其是文科类、外语类大学,在向世界推介和“送去”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在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上,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以大有作为的贡献空间。

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兴起,从国家汉办传来消息,截止2011年6月,中国已经在101个国家建立了340多所孔子学院和460多个孔子课堂。面向大中小学、社区和企业,开设各类汉语课程6千多班次,注册学员13万,文化交流活动的参与者达140多万。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态势从一个侧面向世界显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当下与未来,我们国家的大学要在办学实践中,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沟通与交融、人才的培养与交流等方面,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针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一定要做好“植根立魂”的工作,要使所培养的人才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植入本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免成为“失土的兰草、无根的浮萍”。同时要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能够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学贯中外,首先为本国人民服务,同时为世界人民服务。

大学要肩负起应有的文化使命,就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把在继承、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和在沟通、交融的过程中繁荣世界文化这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大学首先应当成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中心,在引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举凡世界各国大学,其位居翘楚者,皆对本民族的振兴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因而,不但为本民族引以为傲,而且得到其他民族的赞誉。

保护和弘扬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这同样是我国大学必须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大学要发展本民族的文化,非但不能排斥而且必须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对中外文化要兼收并蓄,择善而从,融会贯通,创造新义。

如何对待外国思想文化?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绝不可能只发生单向的搬用和移植。无论是外来文化还是本土文化,在相互接触和碰撞中,都不可能保持原状而必然融入新机,这就是文化的更新。因此,大学还要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融会的桥梁。

格高志远,方能学贯中外。当代中国的大学、中国的大学生,担负着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使命。为此,我们的大学生必须勤奋向学,从在校期间就开始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具备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只有这样的大学生,才会释放出巨大的创新热情,才会具有一种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才会真正成长为社会的精英和国家的栋梁。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东方网
相关推荐: 中华文化实力国家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