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已隐藏 / 正文

王绍光:走中国道路,探索中国模式,推介中国经验

2011-04-21 15:53:32 作者: 王绍光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我演讲的题目《走中国道路,推介中国经验,探索中国模式》,中国模式还没有把握,还需要很多的探索。为什么讨论中国模式?还是有意义的。

首先以一段话开头,这也是很长期的一个朋友最近讲过的话,田国强在上海财经大 学在留美经济学会年会上说“一些短视者短时者和既得利益者认为已经找到了与现代发达西方社会不同的稳定的成熟的具有推介价值的集中发展模式,即一些人所宣 称的模式,这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勿将次优当最优,勿将过度性制度安排当做终极制度性安排。”到底有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成熟的具有推广模式的终极发展价值 呢?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中国目前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有人认为找到一个终极发展模式几乎有一点点无的放矢。我们觉得自认为已经自认为什么是最 优的制度安排也是一种自负也是一种短视,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模式,讨论探索中国模式是有意义的。争论的实质是什么?还是意识形态之争,不是学术之争, 争论的核心问题有没有别的选择?童世骏教授刚才讲到撒切尔夫人讲到的一元性,有人说中国只有现代化没有现代性。争论的焦点我也看了很多讨论的文章,集中在 前两样东西上,一个是有没有,一个是好不好。

有没有中国模式?如果有是否已经成形,成形能否持续能否概括起来,这个讨论非常之多。好不好讨论更多。有没有、好不好经常混杂在一起忽略了一个更重要 的问题,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模式有三重含义,一个姑且把它叫做本体论意义上的模式,这是客观的原形。一种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模式,它是讲的一种目标 模式,这是一种评价,我们姑且叫典型。第三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式是一种理论的模式,理论对现实的一种概括一种总结,这个在学术上经常叫做模型。客观意义 上本体论意义上到底有没有一个模式?客观存在具有特殊关联性的现象,这种讨论很多,在讨论资本主义的时候讨论莱茵模式、北欧模式、日本模式,这样的讨论非 常之多。本体意识上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模式是否客观存在。今天有很多人否定中国模式的人其实他们以前都会用“模式”这个词,比如吴敬琏先生谈到温州模式、苏 南模式在八九十年代,秦晖先生写到很著名的“关中模式”,这个词是可以用的。

中国的发展有特殊性,反对讨论中国模式的人就能看出来,不少人提倡普世价值,之所以提倡隐含的成分是中国发展转型具有特殊性,所以要谈普世价值,否则 没必要谈了。中国的发展道路里面有一些跟别人是相似的,所以不存在特殊性,这种说法我觉得也是似是而非的说法。比如我们可以讲金丝鸟和乌鸦有很多相似之 处,但是金丝鸟是金丝鸟,乌鸦是乌鸦。中国的道路是有特色的,一个是经济增长,我不愿意仅仅谈30年,我要谈60年我们从1953年到2008年来 看,60年的经济增长年均增长率是8.4,即使在头30年也有6.5%的增长率。消除贫困,头30年我们没有太多的数据,但是后30年是有数据的联合国开 发署过去30年全球的贫困人口减少了四伊,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五个亿,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没有减贫全世界的贫困人口增加一个亿,这个更有意义。HDI的趋 势,人类发展指数1950年到2007年我比较大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美国,1950年中国的HDI比巴西、俄罗斯和美国低很多,跟印度几乎是 不相上下。但是头30年结束的时候已经有巨大的改善,2007年中国现在已经接近俄罗斯和巴西的HID水平,而且发展非常之快。中国道路是有特色的,所以 要走中国道路。

从价值论意义上讨论模式实际讨论是什么东西是值得的,什么东西是不好的是好的,作为范本模本的样式可供其它国家学习的范例,学习不仅仅是好的也是负面 的也是教训。客观存在的特殊现象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没有人谈到模式的时候,现在有些人一谈到模式就认为是完美的,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如果有 的话就不是人的东西了。我们谈拉美模式显然不是从拉美说是一个正面模式来谈,有人讲中国的模式不具有可借鉴性可复制性,但是可借鉴可复制不是一个概念,放 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世界上恐怕从来都没有,没有一个模式可以具有可复制性照搬的可能性。世界上恐怕有一次照搬,就是利比里亚的那些美国黑人到利比里亚建一 个美国,利比里亚的国旗大学的名称、钞票所有都像美国一样,但是利比里亚做的怎么样可以很清楚。典型不可能是永恒的,北京故事好像是有问题的,最近一个很 有名的人比约莫先生更有名的人萨默斯开始讲孟买模式,孟买模式以人为本的模式,这个更多是一个概念而不是现实。印度处于绝对贫困的穷人,比非洲处于绝对贫 困的人加在一起还要多。

认识论意义上的模式,这是对客观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理论上经常有精华模式、均衡模式、冲突模式等各种各样的,都是对是提出一种理论性的解释。在认识论 意义上的模式能否构建出解释客观现实的理论模式,不仅仅解释,而且既能解释成功也能解释失误这样的模式才是有用的。一个好的理论模式必须既能解释某个阶段 又能解释比较长的过程,比如说就在不久以前有些人把中国的发展模式概括为比较优势,谈到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现在已经变成问题了。一个好的理论模式必须是 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必须能够解释变化,解释中国增长的时候比如有些很著名的经济学家就会强调中国特殊的自然禀赋和初始条件,这是静态的解释。最后模式一 定要简洁,如果讲一大堆的变量说这些东西可以解释一个东西,那种模式太复杂,但是简洁并不一定是好的理论模式。刚才有人说中国模式是专制+市场经济,这种 概括非常简洁,显然是非常坏的解释。走中国道路推介中国经验,探索中国模式,本体论意义上的中国模式我觉得可能是存在的,我更愿意把它叫做中国道路,中国 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也许会继续走下去。在价值论意义上的中国模式也是有必要推介的,保民一种态度,中国人不需要盲目自大但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在经济发 展、消除贫困、改善人们福祉方面中国完全有资格向世界推介中国经验,同时也谈其中的教训,比如90年代可能还是有很多教训。

最后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中国模式确实非常有必要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理论性的解释,在这个意义上虽然大家谈论很多,但是还没有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 完全令人信服的中国模式。仅仅把各种变量特色解释指出来还不是一个好的理论模式,还要把它之间的互相的相互作用的机制说清楚,这样是比较好的理论模式,这 样的理论模式希望大家在未来进行探索。

谢谢各位。

王绍光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他于一九五四年出生于武汉,一九八二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士学位,一九八四年获美国康 乃尔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一九九零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他曾在一九七二年至七七年任教武汉市堤角中学,一九九零年至二零零零年任教美国耶鲁 大学政治系。他目前担任英文国际学术刊物China Review的主编,并担任几家中英文学术刊物的编委,几家中英文学术出版社的审稿人。他已出版七本专著;他还与胡鞍钢等人合著、合编了十三本著作; 此外,他还在中英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上百篇。

他与胡鞍钢合著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曾获1994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他与胡鞍钢,康晓光合作进行的三项国情研究曾获1996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 步一等奖”;他的学术著作,Failure of Charisma: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Wuh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在美国被授予图书奖 “Choice Award for an Outstanding Academic Book of 1996”。

他曾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署、世界经济论坛、斯德哥尔莫和平研究所、韩国三星集团、美国Johnson& Johnson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他的学习和研究曾得到美国富布赖特奖学金,梅隆基金会,麦克阿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亨利-鲁斯基金会,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Aspen Institute的资助。

责任编辑:翟琳琳
来源: 四月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