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四月观察 / 正文

张颐武:西方媒体开始编造阿富汗故事

2021-09-05 17:37:02 作者: 张颐武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在美西方以仓促撤军宣告他们在阿富汗20年努力失败的同时,西方媒体也在向公众推出一系列以普通人口吻讲述的关于阿富汗的“故事”,凸显出他们并不甘心失败,并且决心把失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赋予某种拯救阿富汗人民的“高尚”意义的强烈企图。

张颐武:西方媒体开始编造阿富汗故事

在美西方以仓促撤军宣告他们在阿富汗20年努力失败的同时,西方媒体也在向公众推出一系列以普通人口吻讲述的关于阿富汗的“故事”,凸显出他们并不甘心失败,并且决心把失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赋予某种拯救阿富汗人民的“高尚”意义的强烈企图。

 

2、

资料图

比如CNN新近讲述了一个4年前从阿富汗移民到美国的女画家拉赫玛尼的故事,拉赫玛尼在美国接受了教育,通过画画来表达对塔利班的愤怒以及对美国带来的福音的崇敬之情。她画了一个少女,女孩头上的围巾是绿色的,对阿富汗人来说,绿色是和平、欢乐和幸福的颜色。“这是一片充满和平、阳光灿烂的蓝天,还有鸟儿飞翔,而不是军用飞机。”而画面右边描绘的是在喀布尔机场混乱的疏散过程,绝望的人们从美国军用飞机上坠落。在他们下面是“拿着文件在机场门口等候的人……有人试图把他的孩子送出围栏,以确保下一代能得到和平”。

拉赫玛尼说在美国感觉更好,但同时这也不是她的国家,她想让全世界知道……无辜的人正在被杀害……这一切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这样的故事我们在整个阿富汗战争期间常常能够从西方媒体上看到,但这其实是一个又一个美国人的故事,与阿富汗人民在阿富汗真实感受到的并没有直接联系。这样的故事模式,我们可以从胡赛尼关于阿富汗的流行小说《追风筝的人》里看到,从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马拉拉的讲述里听到,其核心是西方带来的“文明”与阿富汗自身的“愚昧”的对立,西方的介入是对阿富汗人民的一种根本的“拯救”。故事的讲述者身处西方居高临下地“俯视”自己悲惨的祖国。而阿富汗人民是没有任何自主性的,他们未来只有依靠西方的拯救。

拉赫玛尼故事里的西方视角太过于清晰了。她通过混淆问题的本质给世界带来一种扭曲的叙事:占领军给阿富汗带来了和平与文明。然而占领军带来的恰恰是战争本身。没有任何人认为假设没有外来入侵者,阿富汗社会本身就是完美的,但依靠美军的占领来“拯救”阿富汗人民,这根本就是一种虚假的陈述。阿富汗社会的进步不可能依靠外来侵略实现,解决阿富汗问题只能是阿富汗人民自身努力与选择的结果。

西方媒体把入侵乔装打扮成对阿富汗人民的“福音”,但这样的故事因无法厘清而极力想掩饰的是:一旦美军撤走,阿富汗政府顷刻间瓦解,与阿富汗社会之间的矛盾马上暴露。既然美国承诺“拯救”阿富汗人民,为何却无法得到阿富汗社会的认同?一个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充斥腐败的低能的政府,怎么可能给予阿富汗人民福音?这就是为什么西方视角下的故事无法解释“大溃败”的真实原因,也无法通过感性叙述为外界带来真实的阿富汗状况,只能借移民之口来遮掩政策挫败的责任。

这个例子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西方惯用的表达方式与讲故事的能力。明明是一场大溃败,却被描述为一个感伤的阿富汗移民的个人遭遇。故事里明明没有任何一个真实生活在阿富汗的阿富汗人,里面人物却被抽象成了在塔利班统治下悲惨命运的象征。这种扭曲、混淆和掩盖真实问题的手法本质上是为殖民主义理念涂脂抹粉。对这种手法的广泛应用是西方“软实力”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现实存在的问题,变成了这个民族的“原罪”,而西方的拯救失败是这个民族的不幸。故事讲述的是虚幻的“真实”,而真实的问题被简化为西方的优越和善意与其他国家苦痛之间的矛盾。这种手法在西方针对性描述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时也一再使用,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东方
来源: 环球时报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2017年03月04日
地点:
南锣鼓巷地铁站和张自忠地铁站之间 (确认报名后,告知具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