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四月观察 / 正文

胡毓堃:默克尔反复被监听 这事为啥德国能忍?

2021-06-08 11:32:00 作者: 胡毓堃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2012年至2014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丹麦国防情报局,接入丹麦互联网获取原始数据,监听了德国、法国、瑞典、挪威等欧洲盟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任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时任德国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施泰因布吕克。

默克尔反复被监听,这事为啥德国能忍?

文/胡毓堃 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国际政治观察分析者

核心提示:

1.此次美国监听事件让人想起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事实上,五眼联盟1971年的“梯队”项目,就以苏联东欧对手国家的军事和外交通信为重点。冷战结束后,这一项目扩展到监听私人和商业活动通信,欧洲盟国也成为美国的监听对象,美国借此也谋取不少商业利益。另据报道法国三位总统的通信都被监听。

2.欧洲盟国对美国的“监听招数”也心知肚明,21世纪初欧洲议会专门组织临时委员会调查,并派员赴美中情局、商务部和国家安全部交涉。但美方拒绝承认监听项目存在,取消所有会谈,迫使欧盟代表团离开。另据爆料,德国其实也曾监听美方高官如希拉里和克里的通信、窃听法国总统。

3.丹麦广播公司的爆料节点非常微妙,时值拜登总统任上首次访欧前夕,而且美欧正在就新的跨大西洋数据传输协议谈判,监听丑闻势必对此产生影响。更大的难题是拜登如何修复跨大西洋关系,比如贸易关系的恢复、气候议题的推进、新冠疫苗的分配、对华态度调整,美欧的根本矛盾存在于此,而非监听。

1、

“斯诺登”回归?“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

5月30日,丹麦媒体一个突然的大瓜,引爆了国际舆论和欧美政坛。

据丹麦广播公司(DR)当日推出的特别报道,2012年至2014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丹麦国防情报局,接入丹麦互联网获取原始数据,监听了德国、法国、瑞典、挪威等欧洲盟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任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时任德国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施泰因布吕克。

2、

图/丹麦广播公司的曝光,图源:DR

此前,丹麦广播公司与瑞典、挪威、德国和法国媒体合作,针对丹麦国防情报局的工作开展了秘密内部调查。 其中,丹麦广播公司采访了九位消息人士,据称他们都掌握了丹麦国防情报局的机密信息。

根据这份2015年完成、代号为“邓哈默行动”(又称“猫尾草行动”)的内部调查报告,在丹麦国防情报局的支持下,美国国家安全局将各国政治人物的电话号码作为搜索参数,掌握相关数据。除了截获手机短信和电话内容,还能获得互联网的搜索内容、聊天信息等。

消息一出,国际社会一片哗然,既感到震惊,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丹麦地处北欧咽喉要道,南边与德国接壤,北边和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正是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丹麦境内建有多个海底电缆的关键登陆站,连接了荷兰、英国、挪威、瑞典、德国。

3、

加之高度一体化的欧洲盟国,在数据和信息共享方面的高度互联互通,更为美国的这一监听策略创造了绝佳条件。

作为当事方,丹麦国防情报局和美国国家安全局在此消息曝出两天后,均未做出任何回应。国防情报局的上级、丹麦“80后”国防大臣布拉姆森则给丹麦广播公司回复了一封邮件,表示“政府不会从媒体或其他渠道了解情况。但对亲密盟友进行系统窃听是不可接受的”。

而“监听对象”们的反应,显然更加激烈。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与默克尔会谈后,表示“如果消息准确,这在盟友之间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更不要说在盟友和欧洲伙伴之间”。默克尔则表示同意马克龙的表态,但在听了丹麦国防部长的“谴责”后,也感到放心。

挪威首相索尔贝格对挪威国家广播电台也做出了类似的评论:“如果具有亲密盟友合作关系的国家觉得需要互相监听,这是不能接受的。”她还表示将向丹麦政府了解更多信息,如果属实,则会与美国直接讨论此事。

此外,上述国家的政府高级官员、国会议员等政治人物也纷纷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均提出了要核实情况的要求,瑞典国防大臣胡尔特奎斯特甚至将该事件称为对瑞典政治人物的“间谍活动”。

国际媒体在第一时间争相跟进报道,并毫无例外地提到了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以及当时的“吹哨人”斯诺登。 英国广播公司在报道中引用斯诺登的原话表示:“美国总统拜登即将出访欧洲,他已经准备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上一次就已经深度卷入这类丑闻(“棱镜门”事件期间,拜登任美国副总统)。”

4、

图/2013年,斯诺登向英国《卫报》曝光了美国“棱镜”计划,引发全球瞩目,图源:The Guardian

上一次丑闻中,美国白宫没有直接否认斯诺登的曝光,只是表示默克尔的手机没有被窃听,以后也不会被窃听。

八年之后,丹麦广播公司的报道,不仅令此番表态充满了讽刺意味,更揭开了一个令欧洲盟友们颇为寒心的事实: 以盟友监听盟友,美国一直在看着自己。

早在二战刚结束,美国便与英国在1946年签署了《英美通信协定》这一信号情报合作条约,以共享各项军事与机密情报。随着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的相继入伙,一个情报领域的“五眼联盟”应运而生。

5、

图/五眼联盟。图源:pixelrocketapps.com

这一合作机制诞生于冷战背景之下,最初的目标是苏联和东欧集团。为此,“五眼联盟”开发了多种情报监控项目,最著名的莫过于1971年正式创立的“梯队”系统(ECHELON),专门监听对手国家的军事和外交通信。

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也调整了其全球情报战略目标,“梯队”系统等项目超出了特定国家的军事与外交领域,也参与监听私人和商业活动通信,成为全球范围的通信拦截系统。 在此情况下,欧洲盟国也不例外,成为监听对象:

1990年代初期,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梯队”系统拦截了欧洲空客公司与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的通信,并曝光了空客公司高管向沙特官员行贿、以确保获取客机采购订单的对话记录,导致空客公司失去了这份60亿美元的订单,而美国麦道公司(后被并入波音公司)则竞标成功、拿下订单;

2015年,维基解密爆料了据称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报告,该报告显示,2006年至2012年间,美国先后监听了希拉克、萨科齐和奥朗德这三位时任法国总统的秘密通信;

而令全球轰动的2013年“棱镜门”事件,更是揭露了一个举世震惊的“棱镜”计划;自2007年起,经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授权,美国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通过该计划可以大规模监听任何与国外通信的美国公民,及其相关的外国公民;据斯诺登爆料,该计划也包括对盟国政治领导人的手机监听,其中默克尔更是被监听长达11年。

6、

据报道,默克尔的手机被监听11年之久。

事实上,欧洲盟国对于美国的“监听招数”也早已心知肚明 。2000年,欧洲议会成立了临时委员会,调查“梯队”项目。2001年7月,临时委员会公布了调查报告,称“梯队”系统可通过拦截卫星传输、公共交换电话网和微波传输,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数据。

当年5月,随着报告初步完成,欧盟决定派出代表团赴美,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商务部和国家安全部交涉。然而,就在代表团抵达华盛顿后,美国政府取消了所有会谈,迫使代表团提前离开。用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当时的话说:“美国政府仍旧不承认‘梯队’系统的存在。”

这就是盟国们面对的现状: 多年来,老大哥一直看着自己,自己也知道老大哥看着自己,老大哥也知道自己知道老大哥看着自己... 但老大哥就是不说破,而自己也无可奈何;一次又一次地调查、曝光、抗议,然后“日光之下、仍无新事”......

毕竟,正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2015年的报道中所说,“情报世界没有‘朋友’”。 在这一事实面前,默克尔在棱镜门事件后所说的“窃听朋友”自然也不成立了。

1、

访欧前夕,拜登尴尬:“跨大西洋联盟”基础何在?

无论如何,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丹麦广播公司在这一时间点的爆料,实在是有些尴尬。

美国总统拜登将于6月11日开始其总统任期内的第一次欧洲访问 ,先后参加七国集团峰会、北约峰会和美国-欧盟峰会。就在亲临欧洲,与盟友面对面之前不到两周,却曝出如此丑闻,届时面对余火未消的各位盟友同事,拜登恐怕需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更有趣的是,目前美国和欧盟正在就新的跨大西洋数据传输协议进行谈判, 以解决欧洲法院先后裁决“欧美安全港框架协议”和“隐私盾协议”无效以来,美欧之间数据传输与共享的需求。而最新的监听丑闻,势必加强欧盟对美国监听力量的警觉、数据传输的法律限制,以及对欧洲民众的数据保护。

2、

图/2016年,美国与欧盟宣布达成隐私盾协议,该协议在五年后被欧洲法院宣布无效,图源:Theirry Charlier/AFP/Getty Images

欧洲法院之前的裁决,便认为之前的协议在上述三个方面均有欠缺。

正如一些欧洲议会议员所说,美国此举虽然“没有风度”,但目前的国际法并没有明文禁止此类情报监控和间谍活动。 美国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丑闻的背后,如何弥合尚未恢复便再现裂痕的跨大西洋关系。

重建“跨大西洋联盟”,是拜登“美国回归”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2月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主旨讲话中,拜登将美欧关系称为“我们希望在21世纪实现的一切目标的基石”。

3、

与此同时,美国领导人和政府高层官员也积极行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亲自参与了欧盟、北约和七国集团高层会议,拜登更是成为20年来第一位参加欧盟理事会会议的美国总统(以电话形式参会)。 在拜登的多边布局中,欧洲盟友不仅意味着美国回归后冷战时代的外交传统,更是遏制中国和俄罗斯的重要一环。

然而,传统可回归,时代在变化。且不说今年法、德两大国的选举,以及明年美国中期选举可能产生的各国政府及其外交政策的变化,除了数字和技术领域的摩擦,新形势下产生的美欧结构性矛盾,意味着跨大西洋联盟的奠基并不容易。

首先,贸易关系的恢复,可谓当前美欧关系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历经特朗普时代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尤其是根据美国《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对欧盟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以及对欧盟实体实施严厉制裁,美欧贸易摩擦加剧,已经成为重塑双边贸易关系不可避免的障碍。

尽管拜登政府官员无一例外大谈要终结“人为贸易战”,但美欧双方除了达成四个月的临时协议,就空客公司与波音公司补贴争端问题暂停征收关税之外,美国在对欧贸易摩擦问题上并未迈出太多实质性步伐。拜登重振美国制造业的目标,及其喊出的“外交为中产阶级服务”和“购买美国产品”等口号,都意味着其短期内难以实质性降低贸易壁垒,改善双边贸易关系。

4、

图源Hanhaa News

事实上,欧盟对于改善双边贸易关系也并未持有过高期待。尽管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小规模的贸易协议,以及规则和标准调节方面的合作,但欧盟并不期待能回归奥巴马时代,进行跨大西洋全面自由贸易谈判。若不是双方在五月中旬达成“休战协议”,欧盟将于6月1日开始对美金属产品加倍征收报复性关税。

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上,虽然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得到欧洲盟国的欢迎,但双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方式和方向显然不同。 欧盟对于美国政府所表现的“气候外交”领导力并不完全买账,毕竟特朗普时代的做法仍令其心有余悸,更何况不少美国共和党政治人物对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仍旧持抵制态度。

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曾于3月份访欧,并与欧盟发表了语调颇为积极的联合声明,但同为发达经济体、碳减排责任重大的双方鲜有实质性倡议或行动。尽管美国也提出了2030年大幅减少碳排放的目标(50%),但其主要依赖市场驱动和民间创新的路径,与欧盟强调规则调节和碳交易的路径背道而驰。

更重要的是,欧盟的主要提议——碳边界调整机制(已得到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即从2023年其对部分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目前并不受美国政府的欢迎。而对于欧盟提出的以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可持续投资,美国也无意协同参与,并表明了要撇开欧盟,自主制定相关政策。

5、

新冠疫情之下,在疫苗分配问题上,欧盟对美国“疫苗民族主义”的吐槽更是不绝于耳。 5月8日,欧盟各国领导人便在葡萄牙举行的欧盟社会峰会上集体炮轰美国的疫苗出口限制:美国尽管免除了疫苗研发的知识产权保护,但基于“美国优先”的原则,并未放开疫苗产品和原材料出口。

目前,美国新冠疫苗接种剂次已接近3亿,完全接种率也超过了41%;相比之下,欧盟的疫苗接种率并不比美国更高,时而因产能不足导致接种工作滞后,但却成为最大的疫苗出口方。法国总统马克龙便抱怨“盎格鲁-撒克逊人(英国和美国)截住了生产疫苗所需的众多原材料”,而如今“美国生产的疫苗100%都投入了美国市场”。

而据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所说,“欧洲生产的疫苗大约有50%出口至大约90个国家”。

此外,在外交领域,美国与欧盟在对华事务等重要外交议题中的矛盾日益凸显。 面对近年来挑战加剧的中美关系,欧盟颇为小心翼翼,却又陷入两难。虽然布林肯曾在布鲁塞尔当面向盟友们表示“不要求选边站”,但事实上,欧盟与中国的任何互动,都躲不过美国的“重点关注”。

这一点从中欧投资协定的曲折历程便可见一斑:历时七年,欧盟不顾美国反对,于去年12月30日与中国完成了谈判;然而,今年上半年美国在众多议题上持续向中国发难,欧洲盟友也随之跟进,历经一番制裁与反制裁,欧洲议会于5月26日投票决定搁置协议签署。

其实,无论是对华,对俄罗斯,还是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欧盟始终希望能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多边外交。 无论是中欧投资协定,还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主要欧盟国家坚定支持“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都体现了欧盟希望不看美国脸色、独立开展对外交往与合作。

于是,美国与盟友们的根本矛盾便由此产生: 美国视欧洲为其全球战略、多边外交布局的组成部分,需要博弈时便要求欧盟站在自己的战车上,利益冲突时便撇开欧盟、单边行动;欧盟出于现实地缘安全和多领域利益诉求,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和保护,但绝不甘作美国的“工具人”,更不愿时时任其指挥,而是“走自己的路”。

6、

图/3月24日,布林肯(左)在布鲁塞尔会见冯德莱恩,图源:Etienne Ansotte/Pool - Anadolu Agency

相较而言,监听丑闻,其实并不构成对美欧关系基础的威胁。 毕竟,正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为何美国窃听盟友?因为所有人都这么做》一文中指出,为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取得国家优势,各国都会如此为之,并不新鲜。

更何况,不光老大哥监听盟友,盟友也在监听老大哥 :德国《明镜周刊》在2014年以《德国如何窃听其朋友》(类似的标题、熟悉的文风)一文爆料,德国联邦情报局曾先后盯上奥巴马政府的两位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克里,窃听二人的电话通信。

别看德国多次在重大窃听丑闻中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这个欧盟主要大国在窃听周边盟友这方面,也是不遗余力:2015年,《南德意志报》再度曝光德国联邦情报局曾窃听法国总统、法国外交部以及欧盟委员会,一度令德国政府好不尴尬。

当然,上述众多丑闻的结局,无非就是“窃听方”不予评论或拒绝承认,窃听对象表示担忧和抗议,最后各方通话、会谈、“交换意见”,然后不了了之。至于这次丹麦广播公司提供的“大瓜”,可以预见的是,结果也不会有所不同。

对于美国及其欧洲盟友来说,真正需要思考的,并不是对“监听”刨根问底,而是如何正确看待彼此,用真正互相尊重的态度面对双边关系、处理双边议题,并以同样的原则处理多边关系和多边议题。

唯有如此,美欧关系方可确立稳固的基础,并对处理全球主要大国关系,以及各地区的区域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东方
来源: 凤凰风向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2017年03月04日
地点:
南锣鼓巷地铁站和张自忠地铁站之间 (确认报名后,告知具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