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四月观察 / 正文

张 博:一刻也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2019-03-26 10:13:52 作者: 张博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张 博:“一刻也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

张博 昆仑策研究院

1、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做出新的科学判断,提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标任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早在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明确指出:“一刻也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1] 党的十八大以后,他更是将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到极端重要的位置,一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标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深入洞察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新的发展方位和形势任务,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做出的新定位和新判断。深入学习和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扎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一、“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

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我们党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科学性、规律性认识的一个重要观点。“极端重要”四个字直接表达了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非比寻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1.“极端重要”继承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一贯重视态度,并赋予更高定位

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种认识不仅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也来源于革命斗争和发展建设的现实需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和愚昧落后的腐朽文化,毛泽东便深刻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3] 这一论述揭示出革命文化运动(即意识形态工作的组成部分)对革命实践运动的重要性。1942年,毛泽东在写给刘少奇的信中,谈到通过理论学习解决延安干部思想分歧错杂的问题时,仍强调“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4]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更是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开展好经济和技术工作的思想政治保证,并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新情况,邓小平深刻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5] ,并强调要发挥精神动力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江泽民继续强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到了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进一步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十分重要,发出了“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的告诫。由此可见,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继承发展我们党历届领导人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论,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历史特点和形势任务,提出了“极端重要”的新定位和新判断。这一表述与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理论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不仅从话语表达上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重要作用,而且在战略判断上也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关键地位。

2.“极端重要”体现了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这一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6],并强调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当前,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国际环境也并不安宁,各种困难挫折会接踵而来,不同风险挑战将此起彼伏,这是我们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的严峻形势和客观现实。而这样的“伟大斗争”中必然包含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

在两种制度、两条道路博弈竞争的当今时代,意识形态领域从来都没有风平浪静过,既有内部各种矛盾问题的暗流涌动,包括:现实社会问题激化思想矛盾,错误社会思潮干扰正确价值观念,网络意识形态难于管控引导,等等,给意识形态工作设置了重重障碍;也有外部敌对势力的渗透干扰,包括文化侵扰、价值观输出、民族宗教渗透、污名化妖魔化中国等,“西化”“分化”图谋愈演愈烈,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巨大的风险挑战。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表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敌我矛盾并不会随着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自然化解。恰恰相反,我们在繁荣富强道路上步子越大、走得越快,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破坏活动就愈发猖獗、愈发激烈。

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意识形态工作一度被忽视、淡化的状况有所扭转,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表面文章、机械式传达等现象,“留声机”、“大水漫灌”等情况都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要求、目标任务严重不符,我们迫切需要从思想认识到工作实践各个环节彻底清除和根治这些问题。这也对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持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性提出了现实要求。

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极端重要”引人深思、发人警醒,他用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话语告诫全党、全社会:在躲不过、绕不开的严峻斗争中,在各种风险挑战和困难挫折面前,意识形态工作更加艰巨繁重,这根弦必须始终绷紧。

3.“中心工作”和“极端重要”表达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的辩证认识

习近平同志在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同时,还强调了“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7]。“中心工作”和“极端重要”的论述阐释了意识形态工作和经济工作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和重要基础,必须始终居于中心地位,丝毫不能动摇;而意识形态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不仅有服务保障的职能,而且指引着方向道路,极端重要、不可偏废。

首先,这一论述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意识形态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性质;但同时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产生强大的反作用。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功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构成经济决策的文化动因,意识形态的更新变革催生经济体制的调整改革。牢固的经济基础是建设强大意识形态的物质前提,强大而又稳定的意识形态是经济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这一论述体现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的客观要求。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总量排名跃居世界第二,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是,与经济建设成就极不相称的是,我国的文化影响力、理论传播力还没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心工作”和“极端重要”告诉我们,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抓紧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协调推进、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

的辨析和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不当旁观者,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守护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8]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能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9] 此后他又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10] 以上论述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1.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旗帜道路

旗帜道路问题历来都是全局性、关键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旗帜道路问题上发挥着“压舱石”和“定盘星”的重要作用,关系到能否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能否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理论路线和政治路线,能否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党98年探索奋斗的历史,同时也是高举旗帜、坚定道路的历史。从井冈山上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到天安门城楼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从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前行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能够树立起一面引领前进方向的伟大旗帜、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事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筚路蓝缕的奋斗和艰苦卓绝的探索才最终锚定的。在通往伟大复兴的奋斗道路上,唯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理论上的清醒,才能确保高举旗帜不动摇、坚持正确道路不偏向。

2.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思想理论的先进性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先进性的重要表现;思想理论的衰败落后也往往是政权倒台、亡党亡国的先期信号。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1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治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12] 政党要执政兴邦,国家要稳定发展,就必须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阵地。任何轻视、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或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否定指导思想、动摇理想信念、瓦解思想基础的危险,从而造成万劫不复、无可挽回的悲剧。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就是前车之鉴。导致这一悲剧的产生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苏共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全面失守。从否定苏联、苏共到否定列宁、斯大林,再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恶性泛滥、恣意蔓延;从思想混乱到党组织涣散,再到军队失控,一个偌大的社会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就此土崩瓦解、分崩离析。有鉴于此,倘若我们党和国家失去了对意识形态的掌握和领导,就等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丧失了社会主义信念,就会动摇立党立国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对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确保党和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3.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自古以来,中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就十分推崇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就有“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3] 的场景;西汉的贾谊也在《治安策》中勾勒了太平天下的蓝图,“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奴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14]。古代先贤们一方面向往追求着长治久安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尝试和实践,积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智慧。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近现代社会,人们依然追求和向往国家稳定、社会太平、人民安康的美好愿景,并且不断向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的层面进行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相适应,社会发展就会相对平顺,国家政权就会相对稳定,一定时期内就不会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和变革。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政府、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是服务和维护经济基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设施。在政治上层建筑之上,是观念上层建筑,也就是意识形态,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其中,观念上层建筑对政治上层建筑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历史选择与重大制度安排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才能保障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性。这也正是党和国家反复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用意所在。

4.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政治安全

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特别强调“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15] ,深刻阐明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性。国家政治安全包括国家领土主权安全、政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其中,国家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意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共同思想基础,在整个国家政治安全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首先,意识形态为国家主权独立提供精神支撑。国家意识形态蕴含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也是国家特质和民族特性的文化标识,只有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充分发挥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从精神上、思想上保证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

其次,意识形态为政党执政提供合法性基础。任何政党,在论证其政治地位合法性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整合和统一。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混乱,政党的合法性地位就容易动摇。因此,只有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才能为政权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柱。

再次,意识形态为社会良性运转发挥稳定作用。科学、正确的意识形态对于整合社会思想、调适社会心理产生积极作用,社会运行中的冲突和矛盾因为意识形态的调适疏导而避免升级和激化,从而有效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维护国家民族的独立统一、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都需要意识形态保驾护航。

5.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集合,作为一种社会成员共同理解、共同认可的思想体系,在国家社会治理中具有整合和引导的重要功能。它可以对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方向性、预期性的目标指引和价值导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和矛盾冲突的社会运行中,通过观念的力量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趋于凝聚统一。特别是在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往往能起到发动人民、团结群众、建立统一战线、赢得广泛支持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意志。

这其中,体现了意识形态凝聚共同奋斗目标、明确共同价值追求的积极作用。民族的团结凝聚,首先表现在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6]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离散、历经艰难险阻而不分裂,与全民族思想文化的归属和认同是分不开的。文化认同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认同,包含着对悠久历史的传承,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也包含着民族精神特质的内聚,这是之所以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放眼当今,中华民族正在迈向伟大复兴,这就更加需要强固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力量,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7]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8]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做出新的科学判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近代以来的中国站在救亡图存的历史关口,曾经尝试过很多道路和主义,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伟大成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是历史与人民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革命,党和国家在探索中前进,改革了僵化的体制、冲破了故步自封的状态,但却始终保持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性质。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起到四项基本原则的确立;从姓“社”姓“资”的讨论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挥了意识形态的“定盘星”作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迎来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伟大复兴梦想,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尖锐复杂。面对艰巨而繁重的使命任务,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需要进一步巩固,越是在决胜时期、关键时期,就越需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直接感受科学真理的理论魅力和思想真谛;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本质和丰富内涵,充分掌握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使之成为人生信条和自觉追求;坚持科学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深入掌握蕴含其中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工夫求实效。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具体实际,持续推进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优势,用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增强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2.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意识形态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念上层建筑,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并不是随机和盲目的,而是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意识形态功能作用的发挥也不是自发自动的,而是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有效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政治、政权安全,这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确保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和根本。在多元思想文化的交锋碰撞中,在敌对意识形态的冲击渗透下,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中,这就从根本上锚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和性质。同时,党的领导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完成使命任务的决定性力量。意识形态领域涉及范围宽广、内容项目庞杂,只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统筹协调好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和各方面工作,才能实现各方力量的集中化、任务目标的一致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职能作用。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就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旗帜鲜明讲政治,将党的领导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定海神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网站;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和思路理念创新,不断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就要牢固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跳出部门局限、打破领域壁垒,号召全党行动、全党参与,形成全系统、全领域、全方位的工作视野和工作格局,不断凝聚全党上下齐心协力的工作合力。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就要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担当,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各条战线、各个部门明责履责的责任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3.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人民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特质和核心定位。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始终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鲜明的人民性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和各项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大群体,是意识形态工作最为主要的目标指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和源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各方面工作,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守“主阵地”、打好“主动仗”等,都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握好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立场和政治方向,统一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任务和目标价值。把体现党的政策主张和反映人民心愿心声结合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结合起来。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立足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需,着眼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人民精神文化的新需求,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需求,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着眼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人文素养,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决克服脱离生活、不接地气等问题,坚决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积习。切实敏锐感知群众冷暖、真情关注群众心声、热切回应群众关切。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真正让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方面面。

4.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要求。只有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坐标方位,才能找准意识形态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从政治高度筹划部署工作、以政治标准衡量检验工作,切实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轨道稳定运行;深入理解把握党中央全局性、战略性的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和职责定位,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全党全国的战略大局中思考谋划;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在立场上、道路上、原则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注重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看齐,始终保持意识形态工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工作导向。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瞄准聚焦“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在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要从党和国家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要求出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注 释:

[1]习近平:《巩固执政基础增强执政本领》,《党建研究》2005年第2期。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4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4]《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2页。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

[8]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

[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第193页。

[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5~36页。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

[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13]《礼记·礼运》。

[14]《汉书·贾谊传》。

[15]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4月18日。

[16]兰红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18]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系2016级博士生;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昆仑策网转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东方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2017年03月04日
地点:
南锣鼓巷地铁站和张自忠地铁站之间 (确认报名后,告知具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