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四月观察 / 正文

后沙:加拿大为何会变成美国的奴婢?

2018-12-14 08:12:42 作者: 后沙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在孟晚舟事件上,加拿大的反应和行动是愚蠢而鲁莽的,不但积极服从了美国的指令,还成功地将矛盾压力转移到自己身上。

加拿大为何会变成美国的奴婢?

原创: 后沙

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政府,在面对可能引发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时,事先一般会有风险评估,至少要避免出现令自己夹在中间,处处被动的局面。

1、

然而,在孟晚舟事件上,加拿大的反应和行动是愚蠢而鲁莽的,不但积极服从了美国的指令,还成功地将矛盾压力转移到自己身上。

那些自认为藏得很好的“非政府组织”活跃人士,根本是在中国裸奔,拿一片树叶就真能挡住你裸奔的身体?一只耳能逃得过黑猫警长的眼睛?

论国土面积,加拿大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国,给人感觉却一直是大而无当,大而无用。

生活富足,却始终笼罩在山姆大叔阴影之下,虽然以前加拿大也挣扎过,后来摆出一副欲拒还迎的模样,现在是彻底躺下了。

舆论上极力包装出加拿大与美国是一对亲密爱人的恩爱模样,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有共同的安全利益……

但它跟美国真的平等吗?说穿了,就是主仆关系。只不过主子换了,奴仆地位一直没变,以前是大英帝国,现在是美利坚合众国。

其实,中国人对加拿大印象不错,这片土地与世无争,其乐融融,挺适合居住和渡假。

白求恩让我们认为,加拿大人都有一副热心肠,使命感。

说相声的大山让我们认为,加拿大人都是开朗风趣,与人为善。

问题是多年积累的好感,正在被加拿大政客一点一点消耗掉。

2006年哈珀上台,只要用了两年时间,就将中加关系搞到冰点,2008年还抵制北京奥运会。结果小布什来了,哈珀被甩,加媒嘲笑他“孤零零地呆在家里看奥运”。

中加两国贸易量却在不断攀升,加拿大企业界有实实在在的利益在中国,2009年,哈珀精神稳定下来,回归现实,大力修复与中国关系,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

美国不允许加拿大走得太远,这暴露了加拿大最大缺陷-政治不独立。

2013年2月26日,中国企业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这是中企在海外最大一笔收购项目。

收购案背后非常曲折,加拿大居然需要得到美国财政部的批准文件,虽然最终奥巴马同意批准,但如果奥巴马不同意呢?加拿大就无法自主决定是否与中国企业达到协议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加拿大政治,外交,经济都处于非独立状态,还有军事,情报等方面。

智者说,加拿大逆来顺受政策得到了实惠,跟美国撕破脸没好处,很理性。

如果这种论调成立,那么美国1776年独立战争就是错的,一个襁褓中的国家与全球最强的帝国开战,何等无知?

北美13州团结起来用战争赢来了独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美国能发展为一个超级大国,前提是独立自主。

伟大的政治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着眼点并非在于当时与强敌妥协能换来多少小恩小惠?而是后代子孙的尊严和幸福,否则美国跟阿根廷没什么两样。

同样是庞然大物,加拿大独立却整整晚了美国将近一个世纪,1867年得到“自治领”地位(英王属地,半独立),1913年才成为一个真正国家(英联邦成员)。

19世纪初,加拿大人有“亲英反美”情绪,1812年打到华盛顿,火烧白宫,老头去年还提过这事,不过,那时加拿大还是英国殖民地,这锅背得很别扭。

此后,美国就专注国内发展,不再招惹加拿大。

加拿大对蒸蒸日上的美国,心里又爱又恨,当时美国在加拿大知识阶层心目中是什么印象?

自信满满,自吹自擂,插科打诨,言行粗俗,行事鲁莽,见多识广、头脑敏捷,巧舌如簧,自私自利,不择手段……1836年加拿大作家哈利伯顿经典名著《钟表商》中的美国商人山姆.斯利克形象。

等美国得到话语权后,连哈利伯顿都成了“美国幽默之父”,哪说理去?

“自治领”时代,加拿大人安于被殖民状态,当邻居以一个经济大国身份准备亮相世界舞台时,加拿大人有了自卑感。

加拿大文化精英想通过创作得到经济回报,首选发表地不是加拿大,而是美国,英国,法国,最划算的当然是美国。

然而,加拿大作家想在美国市场得到认可,赚取版税或稿费,必须将自己国家描绘成美国第51州、无知的巨人、不会反抗的邻居、人类原野、文化荒漠等形象,才能符合美国人口味。

作贱自己,迎合美国,除了经济利益驱动,也是美国有意识进行文化倾销的结果。

“加拿大美国化”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文化是构建国家精神的主要支柱,文化上盲目追随,其实是仆从心理,根子还是在于满足被殖民地位,国家在法律意义上独立,并不能改变这一现象。

当加拿大意识到自己被美国文化淹没时,是在二战之后,这里指的是政府层面。

1951年,加拿大艺术,文化,科学皇家委员会负责人梅西(第一位出生于加拿大的总督)提交了“梅西报告”,报告指出:加拿大政府和民众必须警惕美国文化倾销对加拿大文化的颠覆性影响。

1957年,成立“加拿大文化委员会”,以政府拨款和民间集资方式扶持本国文化, 抵挡美式文化。 

美国反击力度更大, 对美国而言这既是文化殖民政策,又是经济利益问题,加拿大杂志,书籍在发行,广告等收入方面,根本无法对抗美国文化产业。

1963年,《时代周刊》被允许发行加拿大版,宣告加拿大保护政策失败。

六十年代后期,加美两国出现诸多摩擦,关系一度紧张,特鲁多的父亲老特鲁多总理无奈声称:加拿大与一个超级大国同处一个大陆,如同老鼠和大象睡一张床,老鼠必须规规矩矩,小心翼翼。

七八十年代,是加拿大文化界对文化入侵最后的抗争时期,左翼,将两国不平等关系上升到民族独立高度,提出“革命还是投降?”的问题。

更多的是用隐喻来描写美加关系,加拿大被定位于雌性地位,它的价值在于被恶棍奴役和发泄,反抗则意味着毒打和抛弃,没有经济独立权,娘家也早已衰落。

1993年克雷蒂安上台,尽管他第二年提醒说“加拿大不想变成美国的第51年州”,但加拿大已根本无法抵挡美式文化的全面涌入。

电影院,97.9%是好莱坞影片。

电视,黄金时段70%是美国制作的节目。

电视剧,80%以上进口于美国。

杂志期刊,82%由美国控股。

音乐产品,70%美国创造。

……

如果说加拿大还有什么能摆脱美式文化的文化产品,那就是法语类作品。

加拿大曾经以美加不设防的边境线自豪,现在它的固有文化已遭到灭顶之灾,换个角度看,如果是加拿大强势,美国弱势,还会有不设防的边境线吗?

1999年,加拿大政府试图筑墙,减少好莱坞等美国产品进口,美国以“贸易战”相威胁,加拿大立马认怂。

21世纪,加拿大基本上放弃了抵抗。

对内走小清鲜政治路线,把废死,堕胎,性别平权,开放毒品等当成内阁首要任务。

对外,奉行无原则追随美国政策,甚至弃本国利益于不顾。在加入亚投行问题上,与中国不存在什么地缘政治利益冲突的加拿大,跟美国,日本站在一起。

在英国,法国加入亚投行之后,加拿大还在拖,直到特鲁多上台访华后,才痛惜错过了创始国成员资格,扭扭捏捏地提出了加入申请。

美国会因为加拿大错过创始国资格给它补偿?该骂就骂,该打就打。

2、

一个在文化上被同化,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情报方面被不同程度控制的国家,所谓保持独有价值观,独立司法原则是自欺欺人。

已经沦落到认为美国对手就是加拿大对手,甘当打手的地步。

加拿大靠妥协顺从立国,美国靠霸权征服立国。

这注定了加拿大的奴婢地位,除了自己觉醒革命,谁也救不了这只风箱里的“老鼠”。

责任编辑:东方
来源: 后沙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2017年03月04日
地点:
南锣鼓巷地铁站和张自忠地铁站之间 (确认报名后,告知具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