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王毅:谈挺直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2018-05-09 21:19:30 作者: 王毅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传承和弘扬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对于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6、

军旅作家王毅谈挺直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大力传承和弘扬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军事等各个方向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传承和弘扬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对于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服务人民的精神——马克思的价值立场

受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确立了为人类服务的思想,这一精神充分展现了马克思的价值立场,表达了愿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不畏个人牺牲,窃取天火、造福人类的坚定决心。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实践的具体的社会的人。随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及社会认识的深化,为人类服务转化为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马克思的一生是服务人民的一生。服务人民精神在马克思的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克服种种艰难、完成伟大思想创造、矢志革命活动的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动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服务人民精神的坚定继承者、捍卫者和践行者。从创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坚持用人民创造历史,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历史观观察分析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牺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昂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思想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必须传承弘扬马克思服务人民精神,进一步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用伟大的精神激励和引领伟大的事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根本标准。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号召大家要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内在本质和外在要求。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绝不能只当作口号喊喊、话语讲讲、观点写写,而是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记者专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为此,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政治前提,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标准作为成效依据,实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与实践行为的统一。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引擎。邓小平说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只有转化为一个个相互关联、具体实在的建设要求,才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才能在人们的具体实干中变为现实。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进一步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坚定决心。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具体举措有计划推进,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一步变为生动的现实。

二、追求真理的精神——马克思的人生主线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真理性而言,还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还没有哪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就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甚至西方国家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美国知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明确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黑格尔评价说:“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邓小平曾坚定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实践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极其宝贵的品质,也是其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所在。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在于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作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理论道路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更为生动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

近年来,党、国家和军队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导。要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学习理解,准确把握党的科学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紧密联系习主席的领导实践和丰富阅历,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鲜明主题、科学体系,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着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坚决维护核心、坚定看齐追随的高度自觉,转化为强军兴军的强大意志力量,以全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夯筑“中国梦”“强军梦”。

三、批判创新精神——马克思的担当风范

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财富是尊重实践、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的批判精神首要表现为对自己创立的理论的不断反思,是对自我的不断反思和纠正,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要以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吸收为理论前提,而不理解这种批判继承关系,经常是庸俗化、公式化、教条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探索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写了七篇序言,这七篇序言有的是对《共产党宣言》中过时的观点进行了修改,有的是对《共产党宣言》中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需要在自我反思和批判中得到完善创新和发展。

列宁是弘扬马克思主义批判创新精神的典范。“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抵挡住各种反动势力的军事进攻,苏维埃俄国曾经实施了一段时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列宁后来认识到这一政策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和策略,虽然有利于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统一组织生产和安排生活,从而保证战胜敌人最必要的物质条件,却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于是,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创造性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突破,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转变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开始的,是从反思、总结和批判旧有的思维模式开始的。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因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成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没有邓小平对苏联模式、对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就不可能产生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与创新。为了让人们走出姓“社”与姓“资”的思想误区,邓小平鲜明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过程,就是对错误思想进行批判的过程,是批判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是在批判中前进的过程。

新时代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就是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自觉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和批判,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就是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机和创造力。我们还要在反思中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四、兼容并包的精神——马克思的宽广胸怀

马克思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曲折一生先后经历了战乱,经历了贫困潦倒,经历了家庭的坎坷,经历了敌对势力的反对和迫害,但是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在追寻真理道路上的前进脚步,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正因如此,才孕育了他宽广的胸怀,培育了兼容并包的精神,成就了那么多不朽和散发着真理之光的著作。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以外境界,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如今,马克思主义早已超越欧洲传播到全世界,这也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兼容并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于和而不同与兼容并包的逻辑一致,既体现了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必然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植根于中国大地,形成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又充分吸纳借鉴当代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谋划发展、引领中国进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范畴、原理和规律,做出“中国特色”的概括和表述,又积极地推进改革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得以具体化、时代化。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具有无比坚强的民心基础,这正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自信的源泉底气所在。

兼容并包的精神体现在个体,基本标志是胸怀宽广。成就全人类福祉事业,是一切进步人士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一般地说,成就事业很难,需要许多条件,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胸怀。事业越宏大,所要求的胸怀就越宽广;而胸怀越宽广,就越有利于成就事业。在历史上,凡成就大事业者,都有着宽广的胸怀。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厚礼管仲以为“大夫”,尊其为“仲父”,并支持他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日强,终成春秋时代的霸主。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不计前嫌,擢魏征为谏议大夫。尽管他对魏征的逆耳之言时常发火,但最终还是听了进去。故有人认为,“贞观之治”的形成是与唐太宗的宽广胸怀密不可分的。检验人的胸怀是否宽广,最好的试金石是对“错误”和“政敌”的态度。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力主选举曾经犯了严重错误的王明进入中央委员会。此举可谓用心良苦,高风亮节。这对于团结那些犯过错误的同志,共同推进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伟人毛泽东的格局和情怀。

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一带一路”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的兼容并包精神发扬光大,符合国际社会的期望,也是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拓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面向世界、面向全人类的倡议,更是中国精神的最新展示。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中国精神其实就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兼容并包,透射出人类发展进步的光芒。

五、献身信仰的精神——马克思的高尚人格

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仅需要深刻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也应该大力学习弘扬马克思高尚的人格品德。早在少年时代,马克思就确立了崇高的人生志向。在中学毕业作文中,17岁的马克思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马克思并不满足于在思想上追求真理,更强调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真理,他用自己的理论唤醒全世界劳苦大众,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自身解放事业的自主性和神圣性。这种数十年如一日,在理论上对人类解放真理的执着探索,在实践上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不懈追求,铸就了马克思成就人生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源泉,也是马克思用自己的人生实践谱写并传颂至我们这个时代的珍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革命史上,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献身信仰的例子不胜枚举。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至亲,当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后,他的决定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从投身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贺龙的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050人。夏明翰被捕以后,吟咏《就义诗》走向刑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妇孺皆知,名垂青史。信仰,能让人看见无形的、相信难以置信的、接受不可能的。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进步,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他们虽身处年代不同,但他们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无私情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纯洁高尚的人生境界。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的实现。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关键一步。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一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发展越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就越大。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类进步的源泉不仅依赖于物质更依赖于精神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而信仰正是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有真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必胜信念,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铸就高尚的品德。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它为个人的信仰支撑提供最基本价值理性支点,引导着人们思想行为,是塑造人格的指针。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少数人信仰缺失,也因此毁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寄托。重构人们的精神家园需要形成价值共识,凝聚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每个人为实现中国梦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是一个人内在追求与生活目标的精神系统,它的核心是价值信仰。每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信仰的核心,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作为自身信仰的支柱,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身信仰的基础,从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塑造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奋斗终生的高尚人格。

在马克思的伟大精神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心百倍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征程中,必将收获人民大众最真诚的掌声,必将为中国和世界书写辉煌璀璨的大美华章。

作者介绍

王毅,女,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课题组主要成员,《旭说军事》军事专家。先后出版《培育联合文化——走向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抉择》,王毅作品《水玉小集》(6卷)等。

责任编辑:东方
来源: 中国军网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2017年03月04日
地点:
南锣鼓巷地铁站和张自忠地铁站之间 (确认报名后,告知具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