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敬一山:走出芯片困境要选最理性的路径

2018-04-28 11:54:02 作者: 敬一山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我们反思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在芯片等核心技术上的差距,更要反思有助于核心技术诞生的土壤的差距。

敬一山:走出芯片困境要选最理性的路径

我们要和美国企业竞争,同样要坚持在开放的环境中,在相互“利用”的状态中彼此竞争。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作者:法治周末特约评论员 敬一山

美国商务部近日对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采取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主要理由是中兴违反了美国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国技术的制裁条款。管制一旦生效,就意味着7年内美国企业不能向中兴提供产品。这对于芯片严重依赖美国的中兴来说,堪称“灭顶之灾”。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之下,美国商务部的制裁令引起中国官方和民间舆论的诸多不满,事态的最终走向仍在持续商讨之中。就目前来看,这一事件触发的比较有共识的一个反思,是中国互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争端矛盾,对于企业来说就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很多人突然关注中兴、关注芯片,则是因为从一家企业的遭遇中联想到行业、国家都可能面临的困境。这也是为什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都陆续刊发要“不计成本加大芯片投资”等声音的原因。当然,所谓“不计成本”只是形象的说法,其所表达的应该只是要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决心。

在理论上,发展核心技术的方向很容易达成共识,但具体到执行层面,由谁来执行、政府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等,还是需要更多的公共讨论,以形成更有助于执行的共识。

最近,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不乏一些领域的专家表达担忧——现在举国关注芯片问题,但核心技术的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可不是“人多力量大”,也不是政府有决心、敢投入就能成功,如果不能科学理性的认识该问题,盲目扩大投资、政府过多介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对于这些担忧,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是泼凉水,而是值得倾听、能帮助决策更科学的一种声音。从国内外科技行业发展的共性规律来看,多数行业核心技术的创新主体是企业家或者知识精英,政府很难在一线冲锋陷阵,更多起到的是保驾护航的作用。这个保驾护航往往不是直接拨款投入,而是为调动企业家和知识精英的创新积极性提供制度保障。

换言之,我们反思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在芯片等核心技术上的差距,更要反思有助于核心技术诞生的土壤的差距。其中政府如何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最值得思考。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在两个层面还大有可为:

其一是针对性的减税激励。对于创新型的企业,应该进一步提升减税力度,这种经济杠杆的使用同样有效果,比直接财政补贴企业或者项目更公平、更体现效率。

其二是加大知识产权和财产权的保护。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巨大,经济回报周期长,一个企业要投入非常多的人力、财力,才有可能获得核心技术的突破。如果千辛万苦研发出来的技术,得不到充分保护,企业家欠缺安全感,类似风险会让企业家望而却步,只会尽量去购买现有技术挣快钱。

政府着眼于这些层面,也就意味着要清醒面对一个现实:核心技术的突破很难一蹴而就,政府所能做的只是创造一个适宜创新的环境,最终何时开花结果则取决于市场主体,甚至有时候还得看机遇。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现在多么有危机感、多么重视芯片研发,也不太可能短期内通过砸钱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果钱能解决这个问题,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问题早就能解决了。

所以,在举国认同要下大力气突破芯片困局的当下,还特别需要一些清醒的判断。比如,因为美国商务部的制裁,网上不乏很多人有民族主义激愤,要以敌对态度和美国赌气,大有要“关起门来搞突破”的气魄。但在市场高度全球化的当下,不得不说这样的意气用事有弊无利。

中兴所遭遇的危机,尽管很多中国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但如果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看,则也是一起很“普通”的纠纷,不仅中国企业遇到,国外也有企业遭遇过。

对这样的个案更加重视是有必要的,但也不宜过激反应,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任何的应对决策都要经过更慎重的讨论,更符合长期利益、整体利益。

掌握很多核心技术的美国,恰恰是充分利用了全球的人才和市场。离开了开放竞争的环境,很难想象美国企业还能取得世所瞩目的成就。我们要和美国企业竞争,同样要坚持在开放的环境中,在相互“利用”的状态中彼此竞争。这才是最理性、最有可能取得进展的路径。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东方
来源: 法治周末报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2017年03月04日
地点:
南锣鼓巷地铁站和张自忠地铁站之间 (确认报名后,告知具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