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 中美进入战略相持期!

2018-04-19 06:59:00 作者: 地球村9号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进入2018。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宣布中国为第一战略竞争对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期”!

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中美进入战略相持期!地球村9号 地球村9号

作者:地球村9号

4、

A.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期

岁月进入2018。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宣布中国为第一战略竞争对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期”!

这,都是中国成为GDP世界第二后开始发生的变化。

近来,美国白宫《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公然将中国定性为“战略竞争对手”,宣告既往对华战略彻底失败。

近来,五角大楼《国防战略报告》声称美国安全的首要关切不再是恐怖主义,而是大国间的战略竞争,中俄首当其冲。

近来,美国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则将中国同俄罗斯等并列,视为美国核安全的主要威胁。

而美国商务部时隔20多年首次发起“自上而下”的对华“双反”调查,无疑是给本已十分严重的美中贸易摩擦煽风点火、火上浇油。

美国海军稳步在西太平洋加强军力部署。今年4月10日,美国罗斯福号航空母舰驶经中国提出领土声索的南海水域。类似的,卡尔•文森号航母也曾在今年2月驶经南海。

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将原来“亚太战略”拓展到印度洋,明确要遏制中国,并想将台湾拉入参与“印太战略”。

特朗普签署“台湾旅行法”,鼓励美国和台湾地区各层级官员互访,尤其提到“内阁层级安全官员”的互访。最新传闻是新任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将于6月出席美国在台协会新大楼落成仪式。

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期”,有三个看点值得关注。

一是当下中美博弈在亚太短兵相接。

学者袁鹏认为,如果说,过去的中国既是美国的对手,又是其合作伙伴,美国在这两个角色定位区间摇摆,那么现在的结论则认为,中国就是一个竞争对手,并且是全方位的竞争对手。中美不只在亚太竞争,而是全球性竞争,这与过去相比是最大不同。

过去,美国担心中国在亚太的挑战,但随着“一带一路”、吉布提保障基地等建设,美国越来越认为中国是一个全球性对手。这些背景叠加在一起,并不排除美国对华战略重新定向。

出现这样变化的原因复杂。

有结构性原因。比如:中美实力对比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临界点。与此同时,中美战略变化,美国过去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和中东,现在转移至亚太;中国过去是韬光养晦,现在则是奋发有为。

有国家实力的原因。比如:美国战略收缩并没有收回去,而是停在了亚太;中国战略扩展也没有扩出去,目前仍聚焦于亚太。因此,双方在亚太地区正面相撞,短兵相接。

二是当前中美相撞无历史经验可寻。

事实就是这样。现在的中美“相撞”,既没有历史经验可寻,也没有现实路径可走。双方都很艰难地寻求如何在亚太地区和平共处。

学者袁鹏认为,中美的实力变了,战略变了,基础也变了。冷战时期,有苏联;冷战后,有共同经贸。美国911事件后,有共同反恐。奥巴马时期,双方找到气侯变化,并联想下一个合作点:经贸合作。

现在,中美之间突然惊觉,要靠什么支撑中美合作?

三是当前中美博弈受制于第三方。

本质而言,中美两国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矛盾,但因为受到朝鲜、日本、印度、乌克兰、伊朗等问题掣肘。中国与第三方的矛盾,美国与第三方的矛盾,最后无一例外,都上升到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原因很简单,中国已经从区域性大国变成全球性大国。

当前的中美关系缺乏顶层新框架,这也导致中美关系被一个个具体领域的具体事件拽着走。虽然没有发生撞机、炸馆这样的恶性事件,但感觉比那个时候还要糟糕。

地球村9号认为,如今进入相持阶段,中美博弈在全球展开,范围涉及多个系统多个方面。迎接挑战,中国别无选择,只能击鼓奋进。

B.打贸易战,中国为何有底气?

2018年4月,在美国GDP成为世界老大后的100年来,中美首次在亚太猛烈迎头相撞!

4月17日,中国外交部美女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中美经贸摩擦有关问题时强硬警告: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的本质是多边主义同单边主义、全球自由贸易同贸易保护主义的斗争。如果美方任性妄为,继续逆潮流而动,中方必将严阵以待,毅然亮剑,打赢这场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保卫战。

4月18日,中国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说,对美国挑起的这次贸易摩擦,中方已按照底线思维原则,做好不同等级的应对预案和政策储备。综合评估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运行影响有限、影响可控,中国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美贸易摩擦近期持续升级。严鹏程在当日就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贸易保护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美国贸易保护措施将使我国部分行业企业出口受到一定影响,稳岗就业压力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美国消费者和相关行业生产商也必将承担相应代价。

中国为何有底气?

一是我们拥有近14亿人口的巨大国内市场。

因为有国内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和足够多的办法应对国内外各类冲击。严鹏程说,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渐增强。过去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中内需贡献率达105.7%,今年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09.1%。

二是中国见过大世面。

中华5000年,见过风风雨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积累了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经验,宏观经济政策有较大回旋空间。

进入新时代,中美在经济领域的博弈一直在持续。只要我们做好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协调,着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完全可以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三是中国经济表现良好。

当前我国经济供需关系持续改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动能转换持续加快,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社会预期正在持续向好,这为应对外来冲击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供给侧看,这两年我们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成效逐步显现。

从质量效益看,一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2%;财政收入增长13.6%,其中税收增长17.3%。

从社会预期看,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升至51.5%,连续20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4.6%,保持在较高景气区间。

C.中国军事上正动摇美军主导权

人民军队的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在快速发展,人民军队正在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这是西方军事强国特别是美国正在接受的客观现实。

当中美博弈在亚太短兵相接时,解放军正在全面动摇美军在西太平洋的主导权。这里,地球村9号重点梳理下海军。

一是中国海军动摇美对东亚海域控制。

美国《国家利益》的文章称,中国不再只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它现在是海上强国。中国海军在缩小美中海上能力差距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进步加快了东亚的力量转移,使中国能够推进其在东亚的利益,并挑战美国的安全和防务战略。

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在韩国、日本和菲律宾建立了空军、海军和地面部队基地。21世纪的前十年,美国扩大了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港口设施的海军存在。21世纪初期,美国控制了东亚海域。

中国长期以来批评美国的东亚盟友仍抱持“冷战思维”。美国的盟友让美国能够用军事基地包围中国的沿海海域。中国绝不会接受美国的海上主导地位。中国现在已经拥有一支庞大而现代化的海军。

二是美造舰资金缺口大, 技术领先优势在缩小。

外媒报道称,中国第一艘本土制造航母将于4月晚些时候首次下海。新航母可能2018年底或2019年初加入中国海军,开始服役。

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两艘相似类型航母之后,或将保持随时有一艘航母处于备战状态。中国航母战斗群将拥有完成更长距离远航的能力。中国国旗届时将不仅出现在中国近海,也可能出现在其他海域。尤其是在第一和第二岛链内作战时,中国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中国海军舰艇像“下饺子”般下水入列,相反,美国在许多方面倒退了。美国海军强烈意识到,中国的军舰建造对美国构成挑战。2017年,特朗普政府主张海军现役舰队规模为355艘。为了实现355艘军舰的目标,海军需要得到比过去30年年均预算多60%的预算。

但是,银子哪里来?代理海军副部长托马斯·迪伊不看好这一计划。他伤感地说:在缺少大量注资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总是如愿以偿。”

D.最终美国将被中国超越

中美博弈依然在路上。

从战略态势看,两国由以往的相对隔离、间接过招演变成现在的直接对立、正面博弈,其源头始于美国战略重心从欧洲、中东突然全面转向亚太,来到中国的家门口。而几乎同时,中国对外战略转向倡议“一带一路”,开始全方位“走出去”。由此,两国近百年来首次在亚太地区迎头相撞。

在这一过程中的博弈,时间或将持续50—100年,但是不会太长,甚至可能会更短一些。

由此,就中美博弈可以得出四点结论:

一是中国已经超越俄罗斯,成为美国未来必须全力应对的真正战略竞争对手,而且这个对手已超越经贸领域和亚太区域,是全方位和全球性。

二是美国既有对华战略可以说是基本失效,亟须改弦更张进行调整重置。

三是未来五至十年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关键期,美国如不能有效应对,中国将势不可挡。

四是最终美国将会先倒下。中国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美国倒下的那一刻,中国将真正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

责任编辑:东方
来源: 地球村9号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2017年03月04日
地点:
南锣鼓巷地铁站和张自忠地铁站之间 (确认报名后,告知具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