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郝薇薇:是中国“新威胁” 还是西方旧思维作祟

2018-02-01 19:17:48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在中国快速发展进程中,所谓“中国威胁论”一直不绝于耳。大概是炒冷饭实在乏味,西方最近又发明了一个新词汇——“锐实力”。按照美国媒体的说法,这个新词儿来自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是指中俄运用文化交流活动和传媒信息项目等在世界各地营造公共舆论和观念。

2、

虽然一些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是老调重弹,但最近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威胁”的新说法。美国政府一位匿名高级官员28日称,为因应中国“窃听”美国电话的威胁,特朗普的国家安全团队正在讨论由政府建立一个更加保密的网络系统。这条白宫新闻被西方媒体广泛报道,标题中大多加上了“瞄准中国威胁”“应对中国担忧”的醒目字眼。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似乎对“中国威胁”情有独钟。比如,澳大利亚媒体捕风捉影鼓噪中国“政治渗透”,并得到澳部分政治人士的应和;又比如,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指责中国威胁海上航行自由,称中国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破坏性力量”;再比如,德国、法国、意大利联合起草了一份加强对外资并购审查和控制的法律草案,以遏制中资在欧洲的收购热。在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的语境里,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科技,“中国威胁”无处不在。

事实上,在中国快速发展进程中,所谓“中国威胁论”一直不绝于耳。大概是炒冷饭实在乏味,西方最近又发明了一个新词汇——“锐实力”。按照美国媒体的说法,这个新词儿来自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是指中俄运用文化交流活动和传媒信息项目等在世界各地营造公共舆论和观念。最近,这一概念在西方舆论场得到一些学者和媒体的跟进。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封面文章《锐实力——中国影响力的新形态》中声称,中国试图对其他国家的政界、媒体和学术界进行渗透和分化。而在“软实力”之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看来,中俄两国运用“锐实力”在国外操控舆论,给西方国家带来“真实存在”的挑战。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升温自有它产生的新背景。尽管乐观人士将世界经济实现整体复苏的2017年视为金融危机的“正式终结”,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国家已走出由金融风暴引发的治理困境和制度危机。一边是关于西方“衰落”的声音此起彼伏,一边是中国风景独好,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胜利举行,令世界更加感受到中国的制度活力与发展吸引力。风景的不同与力量的此消彼长引发西方担忧与焦虑。于是,“中国威胁论”便成为寄放这种不安情绪的“救命稻草”。

  当然,进一步讲,炒作“中国威胁论”折射出西方面对中国发展的两种旧思维。

  第一种旧思维是“傲慢与偏见”。抓住工业革命先机的一些西方国家,在数百年时间里牢牢占据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保持主导地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对西方优势地位形成了挑战,其独特的现代化模式更是对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优越感形成了冲击。

虽然追赶与进步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常态,但西方似乎并未完全做好接纳变化和多样性的心理准备。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谈到中俄“锐实力”时直言不讳:尽管两国采取的某些行动可以归入正常公共外交范畴,但它们政治制度的性质却始终从根本上影响着它们的努力。这是一个有趣的逻辑,同样的公共外交努力,在西方国家就是展现“魅力攻势”的“软实力”,而在中俄则因为政治制度的原因就被定义为带有干预与渗透色彩的“锐实力”。

  第二种旧思维是零和思维。新近出炉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将中俄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对此,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教授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认为,这表明美国重返冷战思维,“在美国看来,世界充满威胁,而不是机遇”。事实上,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怎样改变你赢我输的零和心态、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发展中探寻自身发展的机遇,恐怕是西方国家开拓未来发展之路必须解开的心结。在刚刚结束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中国明确表示,将利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机会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举措,再次打开了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的想象空间。

  世界的变化,承认或不承认,它就在那里;中国的发展,接受或不接受,它也在那里。对某些西方政客、学者和媒体来说,与其热衷渲染“中国威胁论”、炮制“中国威胁”的新概念,不如尝试改变自己的旧思维、旧心态,共同开创双赢多赢的新未来。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责任编辑:东方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2017年03月04日
地点:
南锣鼓巷地铁站和张自忠地铁站之间 (确认报名后,告知具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