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宜兴紫:十九大报告中的斗争学说

2017-10-21 09:26:00 作者: 宜兴紫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强调斗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可以重新振奋的前提,是我们实现超越西方目标的基本前提之一。我认为19大报告对于这个问题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如果本文统计的“斗争”一词的使用频率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么这些段落就足以振聋发聩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十九大报告中的斗争学说

宜兴紫

十九大报告振奋人心,亮点、突破、新意颇多,其中,“斗争”一词的使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种一贯的而又是全新的思维方式。“斗争”一词在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5次,谈到军事斗争和反腐败斗争各2次,另一次是总体的“伟大斗争”。在十九大报告里出现了23次,谈及军事(含外来侵略)斗争4次,反腐败斗争4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1次,总体的伟大斗争14次。

斗争学说是源自西方的一种哲学理念,黑格尔把斗争这一概念发展地比较成熟全面了,马克思继承了这种理念,并将它进行了重大的升华。马克思认为,斗争不是无序的、混乱的,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是可控的。马克思牢牢抓住“阶级”这个概念,把“斗争”发展为“阶级斗争”,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学说,这一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斗争”一词的出现。法家讲得比较多,儒家讲得比较少。古文中的“斗”字,有很多非常繁复的形态,比如:鬥、鬦、闘、鬬,但是,“斗争”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一个很吃香的字眼儿,主要和有形的斗争,比如体力争斗、公堂对簿等关联度比较大,与个体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关联度不大,至少不是主流意识。

西方概念上的斗争,讲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和积极行动的模式。是否具有斗争精神,其核心区别在于梁漱溟讲的东西方文化不同点,就是那种“向内”、“向外”用力的不同努力方向。王阳明曾经面对竹子“格物”许久,但是,最终王阳明没有去思考竹子的结构是什么,材质是什么,为什么竹子那么高,可风就是吹不倒,竹子究竟是树还是草?王阳明最终还是走回了内心世界,提出了心学。在王阳明的心学中,从内心出发,知行合一看似接近了行动,但是最终还是落脚到了良知。

我并非在讲王阳明不对,也毫无忽略内心建设根本性和重要性的意图,但是,在西方已经在物质层面远远超过我们的今天,只向内而不向外是不行的。王阳明离世后的100多年,在英伦,牛顿也在树下“格物”,不幸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牛顿没有责怪自己坐的位置有什么问题,而是去思考脚下的大地一定有什么魔力可以隔空取物,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万有引力定律。向外用力才是斗争精神的基础要素,所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才是这种精神的最好注解。

斗与不斗,和与不和,都是客观世界的要求,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中国古代社会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得以延续,我们无需面对被现代科学武装到牙齿的外来力量的入侵,我们继续沿着王阳明的路子走,也不会有大的问题。但是,环境变了,逼迫我们必须向外用力,必须进取,必须奋进,既如此则斗争的精神是绝不可没有的,缺了斗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斗争学说非常重要,在今天中国已经见到全面崛起的曙光、桅杆的时候,斗争学说更为重要。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斗争”提出来的新的学说,为国人今后的努力方向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斗”的终极目的还是“和”,但是这种“和”的境界是靠“斗”才能获得的。

强调斗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可以重新振奋的前提,是我们实现超越西方目标的基本前提之一。我认为十九大报告对于这个问题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如果本文统计的“斗争”一词的使用频率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么这些段落就足以振聋发聩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学说,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带领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的未来。

2017年10月21日记于西山华府

来源: 四月网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2017年03月04日
地点:
南锣鼓巷地铁站和张自忠地铁站之间 (确认报名后,告知具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