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徐实:特朗普怼上科学家,可不是因为反智

2017-04-27 14:36:49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摘要:自2010年以后,前往UCLA的中国访问学者暴增,校园里处处是中国人的面孔。许多知情的朋友开玩笑说,假如某一天中国学生和学者都卷铺盖回国,大学的研究就该崩盘了。而许多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现象,整个科学界都在苦苦支撑。可是苦日子不仅没到头,接下来还有更苦的日子,让人情何以堪?

4月21日,世界地球日,美国首都华盛顿等多个城市在这天举行集会抗议,反对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机构的研究预算,要求支持科学与循证研究。能把平时习惯于蹲实验室、写论文的科学工作者逼上街头,这届政府真是功不可没。科学工作者仿照特朗普的竞选口号,打出了“让美国再次聪明”的抗议口号。可是要让他们心遂所愿,又谈何容易?

分析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特朗普政府与科学界的恩怨,倒不在于总统是否认同科学界的某些主流观点,而在于一系列事件折射出的价值取向,以及长远的社会影响。美国科学界的愤怒缘于白宫于3月16日公布的2018财年联邦政府预算纲要报告【1】。严格来说,预算案在获得国会批准之前不具备约束力,但是这份猛砍科学项目的预算纲要已让美国科学界不寒而栗。

按照这份预算案,美国环保局的预算从约83亿美元降至57亿美元,降幅高达31%,可谓悲催之最。预算案还提议削减美国环保局3200个工作岗位,等于该机构裁员20%。

由美国环保局执行的《清洁电力计划》、国际气候变化项目及气候变化研究与合作项目等将不再获得资金支持,其中《清洁电力计划》由奥巴马于2015年推出,旨在削减美国发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美国国务院将停止资助《全球气候变化倡议》项目,同时履行特朗普在竞选期间作出的承诺,即停止资助绿色气候基金等联合国气候变化项目。

特朗普在今年初任命Scott Pruitt为美国环保局的局长,而此人一贯以怀疑全球变暖而著称——这可真是要把恶心环保人士的事情做到家。美国卫生部也很悲催,预算将被削减126亿美元。其中,美国卫生部下属的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的预算将削减58亿美元,减幅高达18%。这让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感到浑身发凉。

特朗普政府为何要大幅削减科学项目的预算?这恐怕不能简单理解为特朗普有“反智主义”的倾向。其实特朗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若不然,他不可能在商场上斩获颇丰,更不可能在2016年利用竞选对手的诸多失误、上演逆天大翻盘。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不会真拿科学不当回事,一把年纪的特朗普要是出了健康问题,一定会像前总统卡特那样找最好的医学专家、接受最先进的疗法,绝不会亏待了自己。然而,特朗普对待科学的态度与对待科学界的态度是两回事。他对科学界这般不客气,其实是在下一盘改变利益格局的大棋。

特朗普作为异军突起的共和党非建制派,在党内初选中干掉了所有建制派候选人。共和党建制派在无人可用的窘迫局面下,被迫选择与特朗普合作,协助他夺得总统大位。即便如此,共和党建制派内心不见得愉快。

特朗普当然清楚,自己要想坐稳总统宝座、并且顺利施政,必须与共和党建制派维持比较融洽的关系,这样共和党掌握多数的国会才会支持特朗普的各项举措。搞好关系的最佳途径,当然是为共和党建制派输送利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共和党建制派的经济基础有两大重要的部分:能源集团和军工集团。他们恰恰是特朗普要重点照顾的对象。

特朗普反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是为了向能源集团示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意味着减少燃煤和燃油消耗,得利的是开发各类可再生能源的科技企业,而受压制的则是传统能源企业:煤炭和石油开采都受到限制,营收肯定受影响;发电机组需要升级、提高燃烧效率才能达到减排的目标,这也需要相当大的投入。2015年华电国际在山东莱州建设两台1000兆瓦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及其配套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约人民币83.26亿元【2】。同级别的项目放在美国,造价至少翻番。

特朗普为传统能源企业打破了“节能减排”这个紧箍咒,使他们松了一口气,短期内能够获得更多利润空间。

在2015年,美国可再生能源仅占全美能源消费总量的10%,其中地热、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这些完全不产生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占比也就只有5%了;煤、石油、天然气这三大传统能源则占81%的大多数。由此可见,可再生能源近期内还无法做到完全取代传统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往往高于传统能源,所以这些企业需要一段时期的政策扶持和政府补贴才能发展壮大。

特朗普反对“节能减排”就等于支持传统能源企业,而尚处于幼年期、尚无成本优势的可再生能源企业并无还手之力。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使美国能源的价格下降,顺带着降低美国制造业的一部分生产成本。这样既照顾了能源集团,又可能给制造业带来利好、多创造一些就业机会,也就安抚了特朗普支持者中那部分“愤怒的蓝领”。

美国2015年的能源消费结构。可再生能源产业仍然显得稚嫩。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局 https://www.eia.gov/energyexplained/?page=us_energy_home

特朗普要想放弃“节能减排”,就等于违背美国在《巴黎气候协议》中做出的承诺。美国政党轮替导致后任政府不认前任政府外交承诺的事情,可谓数不胜数,在朝核问题上也是如此。正如孔乙己认为窃书不能算偷,特朗普也认为民主的违约不能算耍赖。此时此刻,美国科学界和环保人士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问题的态度,显然是特朗普向能源集团输送利益的最大阻碍。

名不正则言不顺,只要美国科学界和环保人士仍然占据道德制高点,特朗普的麻烦事就少不了。所以特朗普选择这个时机刻意打压科研机构,就是要削弱他们的话语权。

此时此刻,特朗普在乎的不是“谁有真理”,而是“正合我意”。毕竟,气候变化的影响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明显地体现出来,而总统任期只有4年,特朗普自然更在乎这4年里谁更能为他提供有力的支持。取悦能源集团会为他带来更现实的好处。环保项目属于典型的基础研究,依靠的是政府的财政支持。特朗普当然不乐意看到科学界拿着他的财政拨款来反对他的政策,要坚决地砍砍砍。

“捡软柿子捏”并非没有先例。从美国历年联邦研发经费的走势图可以看出,非防务研发(蓝线)和防务研发(红线)的经费,在1980-1992年期间出现了明显的此消彼长。这段时期正好是共和党人里根和老布什执政的时期,通过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而这一时期美国科学界的研发经费则受到明显压制。

特朗普的竞选口号是“让美国再次强大”,而“再次强大”的一部分就是重整军备。特朗普总统计划将2018年的国防预算支出增加10%,即540亿美元,其目的当然是取悦军工集团和美国军方。可是美国政府常年入不敷出,国债总额迅速攀升,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要不然特朗普也不至于抱怨F-35战斗机贵得离谱。这么大一笔军费开支从哪儿来?美国经济低迷,特朗普又承诺减税,所以“开源”基本没戏,只能在“节流”上做文章。至于如何选择“节流”的具体对象,特朗普的原则当然是捡软柿子捏。

科学界就是典型的软柿子。特朗普之所以敢于大幅削减科研项目经费,是因为他很清楚一点——科学界对他并无反制手段。其实在任何国家,科学界都不算是占据优势社会资源的群体。应用研究有可能通过商业合作获利,而基础研究完全依靠财政支持。特朗普政府不愿意多赏几个钱,科学工作者其实毫无办法,只能在社交媒体上抱怨罢了。

除了讨好能源集团和军工集团、拉拢共和党建制派之外,特朗普的举措未尝没有一些报复的成分在内。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组织游行示威的科学界人士声称“不搞政治站队”,但科学工作者确实有政治观点。总的来说,美国大学有着比较浓厚的自由主义情结,多数教职员工倾向民主党。在2008年和2012年的美国大选中,许多美国大学的校园里都挂起了奥巴马团队的竞选广告、旗帜和口号。2016年特朗普胜选之后,许多大学师生参与到反特朗普的游戏和示威活动中。特朗普如何看待大学教职员工,可想而知。

科学界好不容易组织了一次集会抗议,接下来会有什么效果呢?从现实主义的眼光来看,短期内恐怕不会有什么效果。正如前文所述,美国科学界对特朗普并无反制手段,就算特朗普装作若无其事,科学界也毫无办法。不过,如果特朗普对待科学界的态度长期不变,倒真有可能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导致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巨大优势出现滑坡。

削减科研经费将直接减少科学界的就业机会,人心散了队伍怎么带?队伍散了谁来做研究?这都是非常现实而残酷的问题。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科学界已经过了很多年苦日子。因为长期面临经费不足,许多大学会研究机构不得不减少研究员等永久性职位,用合同制的博士后(相当于临时工)来顶替他们的工作。博士后的年薪一般在4万~6万美元之间,远低于全职研究员。以临时工取代正式工来压低人力成本、加重剥削的做法,在美国科学界已成为常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孔不入,哪怕高知识群体也不能幸免。

由于科研经费长期不足,有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连博士后临时工都雇不起了,不得不另辟蹊径来维持自身生存。比如,著名学府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就想出了省钱的“高招”——为中国访问学者大量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我国的访问学者计划有配套经费支持,中国政府发放的津贴可以满足访问学者日常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大学不需要向中国访问学者支付薪酬。对于具体的实验室来说,这等于在一两年时间内获得了免费劳动力,可解决了大问题。

自2010年以后,前往UCLA的中国访问学者暴增,校园里处处是中国人的面孔。许多知情的朋友开玩笑说,假如某一天中国学生和学者都卷铺盖回国,大学的研究就该崩盘了。而许多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现象,整个科学界都在苦苦支撑。可是苦日子不仅没到头,接下来还有更苦的日子,让人情何以堪?

几十年间,国际范围内科研实力的格局出现了不小的变动。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苏联、西欧的科研实力呈三足鼎立,中国还排不上座次。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导致其科研体系迅速崩溃,只剩下美国和欧盟这两大巨头,美国的科研实力略胜一筹。待到2010年以后,美国仍然占据老大地位,而欧盟因经济疲软出现了科研实力的萎缩,从航天科技领域可以明显看出来;实现了经济腾飞的中国则成为后起之秀,实力直逼美国和欧盟。美国减少科研经费之时,正是中国在科研实力上实现加速赶超的绝佳良机。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特朗普削减科研经费的举措,对美国科学界是当头闷棍,对中国的国家利益而言却可能是利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才抄底。科研经费减少不仅减少了美国科学界的就业机会,也使得已经拿到终身教职的研究人员难以继续现有的研究。相形之下,中国政府对科研领域的巨大投入,无疑对科技人才构成了巨大吸引力。近年来,我目睹了大量在美国求学立业的科技人才回归中国,就连我的大学同学也有好几位拿到了青年千人计划、衣锦还乡。正应了那句老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二是项目抄底。如前文所述,除了环境科学之外,受特朗普打击最大的便是生命科学领域。由于提供主要项目资金支持的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的经费不足,许多研究人员都迫切希望将手中的研究成果变现来维持自身生存。正因为如此,将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治疗联结起来的“转化医学”近年来成为大热门,开发新型治疗技术的生物科技企业大量涌现。从我的观察来看,美国生物科技企业对中国投资方的态度,在短短几年内从冷淡变为高度热情,真是形势比人强。

就整体而言,美国生物项目的技术价值较高,而且估值相对合理。对于持有美元的中国制药企业和投资机构而言,现在正是抄底的绝佳时期。

参考文献:

【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3/17/c_1120648790.htm

【】第一财经:http://m.yicai.com/news/4685545.html

责任编辑:赵丹阳
来源: 观察者网
相关推荐: 特朗普科学家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7年03月03日 ~2017年03月04日
地点:
南锣鼓巷地铁站和张自忠地铁站之间 (确认报名后,告知具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