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究竟如何评价“八千湘女”那段历史?

2017-02-10 10:39:25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摘要:在那个年代上溯百年,中国经历了从两次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共计19次大型战争,亿万国人死于非命,认为当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们一样拥有丰富的选择权,是非常可笑的。

近日,关于“八千湘女上天山”又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起因于一位叫为@黄青蕉网友的贴文。这位网友认为,50年代初,新疆戍边部队从湖南征召了八千名湘女到边疆强迫传宗接代,而招用湘女的宣传是一种糖衣炮弹。这位网友还希望现在的女性能不要被这种类似的事情所胁迫,要保持“自由灵魂”,云云。

@黄青蕉的言论是时下“文青”们流行的范式,即用现在的价值观对几十年前那段波澜壮阔岁月做小清新式的解读。虽然略显幼稚和单纯,但如同“八千湘女上天山”那段历史一样,虽然不完美,但都是在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脉搏。

但经过一些人的恶意解构后,这件事看起来就不再那么小清新了。比如就有网民将之称为“包办婚姻”,“有组织的拐卖人口”,更有甚者将这些湘女称为“中国版的慰安妇”。在某个基本不谈财经的财经网站微博上,评论区下面更是乌烟瘴气,难以卒读。

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从薇薇的文章里已说的非常清楚。笔者这里不想重复。但看待一个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解析是最起码的诚意。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背景是那个水深火热的旧中国刚被推翻,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年代,是一个大革命、大建设风起云涌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上溯百年,中国经历了从两次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共计19次大型战争,亿万国人死于非命,死者盈城盈野,活者鬻儿卖女。大部分国人的“自由灵魂”乃至肉体早已被时代的车轮碾的粉碎。认为当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们一样拥有丰富的选择权,是非常可笑的。

而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依靠上千万人的牺牲与奉献,中国最终才力挽狂澜,扭转国运。而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共产党强大的思想动员和组织能力。应该承认,这种能力放在大时代背景下是一曲波澜壮阔的战歌,但对个体而言,也往往会缺少更多选择的余地。但对于100年经历过19次战争的中国人而言,又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回到湘女身上,我们应该看到,即使面对组织“逼婚”,湘女们仍然拥有相当的选择权(见从薇薇文章)。这种权利固然远小于今天喝咖啡敲键盘的网民的选择权,但对于当年花园口决堤死难的80余万民众,南京城下30万冤魂,征壮丁途中的数百万死者,乃至百年以来经历了18场战争的不计其数盈死于野的国人而言,仍是可望不可即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对我们而言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段文字,但对她们而言仍是历历在目甚至亲身经历。正是这些血淋淋的记忆和对新中国的强烈认可,抱着“不要让我们的后代跟我们的父辈一样遭此厄运”的信念,她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才最终选择听从组织安排留在新疆,没有拂袖而去。

这也是讴歌她们的意义所在。她们不是完全没有选择权,尽管中间充斥了组织的“软磨硬泡”,充斥着碰撞和矛盾,但做出最终决定的仍然是她们自己。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听从组织安排,扎根新疆,奉献一生。这段回忆或许并不愉快,但最终成为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歌中的一部分。因此,她们的选择仍然是主动的,伟大的。她们是时代的推动者而不是受难者,尊敬和歌颂是她们赢得的荣誉。

黄青蕉们和其他有着特殊目的的人们在工作之余,能有空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挑出并放大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负面情节并加以渲染,这是他们的选择。但他们不知道(或不愿承认)的是,正是那些包括湘女在内的几千万中华儿女放弃了手中的那点权利(甚至活着的权利),才换来了我们今天更多的选择权。认可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当时的时代方向,感激和歌颂她们的最终选择和为之付出的牺牲,才是正确认识历史、纪念她们的最好方式。

至于将湘女们污蔑成“慰安妇”,强行忽视湘女的选择权的一些人,在此前却将邱少云抹黑成烤肉,志愿军抹黑成炮灰,江姐抹黑成小三,张思德抹黑成烧鸦片的,毛岸英污蔑成蛋炒饭,将死者盈城盈野的国民时代包装成“民国范”和“黄金时代”。其卑劣言论不但看不到任何对人性的尊重,也和他们所主张的价值观根本背道而驰。这次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子忽然跳出来,不过是为了关心湘女命运,只是为了反体制的政治需要罢了。要说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次的手段更加卑劣和下作,刷新了反体制人士的新下线而已。

责任编辑:赵丹阳
来源: 舆情观察师
相关推荐: 湘军历史虚无主义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6年11月13日 ~2016年11月13日
地点:
东四地铁站(五号线与六号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