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秦博:探索民族团结新路径,共谱民族发展新篇章

2016-12-12 11:11:00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摘要:“经邦有术,持之以理。”在开展民族工作时要坚持民族平等,要保障各族人民的利益,从而真正实现民族的安定祥和。首先要加强渠道建设,要坚持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妥善协调和处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的权益关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重视民族工作和脱贫工作,是更好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加快民族发展的前提。如何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探索民族团结新路径,以响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第一,实现政通人和。“经邦有术,持之以理。”在开展民族工作时要坚持民族平等,要保障各族人民的利益,从而真正实现民族的安定祥和。首先要加强渠道建设,要坚持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妥善协调和处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的权益关系。其次要结合开展民族工作时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矛盾,积极探索和推进相关法制建设,颁布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使民族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以进一步推动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再次要在民族地区建立预警系统,以便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一些影响民族团结与安定的突发性事件。通过在民族地区设立定点观察,科学分析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参数,使有关部门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民族地区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从而有的放矢,维护民族地区稳定。

第二,推进利益共享。“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首先要加大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力度,实施差异化发展政策,重视少数民族民生问题,全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难。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构建开放格局,提升开放水平,引领与鼓励少数民族企业、经济等走出去。其次要建立一个长效的调节机制,以应对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及时化解各种危机,促进民族稳定与和谐。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应注重对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相对倾斜,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以集体为重,以长远为重,以国家为重,以社会主义建设为重,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教育与就业等方面的工作,多举措切实保障改善少数民族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加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兼收并蓄,形成多元一体、灿烂的中华文明,逐渐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民族内的平等成员,不同民族固然文化有差异,但文化共同性应该大于差异性。作为价值共同体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其框架和内涵都与文化认同紧密相扣,包含了认同主体文化、民族历史和作为共同家园的国家。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积淀着该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加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关系全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同时还关系到全国的意识形态、文化秩序、社会和谐与发展等重大课题。加强文化认同需要做到加强各民族自身文化及其包容性的进步与发展,在保持各民族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促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活力和创造力。其次要构建国家文化认同的“主旋律”。“在各美之美,美人之美”的前提下,更要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要将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倡导一切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理想和最终目标,引导全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进。

第四,宣扬民族团结。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目标。“合则俱荣,分则俱损”,56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既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互平等的成员,也是共同承载中华民族生盛衰荣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民族团结是我省乃至我国各个民族的生命线。境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里应外合,通过各种伎俩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分裂主义的宣传和渗透,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因此,必须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文化,切实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明确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列主义民族观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宣传,促进各民族同心同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存共荣,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家园,共圆祖国梦想。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共筑中国梦的前提。只有各民族大团结,才能使14亿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竞相迸发,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和人民幸福的源泉涌充分涌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族人民携手并进、扎实奋斗、共襄伟业,一起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奏响神州大地的华彩乐章。

作者系海归博士后和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丹阳
来源: 四月网
相关推荐: 民族团结民族主义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6年11月13日 ~2016年11月13日
地点:
东四地铁站(五号线与六号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