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G20峰会与合作共赢新范式

2016-10-17 15:44:46 作者: 甘均先 吕有志 甘均先 吕有志整理 辛 甘执笔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G20峰会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对话平台。杭州G20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2016年7月1-3日,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杭州G20峰会与推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变革”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并得到了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浙江大学的大力支持。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四川、江西和浙江省的机构和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国际政治等研究领域的50多位学者,围绕着“G20与合作共赢新范式”、“G20能否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成为推动世界秩序变革的平台”、“中国如何借助G20推动世界秩序变革”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取得多项共识。相关学者李慎明、靳诺、胡旭阳、刘同舫、周新城、郝立新、郑若麟、王立强、徐长银、吕有志、苏长和、甘均先、石建国、赵庆寺、黄卫东等出席了研讨会发表意见或提交了书面发言。

会议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关注和研究现实经济问题,这里既包括世界经济问题和中国经济问题,也包括经济学问题。例如,《资本论》、《帝国主义论》都是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宏篇巨作,是马克思主义史上的不朽丰碑。关注和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和分内之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这次“跨界”研究世界经济问题,是理论界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讲话精神的一次有益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只有紧密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和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的问题,才能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国际的风云变幻和国内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加重,任何一个有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与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都应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分析研究国内与国际问题。无论是研究国内还是国际经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认清国内和国际经济的本质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国内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才能为坚持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G20与合作共赢新范式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G20峰会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对话平台。杭州G20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国作为会议主办国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中国对此次会议最大的贡献就是高举起“合作共赢的旗帜”,号召世界各国摒弃冷战思维、零和思维,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号召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确立“合作共赢的行为范式”,共同超越现行的国际行为范式。学者们普遍认为,G20超越了G7,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合作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全球治理体系实现合理化、公正化的反映,更是破解世界经济发展难题和困境的发展要求。中国希望通过G20平台,积极塑造“合作共赢的行为范式”,推动它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造福全人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一系列理念贯彻到G20杭州峰会之中。“合作共赢”的这一完整表述是中华文明对人类过去的反思和对人类未来走向的回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孕育出的,具有包容性,可以帮助人类超越资本逻辑的理念。其与其他人类利益至上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与践行合作共赢的国际行为范式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如果没有人类共同体理念的指引,各国际行为主体就很难采用共赢方式来替代独占方式,也不会超越人类社会现存的丛林法则。如果各国都放弃对抗而采用对话、合作来处理纠纷,新的行为范式就可以让所有国家都享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的学者指出,当今世界以机器人和“互联网+”为生产工具的大变革正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在未来几十年内,必然会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无人工厂,造成工人大量失业。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必然进一步急遽拉大,社会矛盾必然进一步激化。现有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所有制及分配关系越来越容纳不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正在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呼唤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新体制的诞生,呼唤着新的金融体系的改革,呼唤新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诞生。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以自由和富裕作为指导人类进步的灯塔。但是,世界的发展现状却否定了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发展指路明灯的作用。在全球70亿人口中,8亿人生活在发达国家,10亿人生活在世界底层。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7个是公认的发达国家,60多个国家成为“失败国家”,丧失了发展的可能。现在,11个新兴经济体代表着近30亿人口正向工业化国家迈进。他们能复制发达国家的致富道路吗?有的学者用“殖民者”和“原住民”这两个概念就明确地做出了答复,即当今发达国家的致富道路无法重复。西欧国家靠掠夺殖民地致富美国人是殖民者,靠杀光原住民获得资源。新兴经济体11国都是原住民,在祖宗留下的土地上发展国家。7个发达国家依靠外财取得“第一桶金”。今天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靠辛勤劳动来积累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因此,资本主义的发展理念和道路遭到质疑和抛弃是必然的。在此背景下,合作共赢是由中国提出的国际关系新范式。毋庸讳言,中国理念、中国范式就是对资本主义范式和逻辑的否定和超越。中国需要通过G20这个平台,大力宣传中国范式。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抓住时机,用人类发展的史实来说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与强权霸权,不是人类和平共处之道。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发展共处的正道。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者建议,在此次G20峰会上,要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作为主打概念,倡导构建一个和谐、和平的国际社会,为发展中国家在G20框架内拓展广阔的话语空间。提高中国话语权脱离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既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又要有灵活的方法。中国需要积极参加国际交往与国际对话,加强民间人文交流。如果连国际对话都建立不起来,就谈不上提高话语权。我们要学会用民主、平等的方式进行国际对话,自说自话也不好。在国际交往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嫌贫爱富;毛泽东时代很多好的传统,我们要发扬光大。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话语上代表第三世界的利益,展现大国的情怀、大国的责任,赢得更多的朋友和支持,从而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引领世界的发展。解决发展问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中国在这个领域和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享中国发展的经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须协调各方,着力解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放手让发展中国家去表达他们的观点、他们的诉求,突破国际组织中少数国家说了算的局面。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几位专家也同样认为,一次国际会议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影响,或者为人类文明留下它的价值,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较高层次的哲学理念,以及这种哲学理念能不能站在人类道德制高点上。杭州G20峰会,要占据一个很高的哲学制高点,来指导峰会的议程制定和机制建设。这个哲学制高点,就是中国当前提倡的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外交的道义基础所在,也是中国促进G20机制建设的根本精神依归。

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个概念是中国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第一个可能成功的概念。第一,“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独立自主。在美国主导的不公平、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下,发展中国家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资本主义一次次的经济危机由发展中国家买单,如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等都是如此。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抓住了第三世界国家要主宰自己命运的呼声。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揭示了推进全球治理的崭新工作方法,就是群众路线,“群众”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尊重第三世界,倾听第三世界国家的声音,号召大家共同治理世界。第三,这个概念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而不是“灭异”的特质。这种思维非常独特,只有中国文化才有这种包容力,才把握这样的处事哲学,能做到承认对方意见的合理性,包容它的存在。这次峰会是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最好时机。

浙江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的同志和青岛科技大学的学者认为,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跨国界联系日益密切。表面上看,各种力量博弈角力,实际上是两种理念、两种力量、两种格局、两种对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竞争。两种理念是自认为包治百病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与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理念,两种力量是守成势力的发达国家力量与作为新兴势力发展中国家,两种格局是零和博弈格局与合作共赢格局,两种世界趋势是文明冲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G20代表追求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方式,代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和新型国际行为范式,是国际经济协作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作用,承担更大责任,做出更多贡献的平台。

二、G20能否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成为推动世界秩序变革的平台

学者们分析指出,G7产生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东西方冷战时代,由美国主导,体现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志,其本质是调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持冷战的局面,最终目标是颠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首先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与现阶段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政治主张和国际行为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讲,G20顺应了世界需要和平发展这一重要方面。世界经济急迫需要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动荡,推动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面对上述挑战,G7根本提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国际社会只能依托G20这个平台,协调立场,调整政策,发挥共同的力量,同心协力来应对危机。因此,更具有包容性、合理性的G20超越了具有冷战思维的G7,被赋予了推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变革的历史使命。

也有学者以过去五百年世界权力结构变动为研究对象并得出结论,历史上存在的“小国因为先醒、先发优势而打败大国”的现象很难再度重现,世界权力结构急剧变动的现象很难重演。此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开发,使得大国更加谨慎对待武力。因此,只要大国权力结构能稳定下来,现今在G20中的成员国,它们的地位很可能稳定地保持在全球经济前30强之中,急剧洗牌的情况很难出现,世界的可预测性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因此,G20机制不会轻易被颠覆,并且很有可能维持较长时期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基于这种判断,中国可以将G20作为推动世界秩序变革的主要平台。

学者们普遍认为,G7与G20并存是当今世界两种发展模式处于交替之中的表象。美国和欧洲对G20的需要是真实的,但是它们需要G20的内容与发展中国家的想法完全不同。G7为了维护既得利益,首先需要的是更全面、更深入地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资源来维持自己的发展。所以,它们在享受了几十年自由贸易的好处后,现在带头执行贸易保护主义。其次,它们继续兜售新自由主义,希望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市场都为它们彻底敞开,特别是为美国的金融洗劫扫清一切主权障碍。再次,欧、美国家无一不用财政补贴企业,但要求中国执行另一套标准,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最后,G7一方面提出大量的发展议题,要求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接受和执行它所提出的建议,另一方面又把这些国家排斥在协商过程之外。由此可见,首先,G7成员国完全代表了守成集团的利益诉求。G20中存在着经济利益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需求的两个集团,不是一个只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经济对话平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改善自己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发言权,营造一个更有益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其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多元性很强。在共同的发展利益之外,部分国家隶属不同的军事或政治集团,还存在着其他的利益纠葛。这使G20这个国际经济对话平台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缩影,全球主要政治势力进行复杂斗争的舞台。

有学者语重心长地强调,不能幻想在G20舞台能够轻易地进行一呼百应的斗争,而要准备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复杂而艰巨的斗争。根据不同性质的斗争,明辨敌、我、友就成了一切斗争的首要问题。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明确联合、团结和打击的对象,才能在G20这个舞台上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阵营,让G20成为代表和服务于发展利益的国际政治舞台;这些学者主张,G20以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为旗帜,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全新国际行为范式取代旧的行为范式,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学者们一致认为,从迄今为止的G20峰会议题来看,发展问题的解决与国际机制的改革议程联系在一起,在客观上发挥了超越传统发展理念,构筑均衡发展机制的作用。G20是由发达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集团构成的,采用多元化、包容的国家集团打破了原来由单一的、同质型国家构成的国家集团。此外,G7提供的那种慈善式的发展援助由G20改造为互利共享的发展伙伴关系,这既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体现,也是发展中国家弘扬合作共赢理念的大好时机。杭州G20峰会的主题——“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将合作共赢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共同发展这个全球政治的最大公约数上,必将成为G20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象征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实现从全球治理旧格局“参与者”、“合作者”、“推动者”向全球治理新格局“构建者”、“主导者”、“引领者”的身份转变。

三、中国如何借助G20推动世界秩序的变革

不少学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好守成集团和发展中国家对话的国际舞台,除了分清敌、我、友这个基本问题之外,还需要保持世界和平的大环境,把握好市场经济运行的技术特点,有的放矢,逐步地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和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发展中国家在更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得到发展的机会。这也是与会专家的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指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和动乱是发展的首要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国家以改革来自我调整。但是近代历史中更多的情况是帝国主义通过战争来转移矛盾。2016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共同发表了《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指出:“个别国家和军事—政治同盟谋求在军事和军技领域获得决定性优势,以便在国际事务中毫无阻碍地通过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来实现自身利益。他们公然无视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安全基本原则,企图以牺牲他国安全换取自身安全。这一政策导致军力增长失控,动摇了全球战略稳定体系,与在有效国际监督下实现普遍、全面裁军的理念背道而驰。”要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秩序,必须有效、有力地遏制帝国主义的战火,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之局面。为此,学者们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工作,借助G20平台不断壮大维护和平的世界力量。一是要不断增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二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效制约破坏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霸权行径;三是以“金砖五国”和上海合作组织等为基础,逐渐吸收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甚至第二世界国家参加进来,壮大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四是把全球治理放在联合国和联合国宪章的框架之内,争取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团结更多的国家和各国人民,共同反对霸权主义者的武力入侵和政治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共同遏制影响全球战略稳定的消极因素。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用“制度性话语权失衡”这个概念来概括G20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制度性话语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设定议题、形成决策、创设规则、解释规则、实施规则、修改规则、解决争端以及处理危机能力的综合体现。西方国家依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方面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多数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发言权与其实际地位不相称。提升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成败,而且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事关中国在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体系下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利用好G20的核心问题在于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并推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变革、构建全球治理新格局。学者们提出倡议,以杭州G20峰会为契机推动各国在全球治理合作中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重新调整和分配权力;通过对G20规则的修改和完善推进全球治理规则的民主化、平等化、法治化,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利用G20制度创新的示范效应,带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周边区域合作等方面新机制、新规则的建立和整合;利用G20提供的合作平台,加强国际社会应对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的能力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学者指出,中国学者提出的“双层市场”理论可以指导发展中国家,构建有益于其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国学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一些国家发达,而另一些国家贫穷”的经济原因做出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解答。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参与建构战略性要素市场的运行效率决定了本国经济体系的生存与发展。发达国家从发展之初直至今天,靠武力、靠霸权有效地控制着决定国家经济供给的量、质、可靠性与价格水平的要素市场,并因此发达起来。如果一个国家控制不了本国要素市场,只能在国际强权与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给定的生产要素条件下从事普通商品的生产,永远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利用G20平台推动世界经济秩序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方向发展的行动就有了理论指导,行动可以更自觉,目的性更强。发展中国家必须围绕土地、资本、劳力、矿产、知识产权、能源、环境等生产要素,有效参与相关的全球性市场的规则制定、资源开发与市场交易,增强对发展中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有利的要素供给能力、要素供给保障,实现合理的要素价格。一旦夺回要素市场的控制权,假以时日,发展中国家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就如何加强G20的执行能力和制度设置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议题,浙江大学的学者建议,中国应该借助G20平台努力实现三大推动。第一,推动G20和国际货币基金(IMF)、世贸组织(WTO)的结合。WTO、IMF是很强的执行机构,G20是讨论平台,两种机构需要的不仅仅是对话,而是结合起来,将G20变成议事机构,WTO、IMF变成执行机构。第二,推动G20跟联合国的结合,将其发展成为类似于安理会的经济理事会。如果G20依托于联合国,其代表性将得到提高,从而具有更强的合法性。第三,在G20框架内推动中国特色的议题和议程,其中最重要的议题是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还面临不少政治阻力,但这不只是中国的事情,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都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需求,因而中国可以在G20框架中推动这一战略。

此外,中国可以借举办G20峰会之机,对G20机制运行上的缺陷进行完善。几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一建议。比如,推动构建第三方机制,对每个国家在峰会承诺的内容进行检查并制作年度报告,督促成员国的落实;在能源领域建构相互评估的机制,以期对成员国进行约束;容纳更多的非政府组织,或者把能源治理纳入商业峰会、智库峰会等;丰富和深化G20全球能源治理的议程设置,构建稳定的全球能源市场体系,提高对能源资本流动和能源市场的预警能力;提高新型经济体在G20的地位,扩大新型经济体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在G20框架内,尝试探索全球能源贸易和投资规则,完善国际能源法律体系。

责任编辑:翟帅
来源: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相关推荐: g20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6年07月22日 ~2016年07月22日
地点:
东四地铁站(五号线与六号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