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任大刚:遇上捣蛋的“熊孩子”,真是家长的命吗?

2016-06-20 11:03:52 作者: 任大刚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由于班上存在一个外人眼中堪称“顽劣成性”的“熊孩子”,南京市浦口区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三年级二班的40多名孩子家长近日联名,要求校方劝退“熊孩子”或让其转班。

由于班上存在一个外人眼中堪称“顽劣成性”的“熊孩子”,南京市浦口区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三年级二班的40多名孩子家长近日联名,要求校方劝退“熊孩子”或让其转班。

家长们说,这名男孩非常顽皮,经常搞恶作剧,也因此让不少孩子都受伤了。有的孩子被他打过很多次,有的孩子被他咬伤。而这名男孩除了搞恶作剧,上课时也经常到处乱跑,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小学相关负责人称很能理解家长们的感受,但根据中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学校无权劝退任何一名学生,每一名孩子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他们也已经请男孩的家长到学校来陪读,效果在慢慢体现。而作为学校,他们会尽最大的力量帮助这名孩子,避免他对其他同学造成伤害。

此后,有社会人士表示愿意向学校提供帮助,帮助这名“熊孩子”矫正不良习惯……事情在朝各方皆大欢喜的方向解决。

但这一事件留给我们这些围观者的思考,至少有这样几个:

其一,假如不是孩子家长之前表示不满以及此番40多名家长“联名”劝退,相应的校方和“熊孩子”家长是否会更加积极处理此事?

其二,40余家长要求“让其转班”,但问题在于,“让其转班”之后,又有哪个班级及其家长愿意接收这名学生?如果不接受,那么在不能让其退学的前提下,这名“熊孩子”应该何去何从?事实是,从学校派出多名教师进驻教室,对其严防死守加以看管,已经类似于“吃小灶”了。我们相信,既然学校为这名学生付出了如此大的精力,这名“熊孩子”对其他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完全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其三,基于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可以确信,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故意扰乱课堂纪律,欺凌弱小同学的学生,只不过可能没有顽劣到威尼斯水城分校这名“熊孩子”的程度。而如果更多家长像威尼斯水城分校的家长们一样,提出类似要求,那么应该如何应对?

其四,威尼斯水城分校作为公办学校,必须遵守义务教育法,不能劝退学生,而如果是民办学校,只要是在实施义务教育,也同样没有权力劝退学生,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办?

在过去,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上述家长的难题,那就是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成绩不好、表现不佳的学生,被归集到某一所中小学或某一班级,上述“熊孩子”完全可能被送进这样的学校或班级,他们不会再扰乱其他希望好好学习的同学。

在这种制度下,家长们的诉求完全可以满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也希望重建这一制度。

但是,由公共财政提供的教育服务,却把学校区分为重点和非重点,撇开教育的本义不谈,其本身即面临着公平正义的诘问:同样是纳税人,为何有的人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务,而有的人却被歧视性对待?

问题还在于,在学区制和就近入学制度实施之前,所有有关重点中小学学额的争夺,到后来“头啖汤”一定是先按照权力大小分配,然后才是分数;即便《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重点中小学的名称已不复存在,教育主管部门也在想办法做一些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工作,但延续旧势能,学区房所在的学校与“菜场小学”之间质量之差异,仍然泾渭分明,权力私下里仍然可以左右学额分配,只不过没有以前那么名正言顺,明目张胆而已。

另外,重点中小学只能体现少部分人的具体利益,从民主的多数决原则出发,它是得不到多数人支持的教学形式。而且,重点学校设立之初,也声称是教育经费紧张,只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少部分“学习尖子”身上,但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教育经费紧张的托辞已经完全不能成立。

公办的义务教育取消重点非重点之分,向教育资源均等化方向发展,符合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使然;但是它给具体每一个家庭带来的实际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你的孩子班上遇上“熊孩子”的几率更大了。因此,不要去想象革除旧弊,新的做法会十全十美。这只是一个两利(害)相权的问题。

既然废除重点中小学的结果就是承受“熊孩子”。可以说,你的班上出现“熊孩子”,那就是你的命,躲避不了。因此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只要你不进民办学校,就得想办法把“熊孩子”的危害降到最低。

这种局面之下,今天的中小学教育,前所未有地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

首先,学校的责任心作为决定性因素没有动摇。威尼斯分校的校长和老师无疑是负责任的,他们没有屈从于家长的压力,能够依法办学,并且为一个学生付出甚多,值得赞许。此外学校在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疏于管理的学校,必定是“熊孩子”危害一大片而不知。

其次,家庭教育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在这次事件中,尽管家长的诉求未尽合理合法,但是公开提出问题,对化解危机无比重要,否则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定以更为激烈的方式爆发。

而让人忧心忡忡的是,目前中国大陆有6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中小学学习,父母的长期远离,疏于管教,使部分自制力差的孩子成为“熊孩子”。如果对照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威尼斯分校的学生家长,就会发现,当孩子的正当学习权益遭受侵犯时,后者可以及时站出来,而前者只能放弃“维权”。教育的鸿沟,在这里也是拉开了的。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凸显,而不应像过去那样,只是一个摆设。一定意义上,遏制“熊孩子”,矫正其不良行为,应成为家委会的职责之一。

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道义的支持和提供某些特殊帮忙上,比如南京一名绰号“鹰爸”的家长就主动站出来,声称自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矫正“熊孩子”的不良行为。

从重点学校制转向学区制的改革所带来的诸如“熊孩子”等新问题,没有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明乎此,才可以知道各方的权责何在。

责任编辑:翟帅
来源: 冰川思想库
相关推荐: 熊孩子多动症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