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我们曾错过大海,请不要再忘却星辰

2016-04-26 09:52:43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46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伴随着《东方红》的乐曲,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

曾经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错过了大海,人民海军经过67年的发展跨越,我们的航母、军舰、战机、潜艇,才从近海走向“深蓝”,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2016年4月17日,海军巡逻机紧急飞赴南沙永暑礁机场,将3名重病的工人同胞转运至海南三亚,无不证明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人民海军是海外游子最坚实的靠山。今天是首个中国航天日,我们请不要再忘却星辰。

4月17日,一架海军飞机降落南沙永暑礁机场转运重病工人。

国务院日前批复:自今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为什么是这天?46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伴随着《东方红》的乐曲,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今天的我们,见证着中国航天60年的弯道超车!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诞生,中国航天开始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艰苦探索!现如今,中国航天已经能完成“一箭20星”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今年下半年,我国研制的新一代“大火箭”——长征五号计划首飞,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更令国人骄傲、自豪!

但是,在我们这么多可喜成果面前,总有人会问,“现在还有那么多贫困儿童吃不饱饭、上不起学,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搞航天,和我有什么关系?”

正因为500年前我们的先人放弃了大海,才不能让100年后我们的后代埋怨我们当初放弃了星辰。

1970年,修女玛丽·尤肯达给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写了一封信。信中,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你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施图林格很快给修女回了信,信中他首先讲了一个故事:

几百年前的德国,一个小镇上有一位伯爵。当时瘟疫席卷全国,心地善良的伯爵,将一大部分收入捐给了染病的穷人。一天,伯爵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人,他白天工作,晚上抽出几个小时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镜片,用来观察细小的物件。伯爵邀请这个怪人作为门客,让他专心投入所有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光学器件。然而,穷人们得知伯爵在怪人身上花费金钱之后,都很生气,“我们还在受苦,而你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怪人最终发明了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给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展开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肆虐的瘟疫和传染病。

施图林格给修女回信时还附带了一张题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宇航员威廉·安德斯于1968年在月球轨道上拍摄的。

博士跟修女说:尽管我们开展的太空项目研究的东西离地球很遥远,已经将人类的视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阳、至星球、直至那遥远的星辰,但天文学家对地球的关注,超过以上所有天外之物。太空项目带来的不仅有那些新技术所提供的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情将越深。太空探索让地球更美好。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如今,航天发展带来的成果已经惠及全体国人,气象卫星、广播通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通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航天育种,复合材料……航天带来的便利已经和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在航天上的花费算多的么?即使是今天,中国在航天的经费也是和国民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在4月22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如此说,并认为美国同行的分析有一定的准确性:中国的预算是美国的1/10左右。

今天,中国航天日,让我们感恩前辈。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际局势极为紧张,中国周边战火不断,老百姓还没能吃饱肚子,能用在航天上的经费少之又少。正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顶住国外技术封锁的压力,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筚路蓝缕无私奉献,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稳的质量,在浩瀚宇宙中蹚出了一条中国之路。正如一位航天老专家所说:“我们是用修14公里高速公路的钱,修了一条38万公里长的奔月之路。”

凭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中国航天人在黄土窑洞里、在破旧庙宇中、在废弃牛棚内,将一套套工程图纸绘制出来。

“前路还长,远处青山无数。”中国航天要追赶的路还很长,在路上不骄傲自满,也无须妄自菲薄,要做的就是跟困难“死磕”。对于在艰苦卓绝中奋力成长起来的中国航天事业,不妨少些苛责,多些理解和鼓励。

我们幸福并感激着!

1955年10月28日,从美国返回祖国的钱学森博士(左)到达北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等前来迎接。

1960年,钱学森(前左四)在某导弹基地指导工作。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这是参观者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参观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2003年摄)。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这是参观者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参观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2003年摄)。

这是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接受科技人员严格的检验、测试(1987年摄)。

1990年4月7日,中国第一次成功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图为吊装完毕的“亚洲一号”卫星。

2000年10月31日、12月21日及2003年5月25日,中国第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显示中国自主建立起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图为搭载“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的“长征三号甲”火箭整装待发。

2001年1月10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图为神舟二号飞船运往发射场。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图为组装完毕的神舟四号飞船。

2003年,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科技人员正在对神舟五号飞船留轨舱进行变轨控制(2003年10月21日摄)。

杨利伟在神五飞船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飞上太空。

2005年10月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图为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后,返回舱舱门刚刚打开时的情景。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天宫一号成功实施自动交会对接。

责任编辑:翟帅
来源: 军报记者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