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Owl of Minerva:关于抑郁症的五个问题

2016-03-04 15:41:09 作者: Owl of Minerva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在刚刚过去的二月里,一位青年学者和一位明日之星相继离去,抑郁症成了最为普遍认可的结论。

【在刚刚过去的二月里,一位青年学者和一位明日之星相继离去,抑郁症成了最为普遍认可的结论。人们震惊惋惜的同时,刷屏的言语中却有不少对于抑郁症的误解。读书读多了容易得抑郁症?抑郁症患者需要的是开导和散心?……神经科学专家、马普学会和中科院博士Owl of Minerva认为,重度抑郁症患者真正需要的是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而不是普通人和心理咨询师,他们中相当部分的人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作为亲人或者朋友,少一点闲言碎语和无用的安慰对他们来说大有裨益。

抑郁症有多种亚型,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重度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根据现有材料基本可以判断林嘉文、江绪林都属于此列。根据大样本研究,在各国中,一生中曾被重度抑郁症困扰过的人占各自国家人口的比例从3%到16.9%不等,大部分国家的比例在8%到12%之间。重度抑郁症的发病年龄的中值在20到25岁之间(Andrade et al., 2003; Kessler et al., 2003)。

中国人的抑郁症发病率现状如何?

中国重度抑郁症的发病率缺乏比较权威调查结论,根据2005年对浙江省的研究(石其昌, 章健民 & 徐方忠 , 2005)数据,重度抑郁症在浙江省1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约为4.3%,其中女性略高于男性,重度抑郁症是浙江省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Lopez & Murray, 1998)提供的数据,重度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第二位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占各种疾病和意外造成的负担的6.9%。

根据全世界范围的大样本研究,抑郁症和其他各类型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以人均GDP计)的增加而增加,这二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Kessler et al., 2007)。从2000年到2016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从3000美元左右增长到8000美元左右,中国人所感知的压力已今非昔比,可以置信的推断,中国今天的重度抑郁症的发病率和严重性要大幅超过这里提供的1998年和2005年文献数据。

重度抑郁症有哪些症状?

重度抑郁症是所有抑郁症中症状最为严重的。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Association, 2013),重度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在多个方面

躯体功能方面:进食和睡眠障碍、无力感、头痛和易疲劳;

认知心境方面:往往看到事物的消极面,被空虚感和生命/生活无价值感包围;

反复想到死亡和自杀,其自杀企图可能是计划周详的,也可能是完全没计划、不可预测、突然冒出的。

15%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有自杀行为,其中多于五分之一(全部重度抑郁症患者的3.4%)最后死于自杀(自杀成功)(Blair-West&Mellsop, 2001),在大于55岁的人群中,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群的四倍。这些症状导致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生活非常痛苦。

重度抑郁症经过治疗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是仍然有多达35%的患者会复发(Eaton et al., 2008)。

抑郁症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它可能是基因因素导致的(遗传的)(Sullivan,Neale, &Kendler, 2000),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患有此病,就意味着你相对于别人有更大的风险。

●可能是父母和家庭因素,这主要涉及父母的培养风格,管理孩子太多和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的父母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可能是患者个人生活和环境问题,生活压力大,社交隔离,跟周围的人无话可谈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

●还可能是患者经历问题,经历过极大创伤的人更易患抑郁症,这包括失去重要的亲人,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失去至亲,还包括重大的人生变故等。

●此外还有药物滥用因素等。

1999年开始,崔永元的王牌节目《实话实说》受到国内电视媒体的纷纷效仿,收视率慢慢下降。一度高达5.4的收视率,降到了0.66的低谷,崔永元的焦虑和纠结,一直延续到2002 年,他最终因得重度抑郁症离开了《实话实说》

什么人容易得抑郁症?

年龄方面:青年人较易受重度抑郁症干扰。

婚姻状况方面:离异人群的重度抑郁症风险是单身人群的三倍左右。

教育水平方面:受教育年限较高的人比受教育年限较低的人更远离重度抑郁症,这种差异在中老年人群中表现的更明显(Bjelland etal., 2008)。

经济水平方面:最低收入人群和低收入者有数倍于其他群体的风险,而中产或接近中产者(低于中产水平)跟更富有的人具有相同的低水平风险。(Akhtar-Danesh &Landeen, 2007)

具体在林嘉文、江绪林的死因上,很多媒体分析认为在于他们觉得“生无可恋”的想法,这是我们社会中最普遍的误解之一,上文中已经提到,“生无可恋”是重度抑郁症的症状,而不是病因,更不是自杀的原因。

我们能为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做些什么?

另外广泛存在的错误想法还有抑郁症患者要多开导,需知这是毫无效果的,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大脑神经系统的病理性状态,这已经有大量的临床医学研究证据证明(Lorenzetti, Allen,Fornito,&Yücel, 2009),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想法是不可开导的,开导和散心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效果,反而可能加重他们的疲劳感,就像你不能指望一个中风导致偏瘫的患者突然能行走一样。

重度抑郁症患者真正需要的是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而不是普通人和心理咨询师,他们中相当部分的人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作为亲人或者朋友,少一点闲言碎语和无用的安慰对他们来说大有裨益。

Akhtar-Danesh, N., & Landeen, J. (2007). 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Systems, 1(1), 1.

Andrade, L., Caraveo‐anduaga, J. J., Berglund, P., Bijl, R. V., Graaf, R. D., Vollebergh, W., . . . Kessler, R. C. (2003). The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 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ICPE) Surve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 12(1), 3-21.

Association, D.-A. P.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Arl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Bjelland, I., Krokstad, S., Mykletun, A., Dahl, A. A., Tell, G. S., & Tambs, K. (2008). Does a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 protect agains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HUNT study. Soc Sci Med, 66(6), 1334-1345.

Blair-West, G. W., & Mellsop, G. W. (2001). Major depression: does a gender-based down-rating of suicide risk challenge its diagnostic validity?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35(3), 322-328.

Eaton, W. W., Shao, H., Nestadt, G., Lee, H. B., Bienvenu, O. J., & Zandi, P. (2008). "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first onset and chronic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Erratum.

Kessler, R. C., Angermeyer, M., Anthony, J. C., De Graaf, R., Demyttenaere, K., Gasquet, I., . . . Haro, J. M. (2007). 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World Psychiatry, 6(3), 168.

Kessler, R. C., Berglund, P., Demler, O., Jin, R., Koretz, D., Merikangas, K. R., . . . Wang, P. S. (2003). The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NCS-R). Jama, 289(23), 3095-3105.

Lopez, A. D., & Murray, C. (1998).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Nat Med, 4(11), 1241-1243.

Lorenzetti, V., Allen, N. B., Fornito, A., & Yücel, M. (2009). Structural brain abnormalitie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elective review of recent MRI studie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17(1), 1-17.

Sullivan, P. F., Neale, M. C., & Kendler, K. S. (2000).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on: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石其昌, 章健民, & 徐方忠. (2005). 浙江省 15 岁及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9(4), 229-236.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观察者
相关推荐: 抑郁症问题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