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影视书评 / 正文

梁鹏飞:星爷的好时光——上半场在香港,下半场在内地

2016-03-01 12:01:33 作者: 梁鹏飞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周星驰新片《美人鱼》成为内地第一部突破30亿的电影,突破5亿美元恐怕也不在话下,这个纪录恐怕短时间内没人打破了。从90年他登上香港地区票房之王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26年,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

周星驰新片《美人鱼》成为内地第一部突破30亿的电影,突破5亿美元恐怕也不在话下,这个纪录恐怕短时间内没人打破了。从90年他登上香港地区票房之王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26年,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

二十多年过去了,周星驰还是那个周星驰,华语电影市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上半场,香港电影的喜剧之王

1、香港电影——曾经的华语电影中心

香港电影自上世纪70年代之后,从许氏兄弟的市井喜剧开始崛起,之后经历了成龙、周润发(搭配吴宇森、王晶)的轮流坐庄,风格主要是在功夫、喜剧之间切换,周润发电影很难说是一种什么风格,因为他是唯一一个非导演的票房之王。到8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逐步走向鼎盛。

周润发是唯一一个非导演的票房之王。

到90年代前后,无论是从票房成绩还是电影质量来看,华语电影的中心毫无疑问是在香港地区。

先说票房收入,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如果有人告诉你曾经香港一个地区的票房收入就超过整个内地市场,你是不是会大吃一惊。然而这却是事实。内地电影市场从1994年引进第一部好莱坞分账大片起,才算有了比较严谨的票房数据(之前的数据估计比实际数值要偏低),当年香港地区总票房(包括香港制作和外片)约14.7亿港币,内地票房收入不超过10亿人民币(当时人民币对港币汇率大概是1:1)

不仅如此,彼时香港电影还有丰厚的海外收入(主要是东南亚泛华语文化圈),每年大约有14亿港币左右,远远超过在香港本埠的票房收入,是支撑香港电影繁荣的重要因素。那个时候的香港号称东方好莱坞,绝非浪得虚名。

当然内地票房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也曾有过短暂繁荣,大体都有25亿以上,1992年内地票房32亿(记住这一年,这是个特殊的年份),是那个时代的顶峰,直到15年后的2007年,内地票房才再次企及这个数字。但是那会比起香港电影的总体收入来说,内地票房一直都稍逊一筹。

再说电影制作水平,当时香港年制作电影超200部,1995年前后到达顶峰,有500多部,内地年制作电影不超过100部,电影质量就不用说了。90年代的香港电影毫无疑问碾压内地电影,是当之无愧的华语电影中心。

2、周星驰横空出世和香港电影没落

就在1990年,周星驰凭借《赌圣》第一次登上香港地区票房冠军,之后连续4年占据冠军宝座,90-95年每年至少有3部作品霸占当年票房榜前十,1992年更是包揽票房前五,将香港电影推上最后的巅峰,这种成就绝对空前绝后,华语影史上再难找出第二人。在香港电影最风光的时代,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然而也就是在92年,伴随着周星驰到达他电影历史的第一个巅峰,香港电影盛极而衰。从93年起,香港电影总票房逐年下滑,前两年还维持在相对高位水平,到97年后,票房数字直接腰斩,电影制作数量也逐年萎缩,世纪之交那两年,香港电影基本失去了海外市场,本埠收入也低于10亿港币。

巧合的是,内地电影市场也是在92年到达历史巅峰后突然下滑,和香港电影一起走向衰微,从94年之后连续10年票房不到10亿,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冬天。至于为什么,那就是另外一个宏大话题了,自然好莱坞特效大片从那个时候兴起,现在横扫全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伴随着香港电影逐步衰落,周星驰也逐渐减产,1999年他拍完具有自传性质的《喜剧之王》,给自己的电影上半场作了一个小结。

《喜剧之王》

周星驰电影之路的前半段,伴随着香港电影从繁荣期走向巅峰,再逐步衰落,是那个时代港片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典型代表,具有那个时代小工艺作坊式速成港片的所有特点。

下半场,伴随内地电影市场前进

1、周星驰电影风格的转变

比起上半场,周星驰电影的下半场风格大变,从《少林足球》开始转型,虽然还保留了星式电影的无厘头特色,但最大的一个转变是,周星驰顺应了电影工业时代大潮,开始把特效完美地结合在自己的电影作品里面。注意,是特效和剧情的完美结合,这一点,直到最近上映的妖塔、三打这些渣渣依然不行。

功夫足球特效

而最重要的转变是,他和其他香港电影人一起,开始把市场重心彻底转向内地。因为所有人都看出华语电影的未来在内地。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观察者网
1 2
相关推荐: 梁鹏香港上半场时光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