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人民日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是标准高富帅(2)

2016-02-01 15:58:47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引领新常态,“破”是必经之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此消彼长,企业优胜劣汰,不可能皆大欢喜。

新实践——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中国经济向“双中高”迈进

经济发展总是在攻坚克难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在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过程中,中国开启新实践。

速度换挡,发展方式往哪转——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党的十八大明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发展”的时代命题。

一个个调研现场,一场场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这是决策定力的显现。

三年来,面对下行压力,中央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稳字当头,不踩大油门、不搞强刺激,“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在复杂形势中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向全社会传递信心和力量。

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一个数字备受瞩目:2015年,29个省份调低了GDP增长预期目标,“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成为社会共识。

这是精准掌控的智慧。

中央宏观调控把握分寸,不断创新思路和方式,既不过头,也避免不及。区间调控,防止经济增速滑出底线;定向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搞定向“喷灌”“滴灌”。对服务业定向减税,对“三农”、小微企业定向降准,点准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穴位,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这是高瞻远瞩的谋划。

“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总书记一语中的。从云南洱海“立此为照”,到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再到国际会议上,习近平多次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顶层设计,生态文明首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推进,一揽子硬措施陆续出台:空气“国十条”“水十条”“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实施……中国以前所未有、全球罕见的力度,将生态文明融入发展全过程,为转型积蓄“绿色动力”。

结构调整,成长烦恼如何破解——

曾经辉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突然“跌倒”,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三省增速全国“垫底”。东北经济出了什么问题?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通过创新实现优化升级、脱胎换骨,进行深化改革创新,实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调整。”总书记分析透彻,开出关键药方。

东北现象是一个缩影。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我们还存在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结构调整,等不得,也熬不起。“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总书记再三强调。

挺过调整阵痛,靠的是勇气、决心。退,不迟疑,2015年,全国淘汰钢铁落后产能3000万吨;进,尽全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升级旅游休闲消费,让结构更合理。

补齐发展短板,要的是力度、韧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情系“三农”,最牵挂扶贫。太行山深处的阜平骆驼湾村,“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湘西特困农村,沂蒙革命老区……三年来,总书记访真贫、看真贫,用脚步丈量一个个贫困角落。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中央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实施精准扶贫,拔掉穷根、消灭贫困,各地纷纷使出硬招,“1+N”帮扶政策出台落地,“一盘棋”特惠政策,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政策小灶”。

动力转换,新动能从何而来——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再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创新驱动,支撑中国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2015年,轻工、纺织等消费品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三成多。这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创新:2014年,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获得专利数是2010年的3.4倍;家电行业10家主要上市公司获专利授权3.8万件,发明专利增长超过8%。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14300亿元,占GDP比重连续三年超2%,投入强度居世界第二。

创新驱动,更助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迈向“中高端”。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年多来,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华为、联想、中兴、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企业步入全球高技术行业领先行列。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向创新要效益,“绝版货”取代了“大路货”,“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新动能加速集聚。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到54%,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起跑决定后程。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向“双中高”迈进,开启提质增效的新征程。

强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经济清路障、增活力、添动力

一切发展,都与改革相连。

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出京考察,就奔赴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传递出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不动摇的强烈信号。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总书记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25个月时间,20次深改会,15个领域330多项改革举措出台。中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直面难啃的硬骨头,深化改革全方位立体展开,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直面问题,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柱性、引领性重大事项改起——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为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结构性减税力度空前,理顺事权关系,清理地方债务。着重运行效率,避免有限资金“睡大觉”,“营改增”全面实施,预计2016年可为企业减税近6000亿元,让企业轻装上阵。

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确权颁证,为“长久不变”打下基础;承包地“三权分置”,扩大了土地的权能;允许承包经营权抵押,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本”。农民吃上了长效定心丸,可以在土地上长期投入,也可以放心流转。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超过4.3亿亩,占32.3%。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150万家。

改革无禁区。从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一一砸开,见证着改革的勇气。

革除沉疴,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创新。

简政放权打响“当头炮”。三年多来,取消和下放586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实现预定目标;“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实现了网上“一条龙”服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减少了76%;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企业登记实行“三证合一”,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

价格改革全面提速。2015年9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价格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三年来,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力挺企业“降成本”;药价改革全面实施,剑指药价虚高;政府定价项目清单化,中央定价项目减少80%左右……市场化改革大踏步迈进。

向市场放权,使“看不见的手”灵活自如,“看得见的手”坚定有力,让市场更加规范而有活力。一元钱办公司、简化住所登记、改年检为年报……2015年,新登记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新增市场主体中占比高达53%以上,中国迎来创业的黄金时代。

冲破藩篱,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

改革瞄准焦点,满足百姓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系统的考试招生改革大幕拉起:缩小区域及城乡入学机会差距,接纳更多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让更多农村娃能念上重点大学,获得改变命运、向上流动的机会……

改革回应难点,对接新形势下的民生新诉求。一纸户籍,曾是横亘在城乡居民间的巨大门槛。启动户籍改革,坚冰开始融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上的平等权利……范围之广、措施之实,前所未有,亿万农民工的“城市梦”有望一步步变成现实。

改革跟踪热点,着力增进亿万家庭的福祉。城乡养老并轨、全面放开“两孩”、大病医保扩面……顺应新期待的改革相继启幕,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面向世界,中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开开了就关不上了。”习近平这席话,蕴含着对中国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对全球化趋势的深刻洞悉。他强调,必须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这是丰收的3年:中国倡导创立的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人民币“入篮”,提升了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改革终于落地,中国正式成为第三大股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让“中国梦”和“世界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年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经济扫除障碍、激发活力、注入动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党中央提出:我们正面对着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相辅相成,环环相扣,既化解潜在风险,又增强内生动力,是当前和今后经济治理的“药方”。

一次次穿过风雨,一次次战胜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续写改革新辉煌。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人民日报
1 2 3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