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罗思义:中国供给侧改革应吸取“里根经济学”的灾难性教训

2016-01-12 10:05:42 作者: 罗思义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里根经济学”不应是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的模板。相反,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看,里根经济学是最恶劣的政策之一。

【继上一篇《要完成6.5%的年增长率不能误读“供给主义”》之后,罗思义赐稿观察者网再论供给侧。文章称,他对国内一些学者提出的,中国供给侧改革应以‘里根经济学’为模板的建议,深感吃惊,因为里根的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永久性损害,它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大萧条以来最大经济灾难的发生。那么,里根经济学是如何为美国金融危机“添砖加瓦”的?看看数据帝罗思义是怎么说的……】

我曾在拙文《要完成6.5%的年增长率不能误读“供给主义”》中说过,我对中国进行中的“供给侧改革”持欢迎态度。

但我看到中国一些人提出 “中国‘供给侧改革’应以‘里根经济学’为模板”的建议时,深感吃惊,因为里根的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永久性损害,它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灾难的发生。

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应以‘里根经济学’为模板”说法的人,并没有提供严谨的美国经济数据以验证其结论。因此,下文将用数据阐明里根治下的美国经济趋势,以及里根开启美国经济衰退之路的原因,以揭示这种说法的错误本质。数据源自本人即将出版的新书《大超越:中美经济实力的最后博弈》。

从数据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地缘政治层面来看,“里根经济学”是成功的;但从美国经济表现来看,“里根经济学”则是一场灾难,而且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在延续——从美国目前的总统选举来看,其所引发的社会紧张局势仍在持续。

简言之,“里根经济学”恰恰是“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最糟糕的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

美国经济竞争力下降

里根时期美国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美国国际竞争力大幅下降。如图1所示,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前,尽管受到1973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美国国际收支(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货币记录,分为经常帐和资本帐,理想状态是收入与支出相抵,是一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大体平衡——1977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占GDP比重为0.7% 。

相反,里根当选总统后,美国国际收支平衡急剧恶化,即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大幅下降。到1987年(里根任期的倒数第二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占GDP比重达到3.3%,显示二战后美国竞争力出现前现未有的恶化。

图1

鉴于美国国际收支平衡严重恶化,与随之而来的美元外流导致贸易逆差扩大,唯有借助大规模的外国借贷,才能避免美元汇率大幅下滑。

事实上,从图1可以看出,“里根经济学”仅能体现的真正的经济能力,是成功借入大量外债。下文将分析由此带来的后果。

毫无疑问,就地缘政治层面而言,里根取得了重大成功——利用无能并屈从于外国利益的戈尔巴乔夫摧毁了苏联和苏共(也许支持“里根经济学”的某些人是希望中国也产生同样的地缘政治结果?)。但就经济层面而言,里根治下的美国竞争力遭遇严重下滑。正如下文将要分析到的,里根的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影响更大。

里根经济政策导致美国借入大量国际外债,就像另一种形式的“信用卡狂潮”。当信用卡账单持续飙升时,持卡人会因为他们花了很多而感觉良好。但当信用卡债务当还款期到来时,信用卡拥有者会感受到巨额债务所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性影响——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拜当时的巨额赤字所赐,日积月累而触发危机的。

但里根经济学对美国经济的最直接伤害,是美国国际竞争力退化,从而对美国国内经济结构造成最持久而深远的伤害。2008年的美国经济灾难是“里根经济学”的直接体现。

美国经济放缓

要了解里根经济学对美国国内经济结构的损害程度,就有必要了解美国经济发展趋势:正如图2所示,二战后美国经济表现的基本特征是长期稳步放缓,特别是1980年后经济恶化明显减速。

图2

以能消除短期波动影响的20年移动平均线计算:

•1967年,美国年均增长率为4.1%;

•1977年,美国年均增长率降为3.7%;

•1987年,美国年均增长率降为仅3.2%;

•2014年,美国年均增长率降为2.5%。

由此可以看出,过去四十多年,美国经济增长呈放缓趋势。

美国经济减速的原因

美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特别是1980年后明显减速的的原因显而易见,也与增长核算方法所论述的基本的宏观经济分析相吻合。美国经济逐渐且持续放缓,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所决定:

•二战后,美国经济对国际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即更多地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因为劳动分工,包括国际劳动分工,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因此美国经济继续开放确保其免遭1929年那样的骤然崩溃。

•但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二重要的杠杆——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起初是逐渐放缓,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后则加剧放缓。尤其如图3所示,1979年美国固定投资净额(新的固定投资额减去折旧)占 GDP比重从1979年的10.3%,降至1988年的7.5%。里根下台后,美国固定投资净额继续下降,2013年其占GDP比重降至仅3.6%。

因为固定投资是仅次于劳动分工的第二重要的增长动力,因此净投资下降必然会导致美国经济增长减速。

投资水平下降

里根时期经济恶化直接导致美国固定投资下降。正如表3所示,二战后初期,里根就任总统前,资本存量(净投资)占美国经济比重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美国新增投资(固定投资总额)增长水平,跟不上现代经济中资本快速贬值的速度——美国固定资本消耗占GDP比重从1950年的11%升至2014年的16%。

图3

资本消耗增速加快与固定资本形成总值水平相对稳定,必然会导致美国投资率下降。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后,这种形势明显进一步恶化。

因为美国固定投资总额本身变得不稳定,然后其占GDP比重明显下降: 1979年美国固定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为24%, 1988年这一比重则降至22%。里根下台后,这种趋势仍在继续, 2013年这一比重已降至19%。美国固定投资水平下降,必然导致美国经济放缓。

由于“里根经济学”造成固定投资放缓,导致美国经济长期减速,并持续到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必然导致社会紧张局势加剧,正如当前正在进行的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出现的政治纷争一样,这使得特朗普(trump)等边缘化或者表现差强人意的总统候选人的影响力上升。

美国储蓄水平下降

美国固定投资水平下降的原因显而易见。投资必须由等额的储蓄提供资金,但如图4所示,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美国储蓄总额开始急剧下降。特别要指出的是,总储蓄并不仅仅指居民储蓄,而是指企业储蓄+居民储蓄+政府储蓄或负债。里根时期,这种趋势明显恶化。

图4

首先以里根时期为例,美国储蓄总额占GDP比重从1979年(里根当选总统的前一年)的23%,降至1988年(里根执政的最后一年)的21%。同期美国储蓄净额降幅更大,其占GDP比重从9.2% 降至5.7% 。

里根执政前,美国国内经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观察者网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