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区别

2015-11-23 10:11:00 作者: 李健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社会各界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在这阵阵热潮之中,也出现了一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对接起来的解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社会各界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在这阵阵热潮之中,也出现了一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对接起来的解读。例如,有文章认为十八大“排除干扰,冲破阻力,终于将普世价值列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基础、逻辑结构、特点性质以及实践结果等方面均有显著区别。

一、理论基础之区别

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抽象人性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则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批判地超越了抽象人性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基础上显著区别开来。

西方学说多数都把某种人性论作为最初的理论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前提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西方“普世”价值综合了这些学说的基本主张,自然也依赖于抽象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抽象人性论认为,在各个个体、各个共同体、各个民族的特性的掩盖之下,世界上古往今来的所有人类成员都有一种共同本性,即所谓人性。在抽象人性论者眼中,自己对人性的看法才是符合现实和历史的实际总结,才是不带有道德幻想的客观观察,才是一切社会学说包括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既然人性是“普世”的,便可以断定全人类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价值诉求,西方“普世”价值的出现于是也就自然而然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看来,抽象人性论的出现有其合理之处:它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作为商品货币关系的承载者所表现出来的自利性:因其强调人性共同而且平等,还具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意义。但它的缺陷是将带有资本主义印记的人性抽象为一切时代和一切地域都共有的人性,进而将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做了非历史的绝对化解读,将之一般化为自然合理的制度。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不但批判了抽象人性论,还超越了抽象人性论。人性不应该独断或假设,而应该加以唯物主义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认存在人性一般,认为其内容是对象性劳动。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这还不构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认为还必须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得到对人性的具体认识。既然各个时代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关系、文化传统都不一样,他们的人性、心理和价值判断也不可能统一,没有也不可能有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在理论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不同于西方“普世”价值,而且批判地超越了它。

二、逻辑结构之区别

西方价值建构的理论基础是抽象人性论,使用的工具是社会契约论和形式逻辑演绎,最高的目的是对“自由”或私有财产的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不同,建构工具和体系结构自然也迥异。唯物史观决定了对价值观的考察不能进行非历史的契约想象和逻辑演绎,而只能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历史出发,归纳其价值传统,将得到价值共识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当代的价值共识,实际上是四重历史传统叠加化合的结果。这四种历史传统,分别是百年来的民族复兴传统,6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传统,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传统,以及作为所有这些传统底色的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

百年的求索凝聚起来的共识沉淀为这样的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百年积累的价值共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由以叠加化合的第一重传统。

60年的社会主义历程稳定了中国人这样的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民主,在社会层面倡导平等,在公民层面倡导敬业。这一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由以叠加化合的第二重传统。

30年的改革开放突出了这样的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文明,在社会层面的法治以及在公民层面的诚信。这一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由以叠加化合的第三重传统。

时至今日,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所铸就的价值共识,即国家层面的和谐,社会层面的公正,人际层面的友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由以叠加化合的第四重传统。

正是这四重传统的继起与融合所形成的价值共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逻辑结构上,基于历史传统归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基于非历史抽象演绎的西方“普世”价值,同样有根本的区别。

三、特点性质之区别

西方“普世”价值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性、模糊性和扩张性,其性质是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性、时代性和自主性,其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西方“普世”价值的第一个特点是抽象性。这种价值观从抽象人性出发,经抽象逻辑演绎,不考虑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推导出来的价值观也没有时空条件。西方“普世”价值的第二个特点是模糊性。这种价值观内在地包含双重标准,而且选择抨击对象时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西方“普世”价值的第三个特点是扩张性。凡是与西方价值理念有异的国家,特别是与西方利益有冲突的国家,总是受到其价值观扩张渗透的压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特点是其民族性。这种价值观源于对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百余年民族复兴传统、60年社会主义传统和30年改革开放传统所形成的价值共识的历史考察,而这些历史都是中国的而非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特点是其时代性。这种价值观凝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特点是其自主性。一方面,它不会屈服于其他价值观的压力,脱离自己的民族和时代条件;另一方面,它也不会构成对其他国家价值观的威胁,将自己历史所形成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在于凝聚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改革事业的发展,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其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四、实践结果之区别

西方“普世”价值由于其帝国主义性质,实际上是为西方利益服务的,其终极目标是干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其主要做法,是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消解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社会和同胞的价值认同。例如,在国家层面,西方“普世”价值宣扬“无民主,不爱国”的命题,说只有所谓“民主”国家才值得公民去爱,才是所谓“理性之爱”。如果接受这种宣传,就会得到不爱中国爱别国、不要台湾要“民主”等荒唐结论,而这些结论中明显包含着西方的战略意图。再例如,在社会和公民层面,西方“普世”价值宣扬“无自由,不敬业”的命题,说只有所谓“自由”国家里才保障财产权,敬业才是有意义的。这里面引申出来的懒惰怠工光荣、虚度光阴有理的态度,如果普遍化也会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际上,西方国家在本国宣传爱国、敬业这些价值观的时候也是从自己的历史出发,并且通常不附加任何条件。帝国主义在中国推销西方“普世”价值的目的,绝不是想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而是想造成中国人普遍对自己国家、社会和同胞没有价值认同的局面,并从中渔利,最终兑现自己的文化软实力。盲从西方“普世”价值的结果,只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遭受挫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其性质,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其目标之一,是指出国家发展方向,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其目标之二,是明确社会建设目标,即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其目标之三,是提高公民道德水准,即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助于凝聚改革开放的价值共识,有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果,不但会证明西方“普世”价值并不普世,而且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基础、逻辑结构、特点性质和实践结果这些方面的四大区别,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西方“普世”价值离间国家认同,破坏价值共识,试图干扰民族复兴,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改革共识,建构价值认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自觉践行。

责任编辑:翟忙忙
来源: 思想大视野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