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知识类脱口秀能否打造网络“百家讲坛”

2015-11-02 10:11:40 作者: 文卫华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当前,知识类脱口秀热度不减、走势看好,众多名人、草根纷纷试水,各大视频、音频平台不惜重金投入,但它要真正成为互联网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坛”,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文艺观潮】

作为起源于英美的一种节目形态,脱口秀在传入我国之后,迅速在电视荧屏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先后出现了《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壹周立波秀》《今晚80后脱口秀》等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节目。然而,如今随着多档知识类脱口秀的上线走红,这股热潮又进一步延伸到了互联网上,开辟出了新的阵地。高晓松的《晓松奇谈》、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创下了播放量过亿、微信公众号订阅数过百万的骄人业绩;其他诸如《吴晓波频道》《鸿观》《老沈一说》《袁游》《都嘟》《单读》等也都收获了大一批忠实的粉丝;今年6月,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与土豆网合作,为陈丹青、梁文道、马世芳等文化名人量身定做了《局部》《一千零一夜》《听说》等三档节目,播出之后颇受关注与好评。

知识类脱口秀能否打造网络“百家讲坛”

《罗辑思维》海报。资料图片

目前,知识类脱口秀继自制剧、真人秀之后成为了网络自制节目中的又一大亮点,开启了音、视频网站的“说时代”。它的兴起打破了人们一直以来对于网络自制节目只是泛娱乐性的快餐文化,真正有深度、有沉淀的知识类节目似乎很难与“轻快”的互联网合拍的固有印象。这些知识类脱口秀多采用简洁迅速、轻松幽默的方式来传播知识和观点,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魅力,契合了当前这个碎片化、视像化时代的网民需求。和传统的电视脱口秀相比,它们不仅更加灵活、接地气,还充分利用了网络的特点,采用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融合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创新性地纳入了弹幕等多种手段,注重用户的参与、互动,提升用户体验。当前,知识类脱口秀热度不减、走势看好,众多名人、草根纷纷试水,各大视频、音频平台不惜重金投入,但它要真正成为互联网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坛”,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修炼内功才能保证品质

知识类脱口秀不追求打造华丽炫目的视听盛宴,音视频制作的成本较低,相对简单,甚至显得有些粗糙。但这并不意味着类似《晓松奇谈》《罗辑思维》这样的成功模式就可以轻易地大量复制。当褪去了外在的视听包装之后,这类节目真正拼的就是能不能以优质充实的内容、深刻独立的见解来吸引受众。主讲人作为知识类脱口秀节目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档节目要想获得成功,塑造“魅力人格体”尤为必要。这既要求主讲人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人生阅历、独到的观点见解,同时作为“秀”而言,还要有驾驭话题的能力,有魅力、有个性的叙述风格。因为知识类脱口秀不等同于“视频化博客”,就算话题新鲜,解读犀利,但如果讲述干瘪平淡,也实难受到欢迎。所以为节目寻找到真正合适的主讲人其实并不容易,不是任何一个明星或名人就能胜任。但另一方面,这也为那些有特长的草根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另外,知识类脱口秀并非依靠脱口而出、即兴发挥,仅凭主讲人一己之力难以支撑。尤其是那些长期稳定播出的节目,每周都要有内容更新,其压力可想而知。有的知识类脱口秀就是因为缺少好的内容支撑而只能选择停播。所以,要想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组建强有力的策划团队也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地为节目输送新鲜选题与优质内容,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准。

知识类脱口秀能否打造网络“百家讲坛”

《晓说》海报。资料图片

知识、观点的魅力是知识类脱口秀得以吸引受众的核心竞争力,追求大尺度、博出位、无底线,有可能会成为一时的话题,却大大损害了节目的品质与品位。所以对于这类节目来说,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在尺度方面的“松绑”,而是主讲人及其策划团队的“内功”修炼,努力提升节目的知识含量与观点深度,形成独树一帜的讲述风格。

拓宽主题也要凸显个性

同质化竞争一直是困扰我国电视节目发展的顽疾,这种状况在知识类脱口秀上亦有所反映。目前,各大音、视频网站纷纷发力,押注自制脱口秀节目,其竞争也日趋激烈。已知的同类节目不下十档,而主题又大多集中在文史、财经等两大领域。当然,这两大领域所能够覆盖的受众面最为广泛。但互联网不同于电视、广播等追求广泛受众、规模效应的传统媒体,它最能发挥长尾效应,相对小众的、个性化的主题也能在网上拥有良好的成长空间。比如音频网站喜马拉雅发掘、打造的专门针对汽车的《百车全说》,就深受广大车迷的欢迎。自2014年2月上线以来,播放量突破了1500万次。除了现在热门的文史、财经类之外,科技类主题也颇有受众基础,却尚属空白,鲜有人尝试。视频、音频网站在节目制作时可以进一步拓宽选题的思路,避免盲目跟风,以防消耗受众的兴趣。

具体到某一档知识类脱口秀而言,个性化、风格化是其发展的硬道理。在内容方面,相比大而全,这类节目更适合走小而专的路子。那些真正发挥了主讲人的专业特长,垂直、精深的节目更具有用户黏性,也难以被其他同类节目所复制模仿。目前的知识类脱口秀,并非个个都能将主讲人的个人特色与节目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有的节目定位不够明晰,追求跨界,强调内容的综合性,反而缺少专业性与说服力,成了无所不包的大杂烩,弱化了自身特色。

良性循环促进健康发展

知识类脱口秀要生存、发展,也离不开自身良性循环的实现。目前该类节目的盈利途径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广告上,包括冠名、贴片广告和植入广告等三大类。但如果冠名品牌与节目特色的契合度不高,广告过多,植入过于生硬的话,也会影响节目的效果。有一些知识类脱口秀也在积极探寻与节目内容更相符且更能体现互联网思维的盈利途径。比如,《罗辑思维》就以视频节目作为入口,致力于建立社群经济模式,号召用户一起爱智求真,鼓励其参与、分享,共同创造价值。该节目打破了我们对于“网民不愿意为内容付费”的惯常认知,在短短6个小时内就成功募集到了5500个会员,尽收160万元。同时又通过为会员提供多种福利,开展多项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其社群的凝聚力。目前,《罗辑思维》围绕每一期节目内容所进行的独家版权图书的推广,以及提供的各种培训课程,尽管价格不菲,却大受欢迎。

知识类脱口秀的兴起充分表明在互联网上,知识、观点的传播获得了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机会和更丰富的形式。尽管目前其走势看好,但无论是在节目内容、节目形态,还是盈利途径等方面,都需要时间来斟酌、打磨。知识类脱口秀节目以传播知识、观点作为其最大亮点,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节目以读书为最大特色,或直接命名为“读书脱口秀”。这对于受众来说确实是一个获取知识的很好方式,短短的一期节目中融入了众多经过提炼、浓缩的观点精华,足以让受众有所感悟,引发阅读的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类脱口秀并不能代替个人的阅读,它更多的还是扮演了“知识二传手”的角色。这类节目对于开阔眼界来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要想系统全面地提升能力,还是离不开有深度的阅读和专业的学习。

(文卫华,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翟忙忙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