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刘云:得了去工业化“软骨病”的大英帝国

2015-10-21 16:10:00 作者: 刘云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当时英国政府对美国学者的观点深信不疑,作为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却开始推行所谓“去工业化战略”,传统工业成了大力压缩和调整对象,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重点发展对象,英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方式开始远离工业。

【编者按】160多年前,中国被“船坚炮利”的大英帝国打开了国门,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史。而当时的英国之所以能做到“船坚炮利”,显然是因为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制造业。160多年后,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英国经历了一波严重的“去工业化”潮流,其工业/制造业/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伦敦金融城却发展壮大起来,英国逐渐从工业立国转向金融立国。今天的英国,已经没有多少具有竞争优势的实体产业了。而金融的服务性质和虚拟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抱拥有强大实体经济的国家的大腿,否则就只能搞投机,催生经济泡沫。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得了去工业化“软骨病”的英国,只要不想在金融投机和泡沫这条道上越陷越深,就只能抱第一工业大国中国的大腿。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中英两国的经济结构来看,我们有很大的把握说,中国这条大腿,英国抱定了。该文较为清晰地说明了去工业化给英国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作为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曾以其“世界工厂”的地位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掀起再工业化浪潮,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如今不少英国政界和经济界权威人士又希望借助工业的振兴以挽救经济颓势。虽然英国人对以工业振兴英国经济的效果看法不一,但不少人认为,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工业似乎已成了英国政府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面对政府的厚望,英国工业界权威人士却对英国工业前景表示悲观失望,他们认为,英国工业既面临着德、法、日等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高端产品的竞争压力,又面临着中国、印度等中低端产品低成本竞争压力。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英国没有技术优势;与中、印等低成本国家相比,高福利、高工资的英国又居于成本上的劣势。在持续20多年冷落工业,在汽车、电讯等百年老字号企业纷纷被国外收购或破产情况下,日渐衰落的英国工业已难以承担起挽救英国经济颓势的重任。

现在,越来越多的英国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强大的工业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英国商会主席弗罗斯特指出:“工业在英国受冷多年,工业从业人员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多万人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0万人,人们一窝蜂地涌向服务业,英国经济严重失衡,英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工业”。

那么曾被誉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工业为何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贝尔《后工业化社会》、奈比斯特的《大趋势》等书在我国畅销一时,受这些书籍的影响,当时我国曾开展了一场名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大讨论。这些美国学者把汽车、钢铁、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称之为夕阳产业,力主对这些产业进行压缩和调整,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对这些美国学者的观点,法国和英国的态度截然不同,法国学者在深入研究后向法国政府呼吁:强大的法国工业是确保法国就业、出口和高品质生活的关键所在,法国工业必须要有远大的目光,要努力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维护法国工业强国的地位。当时的法国政府很快接受法国学者建议,一直没有放松工业,其工业总体竞争力一直强于英国。而在当时的西德,这些美国学者的观点更没有市场,因为德国人深信工业是强国富民之本,以服务业取代工业的观点是荒唐可笑的。正当美国学者观点在德、法两个老牌工业强国碰一鼻子灰时,却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当时英国政府的重视。当时英国政府对美国学者的观点深信不疑,作为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却开始推行所谓“去工业化战略”,传统工业成了大力压缩和调整对象,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重点发展对象,英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方式开始远离工业。

1-15021Q31416131

伦敦金融城

到本世纪初,服务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了70%,英国经济实现了由生产型到服务型的根本转变。恰在这时,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遥相呼应,英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当英国房地产业进入泡沫阶段时,一方面,本来英国工业是英国金融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客户,但随着英国工业的不断萎缩,英国金融业就把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本国的房地产和购买美国次贷债券,助长了本国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可以说英国比重过大的服务业对房地产业泡沫迅速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泡沫破裂前,英国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又从房地产业泡沫迅速膨胀中得益最多,于是出现了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共同繁荣”的局面。

但英、美两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形势急转直下,英国金融业受到本国房贷呆坏账和美国次贷的双重夹击,损失惨重。原本被视为“就业蓄水池”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受到重创,成了失业重灾区,规模偏小的英国工业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失业者,使英国失业率急剧上升。

随着英国失业率大幅攀升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高薪白领精英的大批失业,又对英国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其他服务业产生连锁冲击。

英国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认为,造成英国经济萎缩和失业率大幅攀升的“元凶”是服务业。服务业占英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服务业不仅难以创造就业机会,反而不停地制造失业。

由于英国重服务轻工业,英国人愿意学工科当工程师的越来越少,不少英国人认为工科教育过于专业。他们说,光数学就得啃上整整两年,而换来的社会地位和报酬却不及这些努力。如今,英国在校大学生中只有12%的大学生学习工科,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下降。没有技术人才的支撑,英国重振工业的努力只能是力不从心,步履艰难。

为推动英国经济走向复苏,从降利率、保银行,到扩投资、印钞票,英国政府的招数不可谓不多,动作不可谓不快,只是目前这些措施还没有见到明显成效。笔者以为,只要英国工业不振兴,英国经济就难以振兴,出再多的刺激经济措施也难以奏效。

英国经济严重不景气与巨额财政赤字说到底是英国工业长期持续衰落造成的,其直接效果是,过去“慷慨”的社会福利被英国政府一减再减,不仅引发“世纪大罢工”,而且成了伦敦骚乱导火索。很多失业年轻人在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也无法享受过去较高的社会福利。在去年8月上旬伦敦骚乱起点托特纳姆区,当地政府把青年服务项目预算削减了75%。英国百万失业青年对当下困顿的焦虑,对经济前景的迷茫,极易被冲突的枪弹所点燃,将一些年轻人推到了非理性、无政府的“险境”。

英国人已越来越明白,单靠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是难以养活6000多万英国人的。总之,英国正为“去工业化”所导致的工业长期持续衰落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中国工业新闻网
相关推荐: 英国工业服务业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