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谢俊: 新左派是如何破土而出的?(4)

2015-09-21 12:38:12 作者: 谢俊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本文是谢俊博士对汪晖先生思想历程的一个梳理,尽管它采取了一种解读文本的形式,但却在解读中更着重于呈现那些透过汪晖先生思想演变而表征出来的时代结构——在知识界即表现为围绕革命、启蒙、现代性等社会历史问题展开的新左派及其主要对手新自由主义的斗争史。

但无论如何只要能以一种现实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改革和市场化,市场的神话肯定是没有说服力的,实际上,新自由主义的激进市场主义理论也很快就在九十年代被新的经济思考模式代替了。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道格拉斯﹒诺斯曾经以一种非常冷静的口吻总结过如下历史观察:一种新的市场秩序的建立总是要同时创造一批新的利益获得者,而往往在选择这一批利益获得者时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有时甚至严重危害体制转变的顺利进行——这时最适宜的方法(也是各种社会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选择旧的实力集团来充当新制度最先的得益者,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霸权来保证这个制度转变和财富转移过程以最低的成本平顺地完成[ii]。这个描述肯定比新自由主义创造出来的市场神话更符合真实的中国市场化的情形。不过,在中国有意识地推行着市场神话的利益集团在私下里也是会同意诺斯的,他们确实就是在这么做,而这个市场神话本身恰恰就是保证这个财富再分配过程平顺完成的意识形态工具。因为在中国正是这个被广泛接受的关于市场和产权私有的神话合法化了从双轨制、到承包制、乡镇企业转制、国有集体企业转制的一波一波的制度化的财产的掠夺性再分配过程。汪晖正是看到这个过程中这个实质性问题,但是他和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们不同,他并没有站在社会强力一边,所以他在这个市场化过程中看到了极度的不平等,因而也就极力主张在市场条件下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公平的市场秩序;同时他也重新认识到包括国家在内的社会保护的必要性,甚至主张普通民众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拿起政治斗争的武器。这些措施都是针对新自由主义极度保守的市场行为而发的。在新自由主义所支持的利益集团控制了市场的垄断权力以后,它就会拒绝对市场民主的再建立,拒绝政府作为社会保护者进行的干预,也拒绝持有政治平等理想的社会力量对这个不平等的市场的纠正。这样的一种制度,在汪晖看来显然是反市场、反社会、反大众的,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所呈现出来的中性化的或者去政治化的面目,实际上是在完成市场实力集团对经济、社会、政治的全面控制。在汪晖看来,正是这种垄断性的力量导致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弱势阶级的“风雨交加、异常寒冷”的严冬。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左派对于市场的态度。和一般的理解不同,至少就汪晖的情况来看,他在这个时期是不排斥市场的,他反对的是那种表面上提倡市场至上,实际上垄断市场、阻碍市场条件下的民主化的新自由主义式的市场霸权状态。他要求的是对表面上中立的市场的去中立化,强调以一种政治的态度来分析市场背后的支配性权力。而一旦我们认识到汪晖对市场的这个基本态度,我们也就可以更准确地辨析汪晖或一些新左派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了。对于汪晖来说,首先需要破除一个幻觉,即新自由主义所鼓吹的、和市场分离的国家。我前面已经谈过,中国当代的市场化过程是在国家权力的推动下完成的,特别是汪晖认识到在九十年代初期以后,国家和市场以一种更亲密的状态出现了——以新权威主义面目出现的新自由主义要求一个在危机时期能够用暴力保护市场、在稳定时期能够用法制保证市场按照特定的利益分配原则运行的国家力量。实际上这样一个有能力维护市场的国家概念正是世界银行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一直积极倡导的国家概念。但汪晖并不认为这个国家就是国家的全部,这顶多是一个分化了的国家的一个部分,确实,国家中出现了政治利益集团,这个政治利益集团和市场的经济利益集团结合在一起,他们不仅在改革过程中推动了一个不公平的市场秩序,而且还通过立法制度完成了阶级和利益分化过程的合法化。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当汪晖倡导更民主的市场秩序和更广泛的参与性政治民主的时候,他是持一种反国家的态度的。然而,在汪晖的视野中还有一个实行针对市场保护功能的、甚至有可能实现某种意义上遏制资本发展的政治斗争的国家,如他介绍了王绍光等人的观点,提出一种能够抑制市场,制约地方利益集团、帮助建立民主化市场的国家设想。而到了2006年的那个文章中,他开始重新唤起了对国家中的社会主义遗产的希望。总之,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不再笼统地谈对国家的态度。而是在那个表面中立的、去政治化、只实行垄断暴力的国家机器的国家背后重新发掘一个政治化的,成为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的新的战场的国家。这种新的对国家的认识,需要政治形势的分析者从新启蒙主义意识形态所提供的针对国家的专制想象中摆脱出来,必须意识到在国家内部也有着分裂也有着斗争,而也许正是在这样一种含混性中,汪晖看到了一缕摆脱严冬的温暖的希望。

注释:[i] 相关的研究著作很多,下面这一篇是我最为印象深刻的Qian, Yingyi (2003), “How Reform Worked in China”, in Rodrik, Dani (ed.), In Search of Prosperity.Analytic Narratives on Economic Growth.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也可参看Chih-Jou Jay Chen的书:transforming Rural China: How Local Institutions Shape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ii] 我这里概括的是诺斯在以下这本书中的观点:Douglass C. North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W. W. Norton & Company, 1981.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芳草地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保马
1 2 3 4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