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肃宁、毕节事件引出的舆论场转型思考

2015-06-15 15:34:27 作者: 墩墩智囊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在笔者看来,新浪微博的成功并不得益于其本身对于舆论场的研究有多么深入透彻,而是赶上了互联网舆论场高度发展的好时代,就如同在一片空场地盖房子,这几年网络空前的发展使得新浪微博能优先于其他舆论场运营商首先盖起了“二层小楼”,但由于没有盖楼标准和质量验收,所盖起的舆论高楼在达到...

201506140923536af09

6月9日凌晨,河北沧州肃宁县发生特大枪击案,两名公安干警不幸牺牲,同日,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又发生一起4名儿童服食农药自杀身亡事件。(央视新闻)

倘若你足够有心,仔细端详两起事件所引起的舆论发酵走势和舆情发展态势,就会发现此时的舆论基调已不再是当年“723”时铺天盖地的“眦必中国”、“体制黑暗论”,而呈现出一种相对更趋于理性的舆论走势。这点从白岩松那句“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端起了枪”所引发的网络民愤就可初见端倪,贵州毕节幼儿事件也是亦然,舆论场的声音也不再是“政府该反思,该追责”的一边倒,家长的责任也成为一个主流意见呈现于网络。笔者认为这种舆论基调的变化是非常值得政府官方、媒体、和每一位公民静下心来探究的,墩墩特开此篇用寥寥数千字与诸位共享。

“中国当反思”、“体制黑暗论”已成为曾经的时尚。“723”动车事故应该是“骂党、骂政府、中国该反思”等“眦必中国”言论成为网络时尚的一个峰值点,相信直到今日,曾经舆论场一边倒的那一幕依然令官方胆战心惊。在墩墩看来,那时的舆论场反映更像是在“还债”,我们要承认,在互联网并未进入中国之前,体制、政府、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集中体现在贫富差距变大、权力滥用、违法乱纪、官方公信力下降等层面,这些问题所激起的社会民怨都因传统舆论场的单向传播模式而处于隐匿状态,随着新媒体、社交媒体的兴起,双向反馈传播逐渐成为舆论主流,积压已久的民怨也随之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得到了空前释放,泄洪般的负面情绪自然而然地占领了舆论主流,这导致了舆论中只要是黑政府、黑中国、黑政权的言论无论对错都能获得支持。但债总是要还清的,或者说债是在不断得释放中日趋减少的,尽管补偿的速度很慢。经过这几年的舆论还债,公众也逐渐意识到了“眦必中国”并不是社会本质,当这种认知逐渐成为一种共识,才有了一批与之抗衡的声音出现,而发出此种声音的人群网络中有个称呼叫“自干五”,与此相反,一些媒体、公知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我行我素来博取关注度。当然,这也间接帮助了舆论场中这种声音的壮大。在墩墩看来,白岩松这句“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端起了枪”如果放在曾经“723”时的网络语境,决然会是众星捧月、中国良心的代名词,然现在却是“饱受指责”、“口诛笔伐”的被动局面,这些变化充分说明,舆论场正日趋理性化,网络民意也逐渐显现出更加真实的一面,用一个网络词语形容就是—民智已开。

现在的舆论场正值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期。如果说当今的中国正值关键的全面转型期,那么舆论场也是如此。这里不得不提及中国官方对于舆论场的管控立场,几乎所有的左中右都在质疑中国官方的不作为,特别是宣传部门的不作为,左边人群认为,反党反政府言论能充斥于网络而不受约束,宣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是渎职、纵容;中间的人认为我不管左右之争,但造谣传谣、诽谤、泄露个人隐私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官方责无旁贷;右边的人认为,言论受打压、言论自由在哪里,左派搞网络文革,官方坐视不管,明显是偏袒;几乎舆论中的所有人都在对官方的态度上达成了某种“默契”。在墩墩看来,其实也没错,造成此种舆论失控的局面,一来是长久以来公信力透支,二来是在互联网进入中国舆论场时,官方不占领,导致舆论阵地的全面沦陷。指责固然不假,但我们更要站在官方管理层的层面去思忖一下舆论场管控的全面问题,官方目前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该如何既能保证舆论场的百家争鸣,而又不至于舆论失控,真正将舆论这把无形之剑来促进国家进步、民族自强。”线下与人聊天时,很有人都对官方对某些公知大V发表的反党反国家、煽动言论不介入处理表示强烈不满,为什么在号称“民主、自由”的美国网络上发表反美言论会被销号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在我国的网络却会掀起轩然大波?这应该也是很多人解不开的心结,经过这几年的舆论观察,墩墩越发感受到了官方的无奈,“还不是时候”这是我的判断,习大大819讲话以来,舆论场的管控已经出现了很大幅度的进步,但这种舆论场的管理需要循序渐进,试想如果当一些有着很大影响力的推墙派、造谣派“公知”大V一下子在新浪微博中消失了,那么舆论场的热度必然会趋于无声了,就好比腾讯微博这个半死不活的状态,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官方的“好”,除了好,还是好!这样的舆论场对于国家进步、民主自强没有任何意义,而我党能领先于其他政党的一个特点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但这句有着极强内涵的话语却在体制的一些问题掩盖中或黯然失色,或流于形式。中国官方需要的舆论场是一个百家争鸣、批评监督与正面共存的双赢局面,但此时的舆论场却因曾经舆论阵地的丢失而出现大量偏激的战队言论,有些甚至是以捏造事实、趁机推墙的目的,迫于阵地的沦陷,官方只能缓慢地迂回前进,笔者相信,倘若有一天,舆论场回归到没有这些公知,热度照样不减,或者并不是那么大的时候,这些以煽动、造谣为基调的“公知”大V离作死也就不远了。

在如今这样一个舆论场中,媒体、媒体人的发言应趋于严谨,要基于对事件本身和网络民意基础。白岩松是一个例子、陈杰人也是,这就告诉我们一些媒体、媒体人,对一个事件的评论要更加趋于严谨,这里的严谨是并不是沉默,而是指要在仔细核实、了解事件真相原委基础上表达意见。很多人将白岩松此次的不当言论归咎于其个人,笔者并不全部认同,应该是以白岩松为代表的央视媒体人,苍穹之下如此,老毕事件也是如此,作为国家喉舌的央视媒体人所代表的舆论导向是显而易见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新闻1+1这样的媒体平台发表言论已不是央视主持人个人的意见表达,而是代表了舆论主流导向。这与白岩松之前评论余姚水灾“那位干部”均是一般,一旦出错所导致的舆论漩涡对被害人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在这样的一个舆论场转型期,媒体作为舆论导向的主要力量,在发表评论时更应把握真实导向,否则且不说自己饱受舆论指责,对当事人更是无言之伤!

新浪微博能否在这样的舆论瓶颈期,选择正确的运营之路决定了新浪微博能否再次焕发青春的关键。在笔者看来,新浪微博的成功并不得益于其本身对于舆论场的研究有多么深入透彻,而是赶上了互联网舆论场高度发展的好时代,就如同在一片空场地盖房子,这几年网络空前的发展使得新浪微博能优先于其他舆论场运营商首先盖起了“二层小楼”,但由于没有盖楼标准和质量验收,所盖起的舆论高楼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出现了盖不上去的情况,即到了“瓶颈期”,而微信的崛起,也让新浪微博这块舆论楼宇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受众,用不进则退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然对新浪来说,目前迫切需要地是,将这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舆论楼宇进行精细化改造,但精细化雕琢需要真正懂得舆论、舆情的工程师,据墩墩观察,新浪不缺乏宏观层面的建筑师(侯鄂、沈阳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然也包括曾经的陈彤),却独独缺乏微观层面的艺术家,对于具体事件的舆情分析、具体的舆论指导、以及如何在官方与民间公众做好恰如其分的捏合分寸,在优先反映社会民意的同时,做好政府官方工作的诊断师方面,并没有真正的人才凸显,没有艺术师的作品犹如一块璞玉,难放绚烂之光,只可惜了如此的天然优势!

此时的舆论场正面临一个隐隐的危机。在墩墩看来,这几日的舆情事件,势必会让一些人引起警觉,言论导向也会因其出现巨大变化。这就好比中央的八项规定是以反奢侈、反浪费为前提的,到了某些地方上,一些人就会以禁止一切福利这种反向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舆论场也是如此,在最近几起事件中,笔者已有一些隐隐的感觉,一些人正在用与曾经截然相反的方式来搅浑舆论场,比如当某位网友在网上曝光某个医生或城管的错误行为,这些人就会出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指责这是爆料人的错,甚至动用煽动人肉来使得舆论场陷入另一个极端,这种苗头势必要引起注意,我们要敢于承认政府官方、执法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败类,对应有的错误要敢于批评,但绝不能扩大化、煽动化。但也不能因一些网友出现的情绪言论,就指责其造谣(一切都要以具体事件为准,实事求是)。

在墩墩看来,舆论场正面临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期,能否做好此时期内舆论场的柔性粘合和转弯,将舆论场的百花齐放作为服务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柔性武器,是当前舆论管理、疏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旺旺
来源: 独家网
相关推荐: 舆论墩墩官方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