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关哲:西方国家集团在亚投行拥有否决权又怎样

2015-06-15 12:55:06 作者: 关哲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问题在于,西方国家在亚投行拥有否决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甚至是个“面子问题”——在这个中国主导的新的投资银行的董事会里,西方国家要是没有点特权,怎能对得起“列强”的国际地位?

亚投行还没开张,大花絮先开了。当然,是西方媒体炒开的。上一轮炒作是哪些国家入围,这次是谁有否决权。

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成立的脚步越来越近,本月底将在北京签署章程。6月11日,观察者网头条报道,3月份勇敢选择加入亚投行的老牌列强英法德意收到了回报——西方国家作为集团在亚投行获得否决权。

德国财政部官员不无高兴地说,“协商过程中中国及亚投行秘书处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西方国家的要求,西方国家在亚投行拥有具有否决权的少数投票权,亚投行协议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其他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协议几乎完全一样,德国认为亚投行内部的力量均衡。”

否决权真的那么令人开心?

20150613090923782

先别管否决权,至少终于加入了,真开心

否决权是伪命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是中国主导亚投行,又怎么会同时让西方国家拥有否决权?这不科学。再仔细想想,又放下心来,“西方国家”就算“集体”有了否决权,那又能怎样呢?

有媒体赶忙指出,“‘西方集团’拥有亚投行否决权是个伪命题”。看似“神来一剑”斩断了问题的根源,理由也很冠冕堂皇,因为之前中国财政部就是这么回应“中国是否寻求或放弃一票否决权”的。既然中国是否拥有否决权是个伪命题,那么,西方国家的否决权当然也是一个“伪命题”。

问题就这么结束了?没有。

中国倡议成立亚投行的主观目的是支持亚洲的基建投资,但客观上已被视为西方主导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潜在挑战者,“中国”和“西方”在话语场中的对立天然存在,而美国在世行和亚开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有显著的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IMF改革始终被美国阻挠,其中最要紧的就是增加新兴国家的表决权和削弱乃至取消美国的否决权。

既然亚投行或多或少是亚开行的“竞争对手”,否决权的话题就绕不开,也不是一句的“伪命题”可以打发的。

从技术角度看,目前媒体披露的亚投行章程中,涉及结构、成员、增资以及其他重大事项,需要75%“绝对多数”通过,而德国财政部说中国拥有26%的投票权,也就是有”一票否决权”。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除中国外其他成员国只要在某一重大事项上协调一致,其权重总和超过25%,都可以在事实上行使否决权。

算法当然没问题。问题在于,西方国家在亚投行拥有否决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甚至是个“面子问题”——在这个中国主导的新的投资银行的董事会里,西方国家要是没有点特权,怎能对得起“列强”的国际地位?

从习近平主席倡议成立亚投行的那一刻起,作为西方面子的西方媒体就没有停止过攻讦。这是中国发起成立的第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而中国在西方国家眼中显然不算“自己人”,他们不能不担心,中国在该行的政策方面权力过大,同时也担心亚投行的规则达不到西方的标准。

所谓西方的标准,闭着眼睛我们也能猜到,不外乎世行(亚开行)标准、人权标准、环境标准等等。至于世行标准高不高,美媒(赫芬顿)和英媒(金融时报)都有争论,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在3月份西方国家争先恐后加入亚投行的时候也直截了当地表示,西方规则并非最佳。既然西方规则很可能在亚投行这里吃不开了,那么从小谙熟“民主程序”的西方国家董事还能安心坐在这里么?拿什么制衡中国?

对了,否决权,只有否决权,哪怕仅仅是名义上的否决权。

2014年10月,亚投行成立的时候只有21个意向创始成员,只有中印两家属于“世界主要经济体”。根据筹建备忘录,亚投行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中国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占50%,为最大股东。到了2015年3月,意向创始成员报名即将停止,西方国家“幡然醒悟”,以“监督中国”的名义纷纷挤了进来,尤其是英法德意这些经济体量较大的成员加入,极大地稀释了中国的股份,这让西方满意了一点,但还没完全放下心来。

几轮筹建谈判下来,股份和一开始不一样了。各方明确,亚投行的股权分配将以GDP为基础,其中域内国家(中国和亚洲成员以及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股权占比可能在70%到75%之间,域外国家分配剩余的25%到30%股权。这样,中国仍然维持亚投行第一大股东地位。当然,随着成员国数量增加,每一个国家的股份比例都会下降,中国也不例外。

如果重大事项需要75%的绝对多数,那么,几个国家团结起来也是个正常不过的事。亚投行是中国主导的,但不是中国的,这本身体现的就是运行机制的公平。所以,德国财政部满意地认为,这是“亚投行内部的力量均衡”。

中国发起创立亚投行,是要解决问题的,不是扯皮的,管理机制中有制衡是正常的,但不是为了“我办不成事也不能让你办成”。所以,争夺否决权也不意味着亚投行会成为美国那样的“否决政体”,也不会像世行、亚开行那样程序拖沓。

中国需要制定符合亚洲各国需求的高标准和新标准,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密不可分,中国当然希望出口自己的标准。从最近披露的章程来看,亚投行已经打破了西方的很多惯例。比如,和世行、亚开行不同,亚投行将不设常驻董事会,而是在有事时召集,除了节约行政经费,也能提高效率。

再怎么强调“西方规则”,众多欧洲国家加进亚投行,也是为了在庞大的亚洲基建市场上分一杯羹,用否决权“监督中国”恐怕只是附带,毕竟拿着纳税人的钱打水漂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MAIN201410251047000570051695255

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会见出席筹建亚投行备忘录签署仪式各国代表

有了否决权,你能团结起来吗?

再退一步讲,西方集体有否决权又怎样?

《华尔街日报》根据亚投行章程计算,非亚洲国家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新加坡共计将拥有大约30%的投票权,可以否决多数票。而德国财政部官员称,目前的计划是欧元区成员国将设立一个投票权集团,其中,作为最大股东的德国打算领导该集团。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欧洲“要用一个声音说话”?

加入亚投行的欧盟国家有14个,占欧盟28个成员总数的一半,其中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都是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德国占4.1%,如果以2014年各国GDP为基础计算,五国占亚投行的投票权合计能达到14%,再加上其他欧盟国家,以及亚洲的韩国、澳大利亚,凑出25%的投票权不难,但难在“团结一致”。

就拿欧盟自己来说,欧共体时代是经济联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7年,欧盟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规定向共同外交和欧洲独立防务迈进,并决定设立欧盟外交政策和共同安全高级代表这一职位,野心勃勃地要“用一个声音说话”。然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全世界在欧洲只听到分裂的杂音,直落到让美国直接以“老欧洲”来称呼法、德等反战国,而以“新欧洲”来称赞才加入欧盟没几天的中东欧小国的地步。

2005年,欧盟宪法条约被荷兰和法国全民公决否决,两年后,弱化版的《里斯本条约》出炉,设立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俗称“欧盟总统”),还设立了新的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俗称“欧盟外长”),把欧盟对外关系委员的职责合并在一起,试图加强有效决策和协调。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国际上知道英国首相卡梅伦、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的人,显然比知道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的要多。虽然“欧盟总统”也参加G20集团峰会和G7峰会,但终究还是配角。

“用一个声音说话”,现在仍是欧盟的纸面共识,而不是实际行动。就拿最近制裁俄罗斯的事情来说,刚刚闭幕的G7峰会宣言称,必要时要加强对俄制裁。宣言墨迹未干,普京就高调访问意大利,还受到了热烈欢迎,不啻于赤裸裸的“打脸”。更不要说乌克兰危机以来,欧盟“三驾马车”中,法德态度暧昧,和中东欧的一干“亲普京逆流”合流了。

自己家门口的事情尚且做不到“用一个声音说话”,在千里之外又将如何?况且,大家不辞劳苦、费尽心机挤进亚投行难道不是为了“和气生财”,而是为了“断人财路”?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在国家利益上,各国向来翻脸比翻书快。还记得战国时六国结盟攻秦吗,结果又如何呢?

3月份,在让人眼花缭乱的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资格申请的抢位大战中,欧盟几个国家的手段让人叹为观止。自英国宣布加入开始,到3月31日落闸,这个瞒着那个,那个防着这个,现在坐在一起,就利益一致了,不再各怀心事,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了?就算德国能牵头搞出一个欧元区或者欧盟投票权集团,拥有在欧盟各种复杂表决机制中搏斗的丰富经验,英国和法国就能乖乖听德国领导?

所以,就让西方国家拥有否决权,虽然,这并没有什么luan用。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观察者网
相关推荐: 投行否决权西方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