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徐毅:中国工业的长期表现及其全球比较

2015-05-29 13:26:55 作者: 徐毅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早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布洛赫使用国民收入账户体系(SNA),对1750年、180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1913年、1928年、1953年和1980年9个年份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业(主要是制造业)增加值进行估算,并以此测算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工业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国际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世界的工业化进程是国际现代化研究领域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讨论主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布洛赫使用国民收入账户体系(SNA),对1750年、180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1913年、1928年、1953年和1980年9个年份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业(主要是制造业)增加值进行估算,并以此测算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工业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国际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尽管如此,布洛赫的量化研究,特别是对1952年之前的估算,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因为他的许多估算或完全是建立在简单的假定之上;或没有详细介绍使用的资料和估算方法。基于此,我们利用最近十年国际学界出现的一批研究各国工业化的量化新成果,其中也包括我们最近对中国清代工业的研究,尝试一定程度上修正布洛赫在30年前给我们展示的世界工业化的宏观图景,更重要的是重新评价中国在世界工业化的长期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

通过估算,我们发现布洛赫通过假定推测出来的各国工业增加值与我们的结果差异较大,比如1850年之后的中国工业增加值,他的推测比我们的估算平均高出4倍,显然大大高估了近代以来中国工业的表现。由此,我们的估算展现了一幅新的世界工业化分布的宏观图景。

首先,从工业增加值的总量来看,中国工业发展的趋势与世界高度相关。在1850—1910年这一时期内,欧美国家相继开始大规模工业化,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6倍,而同期的中国工业总产值仅仅增加了1倍;在1910—1980年这一时期内,工业化逐步扩散到亚、非、拉美等地区,世界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2倍,同期的中国也增加了10倍;在1980—2012年这一时期,以美苏对峙为特点的冷战结束,中国开启对外开放的大门,世界的工业总产值仅仅增加了2倍,中国却增加了30倍。

其次,从人均工业产值跨国比较来看,在欧美国家主导世界工业化的1850—1910年这段时期内,英国、德国与美国等三个发达国家的人均工业产值增长了2—4倍,年增加率为2%左右。受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影响,中国人均工业产值除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1880年比1850年有些微增长外,持续下降至1910年,增长率为负数。伴随着口岸地区相继出现官办、民营的机器工业和出口导向的新式手工业,1910年以后中国工业化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特别是所谓的“黄金十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36年工业总产值比1910年增加了47%,但当时中国工业增长的成果还是被不断增长的人口所抵消,导致民国头20年的人均工业产值基本不变,而且始终没有恢复到1880年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则取得了显著成就,至1960年,中国人均工业产值超过1880年的水平,1980年比1960年又增长了近3倍。1980年之后,上文提及的三个发达工业国步入了低速发展期,人均增长率较前一个时期普遍下降。而中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则进入了工业化加速时期,中国人均增长率是三个发达国家的10倍,是增长最快的新兴工业国。至2010年,中国人均工业产值已是印度的6倍;与发达国家在人均产值方面的差距,由1850年初始水平之间20倍以上,已经缩小到2010年5倍左右。

再次,中国及其他主要工业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英国、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占世界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自19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此对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的比重则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具体而言,由于总量巨大,19世纪中期的中国仍在当时世界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人均工业产值已经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真正步入工业化起步阶段是在1910年之后,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工业化获得了大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后又经过30多年的加速发展,中国最终复归世界工业大国的地位。

责任编辑:旺旺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相关推荐: 中国工业全球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