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苏长和:中国外交话语对外表达的几点看法

2015-05-26 16:47:32 作者: 苏长和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在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中,时常听到一种观点,就是中国的学术话语在自说自话,别人听不懂。

在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中,时常听到一种观点,就是中国的学术话语在自说自话,别人听不懂。还有一种外来的观点认为,不只是学术话语,中国官方政治话语和外交话语别人也听不懂,影响了外宣质量。有人指出,“亲、诚、惠、容”周边国家听不懂,“合作共赢”“和谐”等概念太空,等等。于是有人建议要改造我们的政治和外交话语,用“国际主流社会”能听得懂的语言表达自己。

对这种现象我们到底怎么看,以及怎么办?

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政治

概念、术语、名及其构成的话语系统是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载体,往大的方面讲,它们是一个国家文化主权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几千种语言,唯独没有通行的世界语,有些特定的语言在某个特定阶段影响范围较大,但是其也不构成世界通用语。

在东亚,曾经存在一个汉语文化圈,随着一些国家的“去中国化”,汉语退出了这些国家的日常生活;在欧洲,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在各自国家称雄的时候,都曾是较为广泛使用的外交语言,如今在独联体国家,还存在一个俄语区;英语得益于英国的不懈努力以及美国的崛起,目前在世界上影响范围较大。从世界语言区来看,存在英语区、法语区、俄语区、西班牙语区、葡语区、阿拉伯语区等语言版图。一国语言使用范围的扩大会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由此甚至诞生语言经济学这门分支。

语言的不同,必然带来各种思想表达系统在沟通中存在的困难,在一开始的交流过程中出现相互听不懂是常态,这就需要借助文化交流来尽力克服这些困难。但是文化交流往往存在强弱问题。

以政治和外交话语来说,西方特色的政治和外交话语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士”的阶层也抱怨听不懂,三四百年前欧洲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时候,当时中西力量格局是中强西弱,这些传教士为了顺利在中国传教,采取的战略是遵从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中的词汇转换其词语,即“以儒释耶”“以中释西”的战略,以进入中国体系再求改造中国,但不是很成功,后来随着中西力量对比的变化,特别是西方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起来后,就不再按照中国文化标准来解释自己,而是直接强攻,转为“以耶释儒”“以西释中”战略,以我为主来改造中国话语,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解释中国。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在中西文化格局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大致听得懂英语特色的概念、术语、名及其话语系统,但这不能证明别人的语言和话语体系就更好、更易沟通、更易为人懂;反过来,由于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不对称,外人自然很难懂得中国丰富的治国理政词汇、政治话语以及外交话语。这种听不懂不是说我们的政治话语和外交话语存在沟通障碍,而是别人不懂汉语或者中国政治和外交文化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要误以为,外人听不懂中国政治话语和外交话语是因为中国政治话语和外交话语存在根本的沟通缺陷,因为大而空、逻辑不当等等。进一步设想一下,当外部一个国家竭力用汉语来表达其政治和外交问题时,中国人也会生出“听不懂”这个问题。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更多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中理解中国,懂汉语的人多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其实,就我本人所知,有些搞中国政治外交研究且懂汉语的外国人,以及在华做生意的人,对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的公报以及《人民日报》文章的理解能力,丝毫不输给国人,这些人对中国政治话语和外交话语不是不懂,而是懂得很。

话语能力提升的办法和效果

话语有时会上升为一种文化外交战略,利用自己的话语系统去覆盖、遮蔽、替换对方的话语体系,达到同化、规训或者孤立对方的目标。比如,话语孤立的一个办法,就是强势话语体系经常说别人说的东西不专业、听不懂、不知道在说什么、与国际主流不接轨,以此达到规训和教化的目标。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东方早报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