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墩墩智囊:就事论事,但请别越界

2015-05-06 21:26:54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5月3日下午,一段女司机在成都遭暴打的视频在网络中引起公愤,4日下午剧情却出现大反转,打人男子车内的行车记录仪曝出了被打女司机与男司机从两车相遇、互“别”到男司机打人的全过程。

70d686c2gw1erug2r2l1pj20ae08cglp

5月3日下午,一段女司机在成都遭暴打的视频在网络中引起公愤,4日下午剧情却出现大反转,打人男子车内的行车记录仪曝出了被打女司机与男司机从两车相遇、互“别”到男司机打人的全过程。

从对打人男子谴责的一边倒,到昨日神一般的剧情大反转,被打女子曾经的劣迹不断被网络扒出,甚至与此事件毫无相涉的个人隐私也成为公开谈资。有人说,是咎由自取;有人认为有舆论暴力之嫌,笔者想借此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该打!活该!”是感性表达,可别忘了人的感情世界还有理性。作为曾经被这样的嚣张车主“别”过的亲历者,相信“该打,活该!”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在笔者看来,能有这样感受的人并不为错,这是公众对于交通违法行为的谴责,但我们似乎遗忘了人的社会行为世界里还有一个词叫“理性”。要知道在社会中,我们的行为除了受情感的主观支配,还受到来自法律和道德的框架约束,那么,是不是我们主观认为女车主“该打”,就应该理所当然地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是需要我们正确看待的。打人需要承担后果,这毕竟是法律常识、社会共识。

一些媒体,请别做居心叵测的撕裂者。今天,一些媒体都以【被打女司机痛哭:我变道没问题】为题进行了后续报道。在笔者看来,这样标题看似稀松平常,内中却有着明显制造群体对立的煽动意味。此事件中,女司机的变道行为涉嫌违反交通法规,已是公认的事实,而媒体用这样一个极具挑衅味道的标题,极易引起公众反感,引发对被打女司机的又一次谴责狂潮。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就在于此,一个语境、一个标点符号都能导致表达意思的截然相反,说实话,笔者绝不相信涉事女司机想要表达得会是如这般标题给人的不知悔改的意思。刻意以如此标题点燃舆论怒火,报道虽能博得一时眼球,但留给对涉事女司机的却是更多的舆论之伤,媒体从业者,你们确定自己没有违背公正客观的新闻原则?

就事论事,但别“越界”。事件从昨日舆情反转后,网络中陆陆续续出现一些涉及被打女司机隐私的负面帖子,什么“开房记录”、“婚姻状况”、“名下财产”的,一并被网友扒出,要以此来佐证其生活作风的败坏。不管诸位是不是与我意见相左,我都坚定地认为这是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可怕信号,我们理应谴责她的交通违法行为,但其个人隐私是否也在列?开房记录能代表什么?代表她的私生活混乱吗?一年几次的在外开房,就一定是有不法勾当?就不能是渡假?就不能是招待朋友往来?斗胆问一句,扒出此种与事件毫无关联的个人隐私作为热点谈资的人,你们一年中就没有在外开房工作、生活的记录?开房、离异就一定要饱受谴责?谴责绝不能越界,跑错了路,就这点而言,笔者支持对这些动机不纯的人采取法律手段。

事件应倒逼出台更多的交通违法惩罚手段。有人说:“那些认为打人不是不对的人,若是碰到这样的违法行为,报警有用吗?”这话倒也不假,在我们的周围,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若是不发生事故,此类违法的惩罚几乎是个空白,而一出事故,生命又无法挽回。交通安全关乎生命,主管部门是否可借此事件的舆论效应,进行一轮新的惩罚手段探讨,比如纳入诚信体系、限制年检等等。

被打司机要自省,打人司机同样也会承担后果。记住:这样的违法行为要不得,这样的路怒症也不可有!

责任编辑:旺旺
来源: 墩墩智囊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