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崔世广:日本现代化的“个性”

2015-03-23 18:56:04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日本的现代化犹如上演了一幕波澜曲折的历史剧,其中既有喜剧也有悲剧:战前经过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跻身于世界五大强国行列,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走上了毁灭的道路;战后又经过高速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跻身于发达国家俱乐部。

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 崔世广

日本的现代化犹如上演了一幕波澜曲折的历史剧,其中既有喜剧也有悲剧:战前经过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跻身于世界五大强国行列,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走上了毁灭的道路;战后又经过高速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跻身于发达国家俱乐部。尽管日本的现代化过程错综复杂,充满着“明”与“暗”、成功与挫折的矛盾,我们仍可以用社会科学的方法,透过那些纷繁缭乱的历史表象,发掘出隐藏在其背后的一些“特性”。

特性之一:日本的现代化是后发型、模仿追赶型现代化

日本的现代化并不是由内部自然发生的,而是在受到西方的冲击,在西方的压力下开始的;而且,在西方支配近代以来世界的基本格局下,日本的现代化又始终是以西方为目标,模仿和追赶西方的现代化。

如研究者们所指出的那样,日本在德川时代经历了260年的天下太平,社会稳定,经济、文化获得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不仅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还有条件地引进了西方的学问和思想,积累了深厚的现代化基础。但是,日本并不具备催生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并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日本的现代化是在面临西方列强的威胁,于1853年被迫开放国门,并于1868年实现明治维新后才真正开始的。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说过,“从明治维新以来的一百年里,日本人一直是盯着‘坡上的一朵云’,即以欧美先进国为目标,聚精会神地向前追赶过来”的。这种以欧美先进国家为目标,“聚精会神”地追赶西方的态度和精神,确为世界少有的例外。可以说,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只有日本在这方面比较突出,而且富有成效,并很快由此实现了现代化。当然,这种模仿追赶模式也包含着内在矛盾和弊端,并对日本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是无需赘言的。

特性之二:日本的现代化是优先发展经济和军事的现代化

日本的现代化,是重视物质层面发展而相对轻视精神文化层面发展的现代化,是经济、军事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代化。

在近代日本,产业经济和军事得到了迅猛惊人的发展,成为日本最为现代化的领域。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政治的现代化和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却严重滞后。虽然在自由民权运动的推动之下,日本也成立了宪法,开设了国会,具有了近代国家的形式,但明治宪法规定天皇独揽统治大权,并对人民的权利加以种种限制等,表明日本的近代国家体制有着很大的局限。另外,如明治民法和教育敕语中所看到的那样,在社会文化领域则保留了更多的传统的东西。

战后,日本改变了战前对外侵略扩张的路线,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但是,战前重视物质方面发展的基本思路,仍被继承了下来。战后的日本,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选择重经济、轻军事的发展路线,开始用经济的手段来获取战前用军事的手段没有实现的国家目标。结果经济高速增长,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仍是相对滞后的。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集团主义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仍然规定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政治文化和社会原理的基调;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也是在经济发展以后才受到重视的。可以说,优先进行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贯穿日本现代化过程的始终,只不过是战前表现为军事和经济,战后则主要表现为经济而已。因此,政治、社会文化现代化相对滞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是日本现代化的一个明显特征。

特性之三:日本的现代化是政府主导型现代化

如果从日本现代化的整个过程来看,可以说日本的现代化始终是在政府的强有力指导下进行的,日本的现代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现代化。

日本在开放国门后,吸取下关战争和萨英战争的教训,很快走上了倒幕维新的道路。在开放国门后仅经过15年便实现了政权的变革,建立了明治新政府。应该说,这种政权的变革,是日本走上与中国、朝鲜等国家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因素。在日本政府的主导下,日本建立了比较清廉、高效的官僚机构,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对日本近代的迅速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日本近代始终存在着压制人民民主,向外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并将国民的视线转移到外部以缓解国内社会矛盾的问题。对日本政府主导型现代化的这一消极方面,也是不能否认的。

战后,日本走上了与战前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政府主导型现代化的特征并没有改变。战后初期,在吉田茂长期担任首相期间,日本确立了重经济、轻军事的保守主义发展路线,此后,这条路线被自民党继承了下来。对自民党政权来说,在坚持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上。由于从1955年到冷战结束后的1993年期间,自民党一直占据政权宝座,从来没有实现过政权更迭,从而使日本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强的连贯性。除了战后日本的基本发展路线,日本政府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制定经济和贸易政策,对企业活动的保护和指导,以及协调国内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等方面上。应该说,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内就成为经济高度发达、国民生活富裕、社会安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这样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特性之四:日本的现代化是在对外关系方面扭曲的现代化

在对外关系方面,战前日本和战后日本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也存在明显的共性。其共性就是:奉行实力主义原则,追随强者,与强者结盟,欺凌或轻视弱者。因此,从对外关系上看,日本的现代化是一种扭曲的现代化。

战前的日本,最初依据对实力的判断,走上了一条脱亚入欧的道路。而且,同样依据对实力的判断,与当时西方最强盛的国家——英国订立了日英同盟,并以日英同盟为后盾与俄国开战,由此得以跻身世界五大强国之行列。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与法西斯德国结盟,依靠法西斯同盟发动太平洋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在近代日本虽然也出现过“协调外交”,但追随强者、与强者结盟以谋取最大利益,是近代日本对外关系的基调。

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但看重实力对比、追随强者的做法并没有改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结成军事同盟,以放弃部分主权为代价,来换取美国的保护与支持。当然,无用赘言,日本在对外关系上的这种追随强者、与强者为伍的一贯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追求和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特性之五:日本的现代化是一种目的合理的现代化

马克斯·韦伯把社会人的行为分为四个类型,即传统的行为、情感的行为、价值合理的行为、目的合理的行为。韦伯认为,前工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是前两种类型,而现代化以来人们的行为主要是后两种类型。所谓价值合理的行为,就是不考虑可预见的后果,而只是根据自己的信念行动,执行诸如正义、尊严、美德等使命的行为。而所谓目的合理的行为,就是把某种预先设想作为结果,作为目的,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和手段来追求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为了功利目的而排斥价值合理的行为。按照马克斯·韦伯的上述论述,我们可以认为,从整体上来讲,日本的现代化过程是一种目的合理的现代化。

这种目的合理的现代化性格决定着日本对待西方的态度。日本从开国到兴起思想启蒙运动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而中国从鸦片战争到兴起启蒙运动则花费了50多年时间。相比之下,我们不能不慨叹现实主义的态度在日本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但是同时,日本在近代以来又是以“和魂洋才”的实用主义态度对待西方文化的,即尽量把学习西方限定于技术领域,学习、模仿西方也只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日本的强盛和最终赶超西方。这种对待西方的态度,充分反映了日本现代化的目的合理性性格。另外,日本在战前迅速实现了经济和军事的现代化,最后却走上了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道路;在战后不惜以部分放弃主权、依靠美国来一心发展经济,从而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也都与日本文化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传统,与目的合理性的现代化性格有很深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崔世广供新华网日本频道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为“新华网日本频道”。)

责任编辑:东方
来源: 新华网日本频道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