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影视书评 / 正文

刘仰:《狼图腾》的现代想象

2015-02-28 23:44:06 作者: 刘仰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春节期间,电影《狼图腾》受到关注,经朋友推荐,抽空去看了中午场,大放映厅基本坐满,可见口碑不错。

20131203122645-308317915

春节期间,电影《狼图腾》受到关注,经朋友推荐,抽空去看了中午场,大放映厅基本坐满,可见口碑不错。有人怀疑能否收回投资,我觉得中国国内的院线未必是这部电影收回投资的主力,据说法国媒体最近关于这部电影的热度的也不低。从电影角度说,《狼图腾》拍得不错,值得一看。但是,国内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估计与国外会不一样,由于多年前小说《狼图腾》的流行,电影也依此小说而改编,因此,国内关于此部电影的讨论空间要比海外大很多,也复杂很多。

小说《狼图腾》有精彩的地方,对于作者这样一个从大城市来到蒙古草原的知识青年,草原上的生活方式、草原牧民与动物、气候、自然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很容易激发城市青年的兴奋点。草原现实中活生生的狼故事,与大城市动物园里的狼不同,与小时候睡觉前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中的狼外婆、大灰狼、狼来了等也不同,因此,在草原牧民千万年来司空见惯的与狼常态化打交道的衬托下,一名城市知识青年对于狼的好奇与探索,成为小说《狼图腾》精彩和吸引人的地方,因为,这本书的读者、电影的观众大多数也是城市土著人。

需要指出的是,小说《狼图腾》的精彩,用一个比方来说,类似于“动物世界”的精彩。人们不知道野生动物是怎么生活和生存的,而狼这种野生动物与人的生活又以不同的方式发生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因而,从好奇、新奇、猎奇的角度,小说所展现的狼以及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确具有较大的看点和卖点。小说《狼图腾》难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者不满足于只从“动物世界+生态环境”的角度去描述和展现这个题材的全貌, 而是借题发挥地说了无数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包括:东方人与西方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儒家文化的“奴性”与狼图腾文化的竞争性等等。作者仿佛从“狼图腾”中找到了解开人类历史发展的密码,因而把“狼图腾”拔高到了难以支撑的高度。小说中充斥着生硬而牵强的文化说教,肤浅而片面,自以为是的夸夸其谈最终毁掉了这个有可能成为经典的题材,使得小说成为不伦不类的作品。作者甚至把“狼性”当成自己的人生准则,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给别人留下了一长串如恶狼掠食过后的残骸,使人们看到在人类社会推崇“狼图腾”的可怖后果。

如果将小说里那些一惊一乍、自命不凡的无聊说教统统删掉,它也许能够成为经典。我认为,电影导演一定程度上就做了这件事,尽可能地去掉了小说里自以为高明的那些理论说教、文化阐述、思想提炼等糟粕,只选取最精彩的动物故事。换句话说,电影《狼图腾》突出了小说中人与动物的故事性,抛弃了小说作者苍白浅薄的思想性,反而使得电影故事更加纯粹,避免了因思想的拙劣而可能受到的嘲笑,也避免了可能重蹈恶名昭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危险,只攫取其动物故事而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加上电影制作的精益求精和美丽的草原风光,电影还是值得一看。

我不知道电影《狼图腾》的汉语版与外语版相比,在理论说教上有什么差别。就汉语版来说,电影即便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很多胡乱发挥,但还是留下了一些痕迹,例如知青的身份和时代背景,它也成为解读“狼图腾”的关键之一。一个城市青年来到草原,发现了“狼图腾”,以自己的感悟解读了“狼图腾”,那么,他的解读与草原牧民心中所谓“狼图腾”是否一样呢?一个知青来到草原,可以看成是一个外来的文化元素进入了草原,他饲养小狼的举动完全打破了草原上千百年的固有关系,恰如导演作为一个欧洲人在草原上花了几年时间拍了这部电影,这一“洋插队”的成果从文化的意义上说,它所呈现的内容与现实本身究竟有多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还不能简单理解为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共存,更主要的是现代与原始的关系。这个复杂关系几乎从“图腾”这个词汇诞生那一刻起便已经存在。

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说,“图腾”从一开始就有两种倾向。把宗教当成理性研究的对象,图腾的倾向之一是,把它当成一种同样有价值的宗教体系,从而与基督教等做平行的比较。换句话说,它是文化多元主义的一种态度。另一种倾向是,把基督教当成宗教的最高形式,万物有灵、图腾、多神教之类只是宗教进化过程中的低等形式。这种理论研究的麻烦还在于,现代的研究者面对在同一时间横切面同时存在的基督教、图腾、萨满、精灵崇拜等,把它转化、等同于时间进程中纵向的先后进化次序,在理论上是否站得住脚?但这种理论困惑往往被现代化无可阻挡、摧枯拉朽的推进而淡化。影片中的老牧民因现代化进入草原,过度捕杀狼群而不悦,但影片设计了一个小说中没有的细节,老牧民的孙子被知青养的小狼咬了一口,知青冲到医院里要来了存量有限的抗生素、狂犬针之类的药品救了孩子。现代与原始的复杂关系,在这个细节中得到展现,也成为我们理解所谓“狼图腾”的切入点。

所谓“原始图腾”一般来说,只在远离现代化的地方才能存在,一旦现代化介入,“图腾”是否还能存在,是否还是它的真实面目?图腾是否只是现代化的想象或误解?现代化是否干扰了现代研究者对真正“图腾”的理解?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按我的理解,在没有现代化介入的情况下,所谓“狼图腾”是一整套封闭的生存法则,这套法则以“人与狼”这两个草原上食物链顶端的物种竞争为核心,涉及到草原生态的方方面面,以及草原牧民生活的不同层面,形成了一套长期有效的互动关系。在这套关系中,即便把狼看成“圣物”也丝毫不影响杀狼、屠狼。

《狼图腾》中两个主要人物,老牧民与知青,他们对于狼的态度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知青向老牧民学习狼的知识,这一点有共通之处。但是,老牧民反对过度杀狼,却因为知青养小狼而形成了冲突。这一异同背后的实质是:在没有现代化介入时,牧民杀狼毫不手软,与狼的共存实际上只是面对狼凭借进化而获得的生存优势的无奈与接受,而非牧民的动物保护意识。然而,现代化高歌猛进地扩张,狼似乎要面对物种灭绝的境地,例如,澳大利亚、日本的狼已经灭绝了,于是,知青这类现代人对于狼便产生了一种“原始狼图腾”中从来没有的情感,这种情感与老牧民反对过度猎杀狼群完全不同。用这种现代化带来的情感构建出的“原始狼图腾”的真实性便成为值得质疑的对象。现代化对于“原始狼图腾”的误解和想象既带有文化多元的收藏情结,又掺杂了一神教对于唯一神的崇拜心理,从而使得小说与电影对所谓“狼图腾”的描述都可能与没有被现代化污染的“原始狼图腾”不符。比方说,一神教对唯一神的崇拜,绝不可能杀神,连玷污都不行。但“狼图腾”崇拜丝毫不影响屠狼、屠神。当所谓“狼图腾”文化的描述者潜意识里具有一神教观念时,人们有理由怀疑他的描述是否会走样。

历史学有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有人说历史应该还原历史真相,但是,克罗齐“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结论并没有被抛弃,依然很强大地影响着历史研究。那么,历史究竟是还原真相,还是为当今所用的解释?对于历史如此,对于宗教同样如此。客观地说,小说《狼图腾》在这个问题上走得太远了,怀抱着为现实服务的强烈意识而解释“狼图腾”,实际上因为作者现实解释荒谬的歪理邪说而站不住脚,反而伤害了一个具有经典潜质的文学素材,而电影《狼图腾》在这个问题上收敛得多。但即便如此,电影依然难以避免现代化对“狼图腾”的强加于人,但看得出导演尽量保持着克制。所以,看电影《狼图腾》最好把它看成一个“动物世界”的猎奇故事,我作为观众的满足感也全来自于此。我甚至不愿多想导演作为一个欧洲人,是否怀抱着历史上游牧民族向欧洲不断入侵的文化意识。借助现代影视技术,看一个从来没看过的“动物世界”的故事,这个“狼图腾”故事只是某些现代人的一种解释。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作者博客
相关推荐: 图腾刘仰《狼图腾》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