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张墨宁:大国形象如何构建

2015-02-12 22:36:44 作者: 张墨宁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如何避免“国家形象”成为中国的战略威胁之一,将是未来几年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国的形象不能仅靠“公关”,更有赖于为世界贡献的商业精神、文明和道义力量,以及政治制度的感召力。还有其国民的生存状态也无法忽视。

中国的国家形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标签,而现在这个标签变得更为复杂,外部世界看到的也许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中国,它的国民可以是一掷千金的豪客,也可以是叨扰他者生活秩序的庸众;它的政府既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体制,也开始寻求对世界承担更多责任。如果说从古老文明中刚刚走出的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在意是出于重获民族自尊的需要,现在的中国则更多需要一个与大国相匹配的形象同世界相处。当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存在已经被普遍认可时,国家形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心理需要,而是国家利益和战略的一部分,并对整个世界形成影响。

有限的个体力量

刚刚结束的达沃斯论坛,共有5场有关中国话题的讨论,中国的领导人、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分别向世界阐述“中国新局势”、“中国对外投资及其对国外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的新挑战与新趋势”。中国的国家形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真实且具体的意义。对第二大经济体的走向有足够清晰的了解并且能确立安全感,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中国要做的,就是展现出来的自身形象具备说服力,弥合与他者眼中的形象之间的鸿沟。这显然不是仅仅依靠国际平台上的发言机会所能完成的。

国家形象最直接的代言人便是拥有权力、贡献了商业价值和对流行文化产生影响力的个体。中国的政治领导人、商业领袖和体育明星的个体形象,是让外界对中国有直观和初步认识的第一个符号。

在外交场合,国家元首们有意表现幽默、亲民的一面,已经成为主流的国家公关手段。在过去的两年中,“习式外交”也不例外地积极塑造这一形象,除此之外,还尽力表现对东道国文化的了解与厚爱以及对当地民众娱乐生活的熟知。世界杯期间习近平以“下一个章鱼在哪”回应巴西记者的提问,访问坦桑尼亚时,用斯瓦西里语问好,并提到在该国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第一夫人彭丽媛也发挥了自己适度的轻松幽默,在韩国称赞习近平年轻时像都教授,显示中国第一家庭的亲密和睦。

中国的商业领袖和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体育明星,也被期以发挥公共外交名片的作用。2015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上,面对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查理·罗斯,马云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从自己就业遭拒30多次的经历谈到阿里巴巴的全球生意,仿佛为“中国梦”做了最佳注解。姚明、刘翔和李娜这些曾入选《时代》百大全球最有影响力人物的中国运动员,也都被看作“民间大使”,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说,能够体现新时代中国的朝气和力量,西方民众对他们的好感将与他们对中国的认知联系起来。

政治、经济和文化领袖的个人魅力将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国家的正面形象,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胡伟认为,他们展现出来的形象虽然不会减分,也会影响一部分人,起到加分的作用,但不会把他们与中国这个国家联系起来,无法解决中国形象的根本问题。

以领导力塑造的形象只能是一个虚浮的幻影,无论这个权力来自于政治、商业还是文化,姚明、李娜在西方社会受到的喜欢与追捧只能说明他们身上恰好具备了全民偶像的元素,社会大众对明星的要求与想象不分国界。而他们身后的亿万普通人呈现何种面貌,才更影响决定性的评价。“近几年,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中国人外出旅游增多,国际上对中国人的反感在增加。中国人在海外聚居的地方,房价就会被抬高,中国企业在国外加班加点地干活,而欧洲很多国家一年有100多天假期,这让他们感到压力。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变得强烈。”胡伟说,正因如此,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国民形象

前不久,与《沙尔利周刊》齐名的法国另一家幽默讽刺型漫画杂志《寒流》,以“黄祸已至,挡之晚矣?”为封面主题,刻画了人力车上拥着金发美女的“土豪”,拿着手机拍照的观光客,印着“杭州小笼包”字样的中餐馆,这些混搭起来的中国元素构成了所谓“中国人占领巴黎”的街景。“黄祸论”在西方的流行更早于“中国威胁论”,而现在,它的新土壤是中国的海外存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调侃中国人或许最能宣泄情绪,当然,也最“安全”。

如果说前几年的“黄祸恐惧症”更多是基于对中国商品和投资的警惕,现在则增加了一重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另眼相待”。中国人在国外的行为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观察。旅游陋习似乎已经成为走出去的中国人的标签。2013年,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称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随即引发热议。很快被“人肉”出来的丁锦昊的父母发声道歉,恳请得到改正的机会。2014年12月,在从泰国曼谷飞往南京的亚航航班上,两名中国游客因提供热水及找零问题与空姐产生冲突,男游客将垃圾倒在过道上乱踩并辱骂空姐,女游客将一整杯热水泼在了空姐身上。在乘务长要求女游客道歉遭拒后,飞机被迫返航。在此期间男子站在座位上多次称要炸掉飞机。最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中国拟将游客不良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在此篇文章的评论区中,老外们历数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其中一名美国网民,更是总结了对待中国游客的“经验”:“直直地盯着他们的眼睛,走到他们中间,把他们打趴在地”,并且炫耀曾在土耳其旅游时对一名想插队的中国老妇动粗。

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受到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夹击,移动互联网的影像即时传播使他们的言行举止被自己国家的民众随时检视。对中国的大众来说,这种关切的兴趣不仅是出于防止“丢人丢到国外”破坏国家形象,更有对中国社会中处于财富上升阶段群体的不满。围观中国人的海外形象,与群起谴责那些在街头撞了人还炫富炫背景的行为并无本质区别,一个有钱人群体增多的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张狂与粗暴,对大众心理的冲击感越来越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与他者眼中的形象趋同,尽管陋习只是个别现象,排着长队买LV的中国人和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的中国人也许不是同一拨,但是在外国人的选择性眼光中,他们的形象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群像,有钱任性但又毫无修养。

而西方社会自身的变化,增加了双方的紧张感。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西方陷入了衰退,经济增长缓慢和就业率不足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情绪,无论是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还是欧洲的反移民街头政治,都表现出强烈的焦虑。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也让走出去的中国人增加了很多优越感,当他们看到古旧的地铁、狭窄的街道时,觉得想象中繁荣现代的国家不过是一个中国的“大农村”。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南风窗网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