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科技巨头让美国变成了阶层分明、迷恋金钱的社会?

2015-02-08 20:54:06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硅谷国王”们的垄断要更加容易。他们有时会无视法律——比如谷歌和苹果设立了非正式的协议,以防止互相挖角的大战,也因此饱受批评。但是,一项服务的客户越多,其价值就变得越高——这种“网络效应”意味着,这些行业无论如何都会倾向于垄断。

原文来自 The Economist,标题《Robber barons and silicon sultans》。译文转自人人网经济学人日志,译者老狒狒。本文有删节,并摘取了部分财新网结尾的翻译。

从美国内战结束的186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50年间有一群企业家带领美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构建了巨大的商业帝国,积累了巨额财富。1848年时的美国首富是贸易商人约翰·阿斯特 (John J. Astor) ,身家约2000万美元 (合现在的5.45亿美元) 。到美国加入一战时,约翰·D·洛克菲勒已经成为了美国的第一位亿万富翁。

上世纪60年代末,通用数据公司 (Data General) 推出了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从那时至今的50年间,在带领美国从工业时代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群企业家同样构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当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在1992年去世时,身家80亿美元的他可能是美国当时的首富。而今天,比尔·盖茨以823亿美元占据着这个位置。

上面所说的第一群企业家,如今却被称为“强盗大亨” (robber barons) 。而第二群企业家——我们姑且称之为“硅谷国王” (silicon sultans) 吧——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

像他们的前辈一样,这些人也曾经被尊为富有创造力的、打破陈规的人,他们把新鲜的数码产品带给了普罗大众。但是,和洛克菲勒及其他“罪恶的大富豪” (“malefactors of great wealth”) 一样,新一代的资本家的光彩正逐渐褪去。他们一边进入与计算机毫不相干的商业领域,一边自负地宣称他们能够独力解决从长生不老到星际旅行的人类难题。在更尖锐的批评声音里,他们被指责为贪婪的生意人:收买政客、使用血汗工厂的劳动力、欺骗公司其他股东,以及尤为突出地,垄断着市场。洛克菲勒曾一度控制了全世界80%的石油供应。如今谷歌则占有90%的欧洲搜索市场和67%的美国搜索市场。这两群人为美国历史上最经久不衰的两个主题提供了注解——这个国家创造巨量财富的非凡能力,和长久以来对于权力集中的矛盾心态。

两段历史

“强盗大亨”与“硅谷国王”之间最突出的相同点是重塑了文明的物质基础。以利兰·斯坦福和E·H·哈里曼为代表的铁路大亨铺设了超过20万英里的铁路,创造出一个全国市场;安德鲁·卡内基以用途更广泛的钢代替了铁;福特开辟了汽车时代。盖茨试图让电脑进入每一间办公室和每一个家庭;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把有关这个世界的信息置于每一个人的指尖之下;马克·扎克伯格造就了网络社交。当年由于铁路的出现,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公司彻底改变了从食品 (亨氏) 到洗衣 (宝洁) 领域的各种商品,而同样地,今天的企业家借助互联网对零售 (Amazon) 到交通 (Uber) 的一切进行着颠覆。

两批人都依靠着规模经济的冰冷逻辑。“强盗大亨”发迹于惊人的创新:福特找到一种能够将汽油更有效地转化为动力的方式。但是,他们真正的天才是能够“规模性放大”这些创新来击垮对手,正如卡内基如言:“降价,抢占市场,然后开足马力”。“硅谷国王”们升级了这种思想。盖茨明白个人电脑将会迅速普及,知道能生产这些电脑的软件来赚钱;布林和佩奇深知,他们的搜索引擎能够为广告商创造大量的受众;扎克伯格发现,Facebook 能够通过让自己进入占世界人口很大一部分人的社交生活而获利。

规模经济让“强盗大亨”们可以一边降低价格,一边提高质量。亨利·福特将其T型车的价格从量产第一年的850美元降到了1916年的360美元。到1924年,人们只需花290美元就能买一辆比原来好很多的车。“硅谷国王”们表演了几乎同样的戏法。扣除质量和通胀因素,电脑设备的价格在1959年到2009年的50年间年均下降16%。一部iPhone的计算能力同麻省理工学院在1960年建造的占据整间房的计算机不相上下。

责任编辑:瓶子
来源: 虎嗅网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