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刘智博:80后还有没有前途?

2015-01-29 23:08:40 作者: 刘智博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其实80后总体上还是一批很年青的人,25-35岁左右,依然有活力,依然可以有梦想。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今天看了万能的大熊所写的《艰辛的80后》,深有感触。其实80后总体上还是一批很年青的人,25-35岁左右,依然有活力,依然可以有梦想。不过,就怕货比货,跟已经掌握资源的70后和迅猛崛起的90后相比,确实是倍受夹击。就像文章里所引用的王朔的话:“50后,基本穷逼,晃悠着;60后,政治年代,多数当官了;70后,赶上改革开放吹满地,发了;80后,多数50后穷逼的子女,苦逼了;90后和00后,60后和70后的子女,除了富二代就是官二代”。

与90后相比,80后除了也是独生子女外,共性并不是太多。当然,这里不同的地方,对80后而言又往往意味着劣势,比如80后是古今中外惟一在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和计划经济(1992年结束)两套理念共存的状态下出生和度过童年的。那时候舆论环境还非常单一,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很僵化,教育制度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应试教育,分数是惟一的王道,而且教科书中还充斥着大量的莫明其妙毫无逻辑的言论与观点,比如“红军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之类的。至今依然有大量的人脑子还处于被烧毁的状态,不再可能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到了大学,基本上已经是新世纪了,成长环境稍微好了一些,但当时的眼界跟今天还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那个时候海归的老师还不多,一个系能用英文讲专业课的教授也没几个。学生们拼了命的学英语,其实只是准备英语考试,这捧红了太傻、寄托天下和新东方。每天没黑没白的准备英语考试,只是为了出国,而且出去了就一定不会回来,因为回来会被人很看不起,觉得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

十几年前北京五道口的华清嘉园刚开盘的时候,我印象里是6,000-8,000元/平米,等大学毕业的时候,北京地段稍好一点的房子就是2、3万了,等工作了几年终于开始有了些积蓄时,5、6万的房价已经很普遍,听说连通州都破3万了,好一点的学区房已经近10万/平米。这让太多的人感到巨大的生存压力,甚至是感到绝望和无助。

可是,这么高的房价,那以后90后可咋办呢?好像马佳佳说90后不买房啊,这倒确实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如果确实能在一代人的思想意识层面达成共识,房价也就不会这么疯涨了。

虽说对于80后而言,在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里,努力拼个几年,30岁左右的时候拿到百万左右的年薪还是有挺多机会的,但这也至多就算个小中产而已,也别想有别的太多奢望。

不过,有句话叫,历史不会错过任何一代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时代,不是可以选择的,相比那些生在战乱动荡年代的人而言,我们的成长环境还算不错,即便是跟父辈那些50相比,也好了很多。因为50后非常悲催地赶上了大饥荒,我爸曾经几十年如一日地跟我说他小时候如何地饿,如何跟我叔叔抢一个菜窝头吃的故事。在他看来,能把我养活(而且以我百公斤的体重,确实需要吃挺多),而且没让我受过一天饿,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之后,能熬过那场大饥荒的50后又赶上了“上山下乡”,按照老罗(罗永浩)的说法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折磨”,等到返城时,已经是20大几岁的年纪了,除了种地和武斗打群架,还啥都不会干。再之后,好不容易在国营工厂里找到了工作,干了20年,人到中年的时候,厂子破产了,又下岗了,被买断工龄,赶回了家。所以其中其实相当多的人是时代的牺牲品,王朔说他们都是穷逼,也不为过。

但50后真的有那么不成器么,也不能这么讲。历史没有错过任何一代人,而且每一代人中也都有豪杰,尤其是经历过这么多洗礼和劫难的这一代人,也是英雄辈出的。很多地产界大佬都是50后,比如王石、许家印、王健林等。

我查了一下2014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并对前100位富豪的出生年份进行了统计。富豪榜前十名是长这样的:

前100位的富豪按年龄统计结果如下

640.webp

需要说明的是,有一位似乎过于神秘,因此年龄不详,所以最终只有99人。上面的惟一一位80后是碧桂园的杨惠妍,属于子承父业,所以这个身价也是有水份的啊。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四月网
1 2 3
相关推荐: 80后独生子女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