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2014:经济学家为何频频“交火”?

2015-01-04 12:23:38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学人们关于中国经济的判断,尽管有争论,也常被公众分成市场派、政府派两个阵营,但他们之间的争论气氛尚算融洽。

“好久不见,你的肚子又凸了点啊!”华生拍拍韦森微微发福的肚子,经济学家们虽然观点分歧,但见了面跟老朋友们没什么两样。韦森为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人的《中国的奇迹》专门写了一万多字不同“证件”批评文章,但是和林毅夫见了面,还是会像孩子一样咧开嘴开怀地笑,重重地握手,互拍对方的背。

这是2014年10月份世纪出版集团为《中国的奇迹》20年后再版召开的滴水湖会议上的一幕。学人们关于中国经济的判断,尽管有争论,也常被公众分成市场派、政府派两个阵营,但他们之间的争论气氛尚算融洽。

不过,进入新的年轮,回望2014年经济学领域那些争论:有的却并不完全如此和谐。

林毅夫与张维迎的世纪之争

那天的会议,林毅夫的“对家”张维迎没有来,倒不是因为其他,听主办方说,张维迎因为要陪同在北京住院的父母,所以舍弃了这趟行程,让我们这些“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没有看到林张的争论。

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争论,堪称经济学界的世纪之争。从1995年关于国企改革问题的辩论就开始了,那场争论被媒体誉为北大“交火”事件。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第四期记录了1995年6月6日两位留洋博士的争论。在辩论中,林毅夫从制度适应性的分析出发,强调当时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是不公平竞争条件下形成的软预算约束,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张维迎则从现代企业理论出发,强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即所有权)的重要性,认为改革的出路在于将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变成债权、非国有资本变成股权。

那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虽没有亲历那场争论,但能够感知,那时候张维迎的观点更占上风,因为股份所有制和国有企业私有化大潮在9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如火如荼。

时隔近20年,他们两人的观点,似乎一点也没有变。在2014年7月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教授发起举办的纪念杨小凯去世10周年的会议上,两人在复旦再次“交火”。据韦森教授说,他们两人几乎吵了一上午。

两人争论的重点是经济学亘古不变的老话题,即政府的角色以及企业家的精神。

林毅夫澄清别人对他的误解,说他一直强调的是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有效的市场当然是靠竞争、靠企业家。因为国内大部分人反对政府,所以林毅夫对政府作用的强调就变得格外突出。

以新产品的研发为例,林毅夫认为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基础科研的投入都是政府来做的。人们趋之若鹜的苹果产品,很多基础的、前沿的知识和上游技术都脱胎于政府的支持;谷歌也是如此,它所用的基础运算技术,也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而研发出来的。

但张维迎却坚持认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政府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做的更好。”“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不是政府资助的。创造思想不一定需要政府资助。”

事实上,他们俩不是没有交集,他们都认为企业家精神重要,但政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只不过,林毅夫更看重现实中政府发挥了什么作用,而张维迎强调的是完美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

不得不说,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亚当·斯密以来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主张,遭遇到了挑战,中国改革的实践,为西方以及中国经济学家们构建一套新的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可能。

在复旦的会议还传出一条消息,对经济学家算是一种善意的揶揄,经济学家杨小凯的妻子透露,买股票炒房子,如果听丈夫小凯的,家可能就破产了。

也几乎是同一时间,中国社科院的何帆著文,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当过官和没有当过官的经济学家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

譬如,凯恩斯当过官,哈耶克没有当过官;加尔布雷斯当过官,弥尔顿-弗里德曼没有当过官;曼瑟-奥尔森当过官,詹姆斯-布坎南没有当过官。据说,每到美国政府换届时,哈佛的经济学教授有一半都去了华盛顿,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新古典派经济学派捍卫者、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摇篮,笔者注)很多教授一辈子都没有去过伟大袓国的首都。

据何帆观察,“在中国,一个经济学家的水平往往和他批评政府的激烈程度成反比。批评政府的政治风险很小,是件低成本、高收益的事。”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观察者网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