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胡凌:字幕组——搞互联网经济必须先“违法”

2014-11-28 10:28:12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字幕分享网站射手网的关闭引发了诸多关注,特别是和之前的人人影视关站、广电总局要求境外在线影视剧播放前一律备案审查等事件联系起来,被认为是内容审查和版权压力(特别是中美信息技术贸易协议)双重夹击的后果。

字幕分享网站射手网的关闭引发了诸多关注,特别是和之前的人人影视关站、广电总局要求境外在线影视剧播放前一律备案审查等事件联系起来,被认为是内容审查和版权压力(特别是中美信息技术贸易协议)双重夹击的后果。放在这一大环境下进行因果关系的猜想是没有问题的,众多反对的声音集中在反对审查、确保信息自由流通的立场上;而认为“打击盗版是主要原因”的声音则面临尴尬处境:在保护版权的意识形态下不得不承认字幕组的侵权行为,但又希望这种地下模式持续下去,摆脱监管。

之前关于字幕组的大量文献集中在文化研究领域,例如研究字幕组作为一种体现“新自由主义工作伦理”存在的劳动组织,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扁平化工作优势,体现出互联网上独特的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和礼物经济(胡绮珍:“中国字幕组与新自由主义的工作伦理”)。这种自发的跨文化传播的行为广泛存在于网络作品、视频公开课、动画片、影视剧等几个领域。放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下,这种分享行为甚至被视为对抗既有资本主义福特制大规模文化工业的出路。最近的一篇对话体评论则把字幕组定性为“解放性的劳动”,认为这是字幕组“自发地组成一个劳动的联合,大家自己决定自己要获得什么性质的报酬,获得多少报酬。而且这种报酬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它所承载地更多地是这个共同体本身对个人的努力、智慧和才情的肯定与承认”(左煜烇:“字幕组:一个对谈录”)。本文大致同意该评论的一些观点,这里从几个角度稍作补充。

射手网关闭后,网友纷纷怀念起当年那些“神翻译”

首先,编译字幕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基于兴趣的创造性劳动,译文和语言倾向于本土化,特别是时不时添加流行的网络用语,更能让国内观众感到亲切。同时,还存在着多个字幕组之间的竞争,译者尽管是业余的,但专业水平丝毫不差,在圈内同样可以获得声誉,他们甚至以嘲讽依托于影视公司的专职翻译为乐(请想想网上对《银河护卫队》电影字幕翻译的吐槽)。这种小众的创造性群体依托互联网才可能存在,作品本身就成为成员之间交流和分享的媒介。问题在于,字幕本身是依附性的,无论多有创造力,其效果和价值仍然强烈依赖于盗版影视剧本身,和单纯的剧本有很大不同。分享字幕翻译的群体很容易扩大到更多不特定的网民,这造就了大批追随者(从中可以招募到更多有兴趣的人加入),也刺激了更多的盗版网站出现。另一个可能被忽视的现象是,字幕组经常会提供国外著名纪录片的翻译,如果该纪录片已经进入了公有领域,这种推动公共传播的引介行为就更值得赞赏。

这种创造性劳动也与时俱进:射手播放器可以自动在数据库中帮用户搜索合适的字幕,匹配不同版本的视频,就省去了小白用户下载字幕修改文件名的麻烦。这种创新使人工的翻译劳动退居幕后,也使射手网更像是一个垂直搜索企业。一个略微跑题的疯狂想法是:尽管现有的翻译还是由人工进行的,但一些基本的功能性的日常语言的翻译则可能越来越多地交给机器,由一个日益聪明的算法自动分析音频,转化为文字,再翻译成各种语言版本,从而彻底取代人力。这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劳动”的意义,字幕组的劳动超越了简单的市场经济利益追求,参与者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满足和自我实现,而追求这种非金钱动机的个体会一直存在,并依靠信息技术继续活动,尽管规模未必大。

其次,当字幕组由小变大,从一个简单组织变为复杂组织,甚至是吸引广告商的时候,就可能被版权人和监管机构盯住,以内容合法性为由加强审查。从微观上看,字幕组本身是分享经济的形态,但如果放在从西方到东方文化传播的宏观角度看,字幕组又充当了西方文化产品全球传播的牢固一环。正版的西方文化传播经历了版权引进、编译、宣传、发行等几个环节,并且往往不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而字幕组和盗版经济省去了版权和发行等渠道,并通过众包协作方式解决了编译问题,其竞争力可想而知。

从正版作品版权人的角度看,字幕组的出现意味着盗版的分工变得更加精细化,字幕可以和视频本身相分离,分别独立生产。尽管字幕组是非盈利性质的行为,一旦和依靠盗版视频获取广告收入的网站相结合,就有共同侵权的嫌疑。

然而,即使从经济收益的角度看,这种免费的劳动力进行的增值活动恰好能够帮助正版作品扩大影响。如果没有字幕组,很多美剧韩剧日剧在中国不会有太大市场,至少通过正式渠道不会得到这样有效的发行和传播。就像盗版软件之于正版软件的影响一样,前者以零边际成本进行扩散有助于把蛋糕做大,培养潜在的忠实观众,在价格上有区分。已经有西方国家研究表明,盗版音乐反而会增加正版音乐的销售。一旦盗版视频受到打击,正版视频(同样是免费)就会填补这个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线视频巨头们将是随后的获益者,如果它们能够及时跟进洽谈购买正版美剧的话,我们已经从搜狐、腾讯身上看到这种迹象。原来字幕组的成员也有可能要么分散到其他小型字幕组,继续打游击,要么被正规大型网站团队收编,成为正规军,或者干脆转战海外,最终被列入屏蔽封堵的黑名单。

第三,很多研究表明,依靠众包的字幕组组织更加灵活,发布更新作品的效率更高。这就不仅在版权本身对原有作品提出挑战,而且在生产方式上更高一筹(说得抽象些,是“范围经济”对“规模经济”的胜利)。从网络盗版到网络正版的转变不只是说明所谓“正版化”和“知识产权战略”胜利了,实际上也说明互联网的非法兴起是信息经济的必由之路,盗版和转正了的免费正版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从射手网、人人影视以及一系列曾经被关闭的网站的遭遇有助于提醒我们注意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广为人知的暗面,以及两条不同命运的路径。与眼下这条充满坎坷和惊心动魄的地下工作截然不同的路径是像百度文库那样的巨头们,后者尽管也遭遇版权诉讼,但最终化险为夷,成功转型为信息平台,吸纳了更多了正版作品和作者。从全球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两条路径似乎又殊途同归,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消费主义。在这一大词下面,“免费”胜过“共享”,劳动的经济意义掩盖了个体追求自主和满足的心理意义,对知识产权侵权或网络审查的讨论就是全部话题。

最后并非结论的一点是,我们究竟需要从这个事件中反思什么?如果射手网的关闭只是众多盗版网站不可避免的结局,并且能够有免费正版视频填补的话,那可能也并不值得十分怀念。恰恰是众多反对关闭的声音面临着意识形态上的分裂:免费文化产品的消费主义、盗版有罪、在线分享的道德维度、监管是否合理,等等。如果单纯从话语上分析,我们还可以讨论这些发出的声音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全体网民,是否可能有以小众文化掩盖群体偏好的倾向,射手网的倒掉是否对中国在线影视市场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的观点是,小众群体本身没有问题,应当看到大量小众文化构成了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底层结构,游离于各种大词的缝隙之间。没有必要进一步放大其声音,以博得不同文化消费群体的认同(这只是一种以道德诉求为外衣的抗争策略)。如果非要形成某种实质性的普遍价值,反而是前文提到的基于兴趣爱好的联合以及对公共利益追求才更值得推广。尽管互联网架构本身可能会在事实上便利分享和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保证用户自动怀有这种脱离消费主义和经济目标的内在动机。当架构和制度变得僵化,我们会一点点丧失合作与分享带来的喜悦、承认与满足,最后只能靠所谓经济动力来维持和解释一切(早年的P2P下载就是这种蜕变的典型)。因此,有意思的是进一步观察关闭射手网对现存的网络合作和礼物经济造成的冲击,以及对可能的替代品、未来的新对手——正版视频市场的影响。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观察者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