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董洁林:“学术自由”在四面来风中飘摇

2014-11-21 22:06:05 作者: 董洁林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不强调高校教师的“专”,而要求“红”是要政治正确,是与权力保持一致。当今学者如何在四方压力之下坚守独特的认知和价值观?而这种对“独特”的坚守正是推动中国创新的力量。

辽宁日报近期发表一篇题为《致信全国高校老师:请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的文章。该文说记者在二十余所大学听了近百堂课之后,认为高校教师在课堂上抹黑中国的现象严重,并总结为三大类问题:一是缺乏理论认同,二是缺乏政治认同,三是缺乏情感认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立刻引发了网民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该文作者用“暗访”的方式收集资料,在文中没有显示采访对象的意见,也缺乏数据支持,通篇只是结论和作者自己感情丰富的观点,这种既不像新闻也不像评论的文章事实基础存疑, 有违新闻报道常规。

一些高校老师从学术自由的角度来维护老师在课堂上自由阐述观点的权力,认为辽宁日报文章所批判的“没有理论认同、没有政治认同”等,正是学术自由应该保护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在统一的政治框架下认同一个理论而不去思考、批评和超越,那么新的理论如何产生?社会又如何进步?而辽报文章所说的“没有情感认同”,基本是诛心之论。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发表微博说:“辽宁日报是辽宁省委机关报。以罕有的本报编辑部名义发出的东西,可以理解为辽宁省委对全国高校教师的要求。一个地方党委对全国高校教师发号司令,不觉得奇怪吗?印象中,文革时都没有一级党委或机关报发出面对全国的公开信。”

高校老师们对该文章的评论引起了官方报刊又一轮的回应。例如光明日报网站发表了题为“高校讲坛不是教师的私人领域”,求是理论网发表的文章题为“围攻《辽宁日报》为哪般?”环球时报:“评辽报批“呲必中国”引激烈争论”……

从形式上来说,问题的关键是课堂上该讲什么,又由谁说了算?其实这也正是西方高等学府和社会一直在磋商的问题,也即“学术自由”辩论的核心。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相关推荐: 来风飘摇学术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