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奥拉夫·格尔泽曼:还炒作中国疲弱?谁来救救德国

2014-10-28 09:29:34 作者: 奥拉夫·格尔泽曼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中国第三季度数据公布后,一些国内外媒体和经济学爱好者继续唱衰未来经济发展。但近日,欧洲经济形势黯淡,使得政策分歧公开化,英国首相卡梅伦更是拍桌“抢镜”。而欧洲“发动机”德国自身的经济也出现了不利信号。本文由德国《世界报》经济版主编亲自撰写,刊发于《世界报》星期日版(Welt am Sonntag),原题《天鹅的绝唱——德国经济深度解析》。

爷爷奥古斯特·格尔泽曼(August Gersemann)的职业是石匠。此外,他还耕种一块不属于自己的农田。由于他没有能力支付佃租,还要在地主的庄园里打零工。用如今的话说,他有三份工作。他1902年就因一种传染病(可能是伤寒)去世了,年仅32岁。

他的夫人玛利亚·格尔泽曼(Maria Gersemann)度日艰难,以在别人家洗衣服为生。完全用手洗,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洗衣机,也没有其它很多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飞机、收音机和吸尘器才刚刚发明出来,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在德国都属于奢侈品,只有少数人才拥有。那时世界上还没有坦克和原子弹,但也没有避孕药和抗生素。

德国经济深度分析

奥古斯特的儿子约瑟夫·格尔泽曼(Josef Gersemann)成为一名采矿工,这种工作非常令人不舒服,也有害健康。当约瑟夫30岁的时候,一个矿工在德国的无烟煤矿每天只能挣到9个帝国马克,在当时只够买4磅黄油。

约瑟夫·格尔泽曼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粗略指标,德国当时的人均国民收入大致相当于如今阿尔及利亚、波利维亚或菲律宾的水平。然后就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超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接着又是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当1991年约瑟夫去世的时候,德国的人均收入自他出生以来已经翻了五番。他晚年所享受到的生活水平,在他童年时是看起来不可能达到的。对此,最明显的指标甚至不是用物质可以衡量的:约瑟夫尽管在井下工作多年并且患有早期心肌梗塞,但他还是活了93岁,几乎相当于他父亲的三倍。而且十分肯定的是,他的寿命远远超过他的任何一个祖辈。

这不是什么特别的故事。恰恰这点是如此的特别。

富裕的生活水平:历史性的转折点

1800年,德国的人均收入比三个世纪前还低。平均来说,歌德时代(19世纪)的人比路德时代(16世纪)还穷。之后就兴起了工业革命。在这之后的200年中,德国的每一代人都经历了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尽管期间有过多次波折。连续五六代人,每代人的生活水平都是前一代人很难想象的。回顾过去,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但是,德国目前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如今正处在职业生涯黄金期的一代人,经历了民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增长。但是他们即将面临一个新的时代,即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今后很可能会停滞不前,而这还只是最乐观的估计。

几个月前,德国央行的专家还预测2014到2016年德国的经济年增长率将达到2%。尽管之后出现了乌克兰危机以及影响德国经济的对俄制裁,现在还不能排除经济增长达到如此幅度的可能性。今后三年似乎是好年景。但是,这可能是德国在今后很长时间所经历的最后三年经济景气。因为我们如今正处在一个德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最后阶段,就象是天鹅美妙的绝唱。德国前些年繁荣的经济景气是受到一系列因素推动的,而如今这些因素很快就要消失不见,或者甚至要产生负面影响了。

德国需要一种有活力的经济,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如果我们要遵守对今后将退休的几代人的承诺,可观的经济增长是唯一现实的机会。但是,目前的情况有走向反面的危险:不久之后,即使德国经济只有一点点的增长,我们也会感到十分高兴。正如英国杂志《经济学家》90年代末所估计的那样,德国正在重新成为“欧元区病夫”。

德国经济深度分析

目前德国国内的情绪是另一个样子。乌克兰危机、能源危机和欧元危机或多或少被人们视为巨大的挑战,否则德国将有很好的经济前景。“德国是强大的”,默克尔总理2013年联邦议会选举的海报上这样宣传道。德国社民党则认为德国是欧洲经济的“发电厂”。

2005年以来经济复苏,即所谓的2.0版经济奇迹冲昏了德国人的头脑。我们轻视其他所有的经济体,充其量也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感到一丝敬畏。默克尔总理称德国为“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财政部长沃尔夫岗·朔伊布勒则说是“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总统高克盛赞这是“就业奇迹”。德国发展经济的各种各样特殊途径被人们诠释为优越性,整个国家被称为世界的模范。

例如德国储蓄行和转账银行联合会就把储蓄银行看作是“欧洲的成功模式”,这种模式将能挽救希腊经济,最近甚至还被古巴政府所采用。在此期间,德国执政两党在联合组阁协议中还明确规定了本届政府的一项使命:在全欧洲“进一步推广”德国典型的、确保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共决权”制度。鉴于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现出的巨大优势,默克尔总理向欧洲其它国家许诺,她将“尽一切努力使其他国家佼仿这个榜样”。德国发展新能源的规划也正在被政府大力向外推广。默克尔说:“全世界坚信:如果一件事有人能够做到,那么德国人就完全可以做到”。

可是,骄者必败。

德国经济深度分析1993-2013世界经济增长率最低的12个国家

出口:过度沉迷

“我们今天讨论的所有解决方案,不是明天就会发挥作用”,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于2003年3月14日在联邦议会介绍他的改革规划“2010日程”时说。起初的一些评论是毫不留情的。施罗德“没有实现期望”,《南德意志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那时如果有人声称,“2010日程”将在仅仅几年内就把德国失业人数下降到300万人以下,就会被嘲笑为胡说八道。和如今人们推崇备至的态度截然相反,当时没有人相信这些改革会有如此巨大的作用。

人们不要认为“2010日程”的各项措施是错误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这些改革半途而废了。与此有关的调查研究为数很少,其中一个就表明,针对德国劳动力市场的哈茨改革方案已经长期地把失业率降低了约1.4%。这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但是,这并不能解释自2005年以来就业人数的增长。因为还有另一个因素:良好的大环境,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好的环境。

自从2000年以来,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全世界的中产阶级大发展,在很短时间内就有几亿人摆脱贫困。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仅仅从1990到2005年之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就从14亿人增长到26亿人。

当然,中国在这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2004到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达到顶峰,介于10%和14%之间。德国以汽车和机械制造为重点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定位非常正确,可以帮助中国成为它自己信誓旦旦的“世界工厂”。为了不与波动这样大的经济体的发展亦步亦趋,德国企业本来应该采取更加冷静的态度。

此外,使德国出口特别繁荣的还有第二个因素:一方面德国全职员工现在的月平均收入还低于1995年的水平,另一方面在许多国家——其中就有后来深受欧元危机打击的国家——员工工资已经被推向顶峰。德国经济由此得到了双方面的好处:一方面这些国家的需求上升,另一方面来自这些国家的竞争对手失去了竞争力。例如,德国开始向阳光明媚、原本盛产西红柿的希腊大批出口西红柿了。

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过着超过其收入的挥霍生活,这从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中就能看出来。如果一个国家的支出超过其创造的收益,经常项目就跌为负数。从2005到2007年,无论是从以欧元或美元计算的绝对数字上来看,还是从占GDP的百分比来看,发达国家的赤字总额达到迄今从未有过的高度。

尤其是德国的出口对象国过着奢华的生活。英国在2005年左右是德国商品和服务的第四大买主,经常项目收支为负数,第三大买主意大利也是如此。在美国(第二大买主)和西班牙(第八大买主)的经常项目中,同样也出现越来越大的赤字。从2005年起,德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法国也自很长时间以来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

德国人当时并没有头脑发胀,但从其他国家民众毫无节制的生活方式中获利不菲。在此期间,为了避免间接损失使用了超低利率这种财政工具,使德国由此获益。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观察者网
1 2 3 4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