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影视书评 / 正文

司马平邦:航船·朝日·婴儿

2014-10-25 18:29:50 作者: 司马平邦博客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3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是毛泽东写于1930年的那篇著名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段落,原文当时是为了回答年轻的红军将领林彪提出的井岗山“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疑问的,其实,毛泽东在兴致勃勃地写完这篇文章后没多久,在共产党内部也被排挤搞农业去了,虽然当时才区区37岁,他老人家仍然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到了“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但大多数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在葡蔔前进着,他们那时可能根本不相信毛有如此的好眼力。

巧的是,今年(2014)算得上质量最好的两部电视剧,《十送红军》和《北平无战事》都反复引用了这句话,而且都都将它作为剧集主旨的点睛之句,这是天意吗?

不知道它们的编剧李修文先生和刘和平先生是否心有灵犀?

《十送红军》里,这段话出自参加长征的红军政治教导员贺坚(王雷饰)之口,贺坚是一名刚刚在苏联军校镀过金的红军“海归派”,但来到苏区不久即加入长征,长征开始时,他的指挥中仍然带着不切中国革命实际的冒险主义,并使所在部队遭到重创,几经厮杀后,困境让他越来越认清了中国革命的现实,并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但不久即战死于遵义城外,为之后扭转中国革命大乾坤的遵义会义流尽最后一滴血。

剧中,李修文用这段激情澎湃的话,支撑起贺坚这样的红军“高知”的精神世界,并以此感染了身边许多面临死境的红军官兵,所谓朝闻道夕死可以,这句话就这样变成了中国革命的“道”。

那是1934年底到1935年初的事。

14年后,即1948年底到1949年初,也就是到了《北平无战事》故事发生的时间,这段话又一次被剧中的两个人物引用,而且巧合的是,这两个人物,亦皆身份复杂。

此话在《北平无战事》中最早出自身兼国民党铁血救国会成员和共产党员的燕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梁经纶(廖凡饰)之口,后又出自北平地下党成员何孝钰(沈佳妮饰)之口,与王雷在《十送红军》里惊天动地的激情朗诵不同,梁、何二人都是以极其低沉压抑的语气朗诵着它,但仍不失饱满的激情。

梁经纶曾经是王八吃称坨铁了心的国民党员,被派潜伏进共产党的大学组织,并为蒋经国的铁血救国会做过一系列特别工作,但剧集用这段话由他嘴里的说出,印证他那尚未泯灭的良知和对一个美好的中国未来的憧憬,当然,他不可能不知道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文章,而毛泽东正是国民党的最大敌人。

其实,不管国1935年时的那位红军军官,还是1948年时的这位国民党军官,他们共同心系的都是中国的未来,毛泽东为他们描述的中国未来,对这两个价值观完全对立的人有着共同的吸引力;而《北平无战事》里的何孝钰说出这段话的意义则在于鼓励她的爱人,那位已经长期潜伏和未来仍然要长期潜伏的特别共产党员方孟敖(刘烨饰)相信中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其实,即使今天,在那些血雨腥风的革命时代过去几十年后,毛泽东的这段话仍然读起来令我们有些热血沸腾,因为我们仍然心系着中国的未来?

那条航船,那轮朝日,和那个婴儿,它们是否已然靠岸、升起和出生?

当然,如此物理或几何式地解释这样一段具有强烈化学反应的诗意语言是愚蠢的,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理想也就是理想,都都是根本说不清的东东。

不过,从这段话同时被两部如此优秀的电视剧引用,并都为了表达故事的主旨意义上看,这才是令人惊叹和深思的。

理想可以永远不死。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司马平邦博客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