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余亮:愿了结《黄金时代》的隐秘痛苦

2014-10-23 13:30:50 作者: 余亮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我隐隐觉得,剧本如此拘泥于史料字句,大约是特别需要借尊重史料的表象来证明影片忠实于萧红,从而向自己掩盖无力捕捉萧红灵魂的事实。就躲在字句里吧,背对萧红灵魂那略带嘲讽的笑容。

电影《黄金时代》票房没收多少,影评收了不少,也是蛮销魂的。面对惨淡票房,报道说片方还想启动长线放映,“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影院支持这部独特的电影”,真有点萧红临终前遗言的意思——“身先死,不甘,不甘”。

如果这部电影有灵魂,大约会以为自己的命运挺像萧红,忍辱负重,绵绵不绝,挣扎着活上好一阵子,而这就是导演编剧交给她的职责,她做到了。如果这不是导演对她的期待,倒奇怪了。要知道萧红不是张爱玲,从来没有深入当代小资的心灵。想通过一部片子把这位左联作家变成编剧李樯口中的自由典范是不可能的。认为“《黄金时代》包含了自己的全部人生观、艺术观、价值观”的许鞍华导演本该像萧红一样享受作品的孤独,却受累于票房,看似悲剧,但我觉得许导演的痛苦核心并不在票房。

萧红出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冷酷,只能从爷爷那里得到温暖。作为哈尔滨师范的学生,萧红当然接受过新文学启蒙,逃婚也是顺理成章。从此一生流亡,又逢日寇入侵山河飘零,没有像冰心一类大家闺秀那样从小无忧,却因此充满生命的紧张,才走出不同于五四文学的新路。感知着国破家亡时代民众与自己的生命力和挣扎,萧红的作品丰盈锐利又流离,像冬天冰冷的空气钻进鼻子,疼痛而醒脑。萧红身怀那个时代的启蒙与救亡理想却又游离在左翼组织之外,算是革命文学内部的一个异数。她最终没能熬到曙光出现,死于香港倾城,与那时节张爱玲可能正在构思的《倾城之恋》相比,实在是两种精神世界。许鞍华拍摄后一个倾城,比较成功。

余亮:愿了结《黄金时代》的隐秘痛苦

萧红《生死场》封面

比起萧红,《黄金时代》真是衔着金玉出生的。媒体、知识界热情造势。从LV似的精致海报到脑残体的“想骂谁,就骂谁!”“想爱谁,就爱谁!”“想怎么活,就这么活”“一切都是自由的”宣传语,再有一批黄金级别知识分子站台,电影没放,先捣鼓出一幕大戏,生生把这部电影造成民国范的架势,以至于网上的争论很低级,诸如:“呸,那个破落时代也叫黄金时代?!”

看过电影,平心而论,电影旨趣和“普通民国范”无关,导演许鞍华还不至于这么庸俗。同时,民国范是要把鲁迅、左联、共产党踢出民国的,国破家亡不甘沉沦的萧红之魂天然具有抗拒民国范的特质。所以,许导演是另一路追求。

电影确实很认真,文学史专家们已经证明,片中几乎每句台词都有史料出处,堪称教材。用七千万投资打造一部冷门专业教学材料,听起来也是蛮拼的,但真是这样吗?后面回答。

叙事节奏有点像鲁迅扮演者王志文的老歌《糊涂的爱》。来,跟我唱,保持节奏:“忘不了的,一幕一幕,却留不住,往日的温度,意念中的,热热乎乎,是真,是假,是甜还是苦。”之前很多人都评论过,电影手法独树一帜,不去制造情节的紧张,只在一幕一幕细节中呈现导演想要的人格魅力。人物常常直面镜头向观众说话,令很多观众抱怨出戏,但我对此较有共鸣。那种镜头的言外之意好像是:这个孤独的奇女子被世间遗忘是多么可惜,啧啧。导演使用多人叙述来拼凑萧红形象,似乎这样就能全面客观就能有复调效果,不过最终只是某个层面上的全面而已。三个小时凝重的幻灯片,要求观众仔细品味那些镜头那些言语那些细微动作,每个镜头都认真,认真到让人烦。

那么电影通过细节把萧红打捞回来了吗?我看像是把汤唯打捞回来了。

比如萧红逃婚,辗转北京哈尔滨,遭男友抛弃,欠费被困旅馆将要被卖到妓院,投稿给报馆引起进步文艺青年关注。正值哈尔滨发大水,报馆青年萧军带他乘船逃出旅馆。这一段凝聚成了电影中这样一幕场景——汤唯在旅馆窗口吐着烟,淡然看着下面河流里的芸芸众生,一副随遇而安、明知艰险却不着急的钝样。看见个大爷划船经过,招呼他过来,“我怀孕了”,挺着大肚子攀墙而下,让观众心里捏把汗,却没萧军什么事,这是汤唯一个人的“战争”。如果穿上旗袍,说是李安或王家卫拍的,别人也信。再比如当她和萧军渐行渐远,分离时刻说道:“我就是想找个地方好好写作。”我却感觉听到汤唯在说:“我就是想好好拍电影,什么政治我不关心。”也像中国好声音里的女歌手在说:“出了车祸又怎么样?我就是想唱歌!嗓子坏了又怎么样,我还是要唱歌!”

余亮:当张爱玲附体《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海报

一幕一幕,萧红与萧军初次见面谈话的情景、和萧军在饭馆的情景、几个革命文学青年在房间里聊天的情景,火车上与萧军告别时丁玲鼓动车厢里各位一起唱欢送歌的情景……假如换些人物名字,和《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氛围也差不多,也是李樯编剧。好在许鞍华比李樯高了至少一个汤唯,她不要拍青春怀旧片,她要展示那种生命体验:无能为力的时候不着急,就无能为力隐忍着,但一直等待挣脱的机会。身怀六甲的萧红在码头上摔倒了,爬不起来,等到早上有人路过来扶她,她梦醒般地说:“谢谢谢谢,我一直在等人。”电影中的萧红总是这样活在钢丝绳上,随遇而安,看似不知进退却相机挣扎,对环境有点钝感但心里清楚自己的抉择。当生活背弃了她,她不会大声抗议,就是咬紧牙关执拗下去。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观察者网
1 2 3
相关推荐: 隐秘余亮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