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郑若麟:香港、“黑天鹅效应”及十年后的中国(3)

2014-10-07 09:36:26 作者: 郑若麟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目前在西方存在着那样一股研究力量,他们利用所谓“逆推”“黑天鹅效应”,来力促本来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最终发生。既然“黑天鹅效应”在发生之后,人们可以从中悟出其发生的理由和原因,那么反过来,如果假设“中国即将崩溃”,那么根据“黑天鹅效应”原理,人们就可以根据“中国崩溃”的预测,推导出导致“中国崩溃”的种种因素,这就是逆推“黑天鹅效应”。

这是一本法国于2010年出版的书中对十数年后发生的中国巨变的幻想。作者声称,即将发生在21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崩溃”这一幕,其实是从2012年开始萌动的。这就是所谓“黑天鹅效应”导致的震惊全球的后果。我不想在这时提及作者的名字与书名,因实在无意为其做广告。但我们又不能不重视这类书、这类学者以及这类所谓“研究”的负面影响。所以我才决定撰写此文以揭露及批判之。

21世纪的大势在法国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预测、探究。如国内读者已经熟悉的雅克·阿塔利的《有关21世纪的简史》、亚历山大·阿德莱的《中央情报局报告:2020年的世界状况》等等都是比较著名的“未来预测”。但没有一本书曾如此刺目和露骨地将中国视为未来西方的头号敌人。更令人吃惊的是,作者——集大学教授、从政学者、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任职等于一身——借用“黑天鹅效应”,并逆推“黑天鹅效应”,试图以此来主导引发中国崩溃的事件的发生。

所谓“黑天鹅效应”源自十六世纪的伦敦。当时上流社会在提及一桩“不可能的事件”时,就会说这是一只“黑天鹅”。因为当时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黑天鹅,因而认为黑天鹅是不存在的。一直到十七世纪,欧洲人“发现”了澳洲大陆后,才第一次见到黑天鹅。于是存在多年的“常识”一下子就被推翻了。美籍黎巴嫩裔学者Nassim Nivholas Taleb总结了这一现象后,于2007年出版了一本书,题为《黑天鹅(效应)》。时逢金融危机爆发,当时正在金融界任职的塔雷布因对金融领域“不可能现象出现概率”的分析而一举走红,《黑天鹅(效应)》在全球共销出三百万册。

塔雷布认为,一个事件只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可归为“黑天鹅效应”:一是从常识出发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二是一旦发生对原有观念会造成重大冲击;三是尽管从常识上看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当事件果然发生之后,人类却能够事后从中悟出其发生的理由和原因,因而也就可以对其进行预测、解释并理解和接受。

责任编辑:聆风
来源: 四月网
1 2 3 4 5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