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李祖乔:社交媒体与全球地方主义的冒起(2)

2014-09-25 13:37:13 作者: 李祖乔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两人可以共同分享的感觉愈来愈少。被压抑多时的地方主义,则把握这个媒体技术的缺口,突破长期被报章和电视的垄断,宣扬以地方为本的共同感觉。新媒体及其后的社交网络是不到二十年的产物,十多二十年后,我们的下一代会否也觉得民族国家也太大,更倾向不断把政体切割下去?我们在见证一波全球的地方主义吗?

从民族国家到地方主义

所以,从民族国家政府来看是颠覆性的地方主义运动,从媒体文化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则只是媒体技术革新后的正常现象。当中最重要的,是部份人感受地理空间的方式有所转变。未有大众媒体的时代,人们靠文史哲经典认识世界,往往只能抽象地把世界分为“东方”和“西方”;在民族资本家和国家政府经营的报章和电视媒体出现后,人们多了一种审视世界的方式:这世界由不同民族国家组成。有了这种视角,我们才会把一些地方现象理解成“国家的”(例如强暴女性的事件被视为“印度的”问题)。

新媒体出现后,再出现多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坐廉航出入不同城市、旅行时找特别的景点打卡、追看一系列某城市的十大餐厅的专题报道。我们愈来愈有足够的知识去区分不同地方、区域、城市、甚至镇和村的分别。写作文史哲经典的哲人,脑中只有东西方的区别,怎会知道东京与冲绳、果亚与德里也有差异与冲突?但现在,它们的冲突已不再被报章和电视压抑,而可在网上释放出来。

未来,最有趣的是这种空间感受的转变,其所产生的政治能量可有多大。国家的合与分是人类普世现象。有管治,便自然有相应的认同、反抗、犹豫、不问世事等各种态度和相应的行动。媒体不是决定共同感觉的唯一因素。教育、对体制的感受也有助建立不同的共同感和排外态度。我们暂时仍无法想象民族国家消失的一天。

不过,苏独运动也许留下了这道问题:报章在17世纪出现,19至20世纪在全世界流行,把超大的传统帝国逐步瓦解成不同现代民族国家;新媒体及其后的社交网络是不到二十年的产物,十多二十年后,我们的下一代会否也觉得民族国家也太大,更倾向不断把政体切割下去?我们在见证一波全球的地方主义吗?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课程博士候选人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联合早报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