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李祖乔:社交媒体与全球地方主义的冒起

2014-09-25 13:37:13 作者: 李祖乔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两人可以共同分享的感觉愈来愈少。被压抑多时的地方主义,则把握这个媒体技术的缺口,突破长期被报章和电视的垄断,宣扬以地方为本的共同感觉。新媒体及其后的社交网络是不到二十年的产物,十多二十年后,我们的下一代会否也觉得民族国家也太大,更倾向不断把政体切割下去?我们在见证一波全球的地方主义吗?

苏格兰分离运动暂告一段落。众多评论之中,我觉得英国《卫报》专栏作家乔治·蒙博(George Monbiot)的文章最有趣。他指出一个现象:没有英格兰及苏格兰的报章支持苏独,所有主流媒体和资深传媒人更视苏独如同纳粹般邪恶。他认为,这证明主流媒体完全感受不到苏格兰网民对求变的渴望。

换言之,我们无须把苏独运动仅仅视为一宗英国国内的政治变革,而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场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在宣传上的较劲。

地方主义的壮大

现时,不少不满民族国家框架的地方势力都似乎壮大了。在欧洲,加泰罗尼亚正准备独立公投。而没有即时分离的危机、但感到“被殖民”、希望争取更多自主性的地方,最少还有比利时的法兰德斯和瓦隆,法国南及西北的科西嘉和布列塔尼、意大利的南提洛和萨丁尼亚、瑞士的Yura,塞尔维亚的Vojvodina,罗马尼亚的transylvania、奥地利的Carinthia等。

在亚洲,中亚有南奥塞梯和阿布哈茲;印度的果亚的特殊地位运动正进行中;马来西亚的沙巴与砂拉越的不满高涨(有政治家公开宣称沙巴被“殖民”);在日本,支持冲绳独立的学者带团访问苏格兰民族党;中国近来比较受关注的地方主义,则有香港的争取真普选占中运动、台湾的太阳花学运。

以上的地方主义,很难以“西方势力”、“原教旨主义”或“恐怖主义”一类字去概括──它们暂时不见得有美国大力介入、不见原教旨精神,也不恐怖。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许是它们的形成都很依赖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有利地方主义

社交媒体如何有利地方主义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释:

新媒体绕过传统媒体的资讯垄断:以上的地方运动,全部不是新现象,最短有20年、有些甚至自有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便存在、历时百年。但传统英美及华文媒体都由民族资本家或民族国家的中央政府所经营,报道手法主要以“民族国家”为中心,以国家首都的视角出发,地方声音处于边缘。所以,对大部份媒体观众来说,地方运动仿似不存在。但现在,它们变成网上随手可找到的资讯。只要打“分离主义”、“本土主义”就得到大量条目。

绕过资讯垄断,便出现另类的方式去创造文化想象及维系社群,这点更重要。说到底,“国家”与“地方”都是把人与人拉在一起的方式,两者以不同方式告诉人们:我们应该如此生活在一起。民族主义理论家安德森(B. Anderson)最有名的说法:民族国家是透过报章(后来是电视)所产生的、共同身处同一时空的感觉。因为每天一起看相近的报章和电视节目,一个住在伦敦的人与一个爱丁堡的人互不认识,也身处在很不同的人际网络和社会处境之中,也会认为对方都是属于同一个“英国”的“自己人”。

现在的媒体却已有极大改变。以往,一个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可能一起看以伦敦为中心的报章和电视,一起共同感受英国的各种大事件、一起雀跃地讨论流通全英国的电影和歌曲、讨论“我们的”时代与文化。现在,愈来愈难找到共同分享的感觉:A和B不是看相同的电视节目──A准备观看用自己的手机下载的70年代美国电影、B则刚刚看完新的韩剧而在搜寻某位韩星的照片。两人可以共同分享的感觉愈来愈少。被压抑多时的地方主义,则把握这个媒体技术的缺口,突破长期被报章和电视的垄断,宣扬以地方为本的共同感觉。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联合早报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