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文化评论 / 正文

赵若舟:驳方舟子《从反伪科学走向反科学》

2014-09-23 10:33:00 作者: 赵若舟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方舟子嫣然成为国内“科学主义”的传教士,其写的文章《从反伪科学走向反科学》渗透着科学主义的观点。

原文: 人人皆知科学是个或被认为是个好东西。就像一个名牌优质产品,也就容易 出现冒牌货,把非科学的东西愣是说成科学,也就成了伪科学。伪科学的危害性 在现在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人文学界中出现的名为反伪科 学实为反科学的倾向。他们的理由颇为奇特,认为伪科学流行的原因是由于“民 众普遍的热爱科学、迷信科学”、“各种非科学拉科学之大旗作虎皮,各种广告 以‘科学配方’为广告词”(吴国盛《我为什么要反科学?》),“种种‘伪科 学’正是利用‘唯科学’的心理,偷偷入驻人们的信仰世界”(王晓渔《“科学 神话”的终结——兼为吴国盛教授一辩》),因此他们要破除“科学神话”, “降低科学的神性,使科学展现其世俗的面目”(刘华杰《科学传播要“降 神”》)。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民众认识到科学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因此 也就不会轻信伪科学。这种理由,就好比要打击冒牌货,不是告诉消费者如何分 辨真伪,而是揭露名牌产品的缺点,让消费者对名牌产品也提高警惕,甚至指责 名牌把产品做得太好,导致消费者相信名牌,刺激了冒牌。现实生活中恐怕没有 用如此高招打击伪劣产品的执法人员,却偏偏有这样的反伪科学高人。泼洗澡水 连小孩也泼出去,正是这种人的写照。 

反驳:公众对科学的过份的迷信和依赖,正是科学主义的重面表现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相信像梅毒这样的性病完全可以治愈,避孕药具的发明使人们相信:性行为像喝一杯水一样简单。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性革命最终导致了艾滋病的传播。抗生素的滥用还造成了病原体抗药性的出现。现在,人们又错误地把安全套当做预防艾滋病的技术,而忽视了人们主观的忠诚和禁欲努力的作用。

美国中央情报局过份相信了高科技手段在情报收集中的作用,以致使恐怖分子在911事件中得逞。铱星计划就是过份相信了技术的可行性,而忽略了市场的可行性而导致失败的。

冒用科学一词,其实是词义之争,因为,现在人们已习惯于把科学当成正确和真理的代名词。反对科学的滥用的“科学主义”,同时反对“伪科学”。这是两件事,就好比是指出李逵的缺点,和指出李鬼冒充李逵一样。这两件事都是正确的。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的是方舟子本人,并非方舟子所说的各位学者。

赵若舟:驳方舟子《从反伪科学走向反科学》之二

原文:伪科学是把非科学的东西当科学,反科学则是声称要让人认清科学的实质, 反对科学的全部或其中的某一方面。这二者都涉及到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科学? 本来,对科学这种异常复杂的事物,难以下一个公认的简明定义,因此在学术界 中出现种种有关科学本质的学说,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伪科学、反科学人士看来, 科学却因此成了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东西,谁也无法判断什么是科学,人 人可以另搞一套“科学”了,因此也就成了其宣扬伪科学、反科学的借口。事实 上,对一个事物,没有公认的定义不等于就没有公认的判断标准。比如学术界对 “什么是人”也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至今也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无法分辨人和其他动物了。我们对“什么是人”有一种很好 的直觉,同样,一个受过良好的科学训练、有较高的科学素质的人,对“什么是 科学”也会有一种很好的直觉,科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潜移默化中 形成这种直觉,尽管其判断标准未必有成文规定,甚至未必有直接的明示。因此, 一般来说,广大科学工作者最有能力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反科学。某些自 称在从事“科学传播”的人文学者却自以为比广大科学工作者更懂科学,公开把 科学工作者列为“敌占区”,视为其教育、指导对象,这正是反科学的一个表现。

反驳: 能够能过直觉判断“科学”和“非科学”的只在方舟子本人的直觉,别人没有这样的直觉。因为方舟子是打假的,他说什么是科学什么就是科学,他说不是科学就不是科学的。这大有点指鹿为马的意思。根据科学不同的定义,科学有不同的内涵。如果仅把西方古希腊罗马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当成科学的话。中医不是科学。但如果把科学当成人类认识自然的全部的知识体系而言。中医就是科学。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结果。

关于什么是人,人和动物的区别常人当然可以通过直觉,分清楚,并且得到相同的结果。但是有一些边界的问题就没有单靠直觉就抗清楚那么简单了。学术上对人的判断是一个至今仍无法说清楚的事。如南方古猿,先被当成猿,后被当成人。植物人在法律上是属不属于法人。这此问题不同的法律还有不同的认识。

无论什么科学工作者,首先是人,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能正确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知道科学并不可以代替人文的道理。所以,以色列让爱因斯坦当总统的时候,爱因斯坦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只懂一点物理,关于治理一个国家的事,我不懂。

方舟子还是说的科学主义者的老话:“科学之外无真理”。科学是一个分科特别细的知识体系,既使是让理论物理学家搞应用物理,他都觉得十分陌生。何况科学之外的其它学问呢?如果科学工作者什么事情都懂的话,科学家可以去当律师,学化学的可以去教俄语。

科学工作者仍是一个十分广泛的人群,他们的学术观点还会十分的差异。当然,我不否认有许多科学家有很深的人文修养,对科学的深层含意有很高的理解。在我国这样的科学家还是不少的,如钱学森先生。但我想信这里的科学家不包括方舟子等人。

原文:科学界在判断何为科学时,是有公认的标准的,被广大科学工作者所自觉或 不自觉地应用着。其中最主要的是逻辑的标准和实证的(或者说经验的)标准, 因此也可以简单地把科学说成是逻辑加实证。从逻辑上看,科学理论必须是自恰 的,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必须是简明的,不能包含不必要的假设和条件,也就是 符合“奥卡姆剃刀”的原则;必须是可被否证的(或者说可被证伪的),不能在 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修正;必须是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的, 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域中能够适用,而不是万能的。从经验上看,科 学理论必须有可以用实验或观察加以检验的预测,而不是只是空想;必须在实际 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不能只被否证,而从未被证实过;检验的结果必须是可 以独立重复出来的;必须有一定的标准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例如辨别正常现象、 异常现象、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解释检验结果。

反驳:方舟子所采用的是狭义的科学的定义。以此为定义很多不是科学,比如:社会科学这个概念就是不可取的,按狭义科学的定义,任何社会学都不符合科学的定义。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重要的。如:历史、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学艺术等。 因此,以后谁要说“科学的发展观”,他就是伪科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发展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非科学想戴科学的高帽,当然是伪科学了。以此类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人生观都是伪科学了。当然,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提出这样的概念时,用的是科学的广义的定义。 同样,我们说中医是科学的,都是从广义的科学的角度来讲的。这一点人民群众都心知肚明,除学术上要细细分清以外,并没有反伪的必要。

赵若舟:驳方舟子《从反伪科学走向反科学》之三

原文: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因此一个理论即使符合了逻辑和实证的标 准,也未必会被科学界接受,而还要从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否有效、有用。 从社会学上看,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决已知的问题,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必须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模型,也就是说,它还必须 能够做出可检验的预测,否则也没有用处;对新提出的概念必须做出切实可行的 定义,而不是一些子虚乌有的、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的伪概念。从历史上看, 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已被旧理论解释的所有的数据,也就是说,不能只挑 选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做解释,而无视不利的数据;必须能够跟其他有效的平行理 论相互兼容,而不能无视其他理论的存在,自成一统,甚至惟我独尊,要把一切 科学理论全部推倒从来。 

反驳: 第一句方舟子说是实用主义的老话了,“有用即是真理”。有关科学的检测问题也并非所有的科学都可以检测。惯性定律就不可以检测。相对论可检测的也只是相对论推导出来的结果,而相对论本身的两个原理不可检测。其实当“日心说”提出来的时候,也出现许多当时日心说本身不能解释的问题。比如视差, 如果方舟子必须以这些标准鉴定科学与非科学的话,现在认为是科学的许多理论,在出现之初都不认为是科学。

原文:科学精神就体现在这些标准之中:探索、怀疑、实证、理性,以及继承与批 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主张之所以被认为是伪科学,就是因为忽视、违 背了这些标准中的某一个方面。特别是,强调了探索、怀疑,却忽视了实证、理 性,强调了批判,却忽视了继承,在伪科学宣扬者中最为常见。

反驳: 如果继承必须成为科学精神的话。那么第一个提出科学的人是最没有科学精神的。因为他没有继承任何科学。另外,爱因斯坦刚刚提出相对论的时候,还没有任何实验或是观察可以证实他的理论。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只到20世纪中叶才证明它是DNA的片断,伟大的科学总是先有理论才有实证的。在没有实证之前你能说相对论、遗传定律不是科学吗?事实上,正是由于对实证的要求,使孟德尔的遗传学在他死的时候都没有得到科学的认可。

责任编辑:郭守礼
来源: 四月网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