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伟达:如何超越邓小平?

2014-09-01 14:47:15 作者: 伟达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10周年诞辰,也激发了继续改革,深化改革的新一轮热情和冀盼。有媒体甚至大胆呼吁:要超越邓小平!

但实现“超越”绝非易事。综观人类发展历程,衡量超越应该有三大标准:首先,是否敢于否定过去的某些东西,因为不破不立,不能否定,便难以超越;第二,是否能够规划新的发展定位与方向,也就是开辟出一条前人未有的道路;第三,方向既定,还要看有无付诸实施的决心、毅力和能力。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为例,不难发现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超越历史”的重要人物。毛泽东否定了照搬苏联“十月革命”模式,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胜利开辟出一条特有的成功道路,并领导完成了新中国的创基立业;邓小平则勇敢否定了毛泽东主张的“大锅饭加一言堂”式的原始社会主义模式,开拓出“发展富裕,改革开放”的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并带领中国不断冲破重重阻力和干扰,向着振兴富强的道路前进。

目前的中国,已经在邓小平领导开辟的道路上发展了30多年,成绩巨大,问题也不小,下面的道路怎么走,是按部就班,修修补补,还是大刀阔斧,再拓新途?

从文化心态和传统上来讲,中国政治一向重传承,轻超越,主要是对超越过程中所包含的“否定”因素比较噤若寒蝉,从而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绵延有余,但创造力匮乏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历史常态下,与其它文化竞争还各有千秋,但在历史转折和文明发生跨越变革的关键时刻,就会跟不上趟,甚至面临历史的淘汰。于是不难发现,中国的事情往往是在迫不得已,走投无路时才追求超越。反之,只要尚存支撑余地,维持与传承就必定是主流。当年鲁迅先生曾感慨在中国推行变革之艰难,“连移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讲的恐怕就是类似道理。

其实,从历史发展规律和辩证法的角度看,“否定”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不能动辄把“离经叛道”当作消极反动来对待。但值得指出的是,也不可将“否定”与“破坏”简单对等。“破坏”可以是“否定”的一种形式,但绝不是最好或唯一的形式。由于中国近现代“革命频发,暴力屡现”的特殊历史背景,许多人一提否定,就联想到破坏,实际上是过于敏感和狭隘了。

否定也可以用和平替代和渐进改革的方式进行,反倒能够更好地完成吐故纳新的变革过程,同时也不会激进地割裂和抛弃传统链。

如果明确了“否定无害”,就不妨对现有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检查,找到薄弱要害后就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予以改革创新。邓小平年轻时曾具备“放眼看世界”的经历,这使他坚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社会主义搞了半天还不如资本主义富裕,意义何在?

今天,21世纪的新一代中国人也普遍认识到“腐败滥权,官重民轻不是社会主义”,如果社会主义搞了半天,其民主法治还不如资本主义健全,意义又何在?

中国最高领导层目前“强力反腐败”搞得如火如荼,也得到社会认可和民意拥护,但在有刚性制度出台以确保反腐势头与成果之前,目前的努力都还属于治标范畴。而且就算所谓第五代领导人凭借自己的理想主义奋斗精神,和“红二代”特殊的权力运做优势,目前尚可与腐败滥权势力和各种固化利益集团放手一搏,到了第六代领导人怎么办?到时他们凭什么对腐败滥权开刀,还是可能反成了腐败势力的刀下鬼,导致亡党亡国?

依靠法治权威,强化宪法地位,提升党内民主,改革现有模式,应该是唯一可行的选择。从市场社会主义向民主社会主义开拓过渡,才会为中国超越和巨龙腾飞注入崭新的活力。

作者是在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联合早报
相关推荐: 伟达邓小平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