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四月观察 / 正文

最后一期黄埔毕业生边长泰:因想家未登赴台飞机

2014-08-20 07:00:31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2014年8月11日,边长泰和二女儿边宏、小儿子边涛。南都记者 何帆燕 摄

边长泰和程慧英的订婚纪念照。

1949年12月,正值隆冬,川西大地到处是烽火硝烟,“好似大雨前的蚁穴蜂房,乱哄哄一片”。

边长泰早年在接到一个来自美国的长途电话后曾泪流满面,跟女儿边宏讲述了这一年年底发生的一幕———

他到机场送别黄埔军校里一位最要好的同学。两人睡上下铺,这同学的叔叔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因看好边长泰,让他和侄子一同乘飞机到台湾,还另外给了6块钱作零花钱。

“我爸说他差点就真的跟他走了。”边宏说。边长泰最终留下来。他后来告诉孩子,当时其实就是想家了,想回老家辽宁新民去。只是彼时年仅19岁的少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身中国历史剧变的十字路口,去与留的决定,将影响他一生的命运走向。

那位好友离开大陆,直至3年前过世都未能再次踏上故土。他和边长泰同为黄埔军校在大陆的最后一期毕业生。

招生锐减

几经思量决定报考

1931年1月5日,天寒,辽宁新民县老边家的长子边长泰出生。老边家是当地望族,至其父边征这一代,仍为乡人所艳羡。边征的一手小楷写得特别好,担任过万福林、马占山的副官,马占山早年为寇,后从军抗日,“文革”一度被扣上过“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后获平反,被誉“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副官是个相当于机要秘书的角色,俸禄丰厚,足以让边征在当地置下21处房产,同时还负担起两个哥哥的全家开销。

边征长子边长泰自小聪慧,因为熟悉日语,他离家到沈阳上高中。1948年的盛夏七月,他高中毕业,正为毕业即失业的事犯难。一天,一位同学拿报纸来找他,说陆军军官学校招生。在叙述当年的黄埔经历时,边长泰自言虽知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已处于劣势,招生人数锐减,但考虑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创办,为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立过功勋,几经思量,决定投考。

到沈阳来主考的是军校上校龚汝松,黄埔第6期学生。四天后发榜,录取600多人,边是其中之一。据儿子边涛转述,边长泰看榜单时“乐呛了”。7月中旬入伍,600多名学生编成6个中队,初时制度不严,每天只是简单地出出操,练习队列和敬礼,可以请假外出。

一个月后的8月13日凌晨,学生们被紧急集合,要求乘汽车去北陵机场。停机坪上有10多架美制军用运输机,大约40人乘一架,学生从当天起便向四川成都的校本部进发。

自高空俯瞰沈阳,浑河大西桥边浓绿树林后面便是家乡南李官堡,这个17岁的少年心中泛起何日归故里的怅惘。他是瞒着家人报军校,直至乘机去成都也未知会父母。

但愁绪只停留了片刻,“约50分钟,到了锦州机场,下机后住进市内一所中学。每天除了早晨出操跑步外,整天无事,结伙到街上去玩。”

从锦州经秦皇岛、上海、武汉,过三峡,9月上旬抵重庆,少年一路随队伍游历,时而发“万里长江处处风景如画”赞叹,时而为成渝铁路的久修未成而“痛心疾首”。此时的他未有预料到,1年多后,同行的黄埔同学中半数起义,舍弃“青天白日”,扛起“镰刀铁锤”。

责任编辑:郭守礼
来源: 南方都市报
1 2
相关推荐: 黄埔边长泰飞机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