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时政社会 / 正文

纳兰明月:理性中坚力量是社会稳定器

2014-08-10 18:44:15 作者: 纳兰明月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动乱年代,也曾有强力治理或施行仁政、社风民俗相对清朗的“开明盛世”。但像今天,中国社会在各阶层的冲突、摩擦与对立,社会思潮的喷涌、碰撞与无序,道义信仰的混沌、缺失与焦虑方面,所表现的合集却是旷古未闻。简单一句话,今日中国处于空前撕裂的状态。

很难说,此种空前撕裂的状态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混沌的状态也许预示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模式正在孕育巨变——就像火山爆发前岩浆在地底深处的一种胶着、亢奋状态。

该状态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我们从封建社会一下子过渡到现代社会,中间经历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历程实在太短,并且这个过程好像做贼一样是偷偷摸摸的。

另一方面,这个古老而腐朽的封建巨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下子被互联网和信息革命的浪潮掀翻在地——而其子民,部分人在亢奋地咀嚼新知,部分人感到空前的不适应,部分人则被过多的新世界感知线索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只能放弃一切价值判断从而堕落到猿人之前的纯物欲动物状态。

当习近平新政自2013年始基于其政治理想要为这混沌而空前撕裂的社会状态注入某种事前并不十分确定的秩序时,似乎这个空前撕裂的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同样地,我们不能将这理解为一件坏事。事实上,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旧问题与旧矛盾的空前爆发,将整个社会各层面腐败的烂疮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在阳光下暴晒,是由大乱到大治的必由途径之一。

但这的确增加了社会秩序和政治进程的风险——最近一个时期仍在增加的暴恐与反暴恐双方的伤亡数字;底层民众上访无门后集结在媒体机构门前屋后的服毒自杀;一些新闻媒体以派系化的语言风格和观点组织论据素材而非基于公理、正义、客观的信条组织论据素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撕裂的程度;郭美美、云南地震救援“浑水煮面”等各种偶发事件的无厘头走向;官僚体系于强力反腐下的惴惴不安;“集体领导”模式所派生的内部掣肘与高昂协调成本;知识分子阶层的游离感、无力感;基层工农商阶层二等公民的自我认知以及在遭受忍无可忍的不公对待之后的以死抗争;大学生群体对于教条价值观体系发自心底的排斥以及由此形成的对于宣教式话语体系的不信任;自我心理失衡、唯恐天下不乱的网络谣言;野蛮生长的工业化进程所埋藏的安全生产隐患,等等——这一切使今日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胶着、愤懑、亢奋、偏激、不安。

应如何排险、排爆,让这个亢奋的火药桶逐渐“安静”下来呢?治本之策,是发展、壮大社会的理性中坚力量,从而形成社会的稳定器。稳定的社会结构是纺锤形的,中间大、两头小。而今日中国是哑铃型的,两头大、中间小——并且这中间的连接部分是脆弱的木结构,如果有谁想抡起它恣意发挥一下诗意想象,一不小心就折断了。

可以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怎样发展、壮大社会的理性中坚力量。譬如上访问题。“上访”应不应该禁止呢?应该。天南海北的冤情当事人跋涉千里来到省城、来到中央,劳民伤财不说,问题的解决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强烈的“青天大老爷”色彩。但禁止上访之后,须同时开辟“疏通”渠道。

让上访者回到地方受理,试想一下,如果地方渠道能够解决问题,谁还会上访呢?这时,“理性中坚力量”可以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律师机构。让上访事件首先通过律师机构采证、备案、代理,同时在统一建立的全国上访网络平台上登记,然后再让当事人去地方第一受理渠道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当然好,如果没有解决,当事人可以再回过头来找备案登记的律师机构。这时,只要律师机构站在法律的角度认可“冤情”仍然存在,仅需点一下鼠标,“上访”就会进入到上一级政法机关的受理渠道,如此类推。同样地,律师机构会从法律程序上继续跟踪案件的处理。这一做法的一大好处是,对于少量存在的上访者过度诉求的案件,多了一个矛盾缓冲的角色——律师机构,如果他们从法律的角度不认可上访者继续上访,该项矛盾就会在这个环节得到拆解、消化,从而节省全国的政法资源。同时,每隔一年或两年,可以对律师机构相关上访业务的法律适用性、公正性进行评估打分,以该项分值作为律师机构展业的鼓励或限制。

如此一来,表面上看,派生的一个负面效应是增加了上访当事人的法律成本。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有多重渠道。比如法律救济;比如公益基金的资助,让公益基金真正有事可干;比如法律裁决后的赔偿;再比如,现行庞大维稳费用一定的转移支付——常态化的解决方案必将从根本上节省大量维稳费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一做法本身对于律师行业相关的第三产业(“正义”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宏观层面会起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与律师机构类似的社会中坚力量还可以是公证机构、新闻机构、社团组织等等。当然,这些机构解决的是“上访”以外的其它社会问题。只有当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经由社会机制本身来解决,社会秩序才会回归正常状态。

还有一个观察问题的角度是财政角度。如果我们反腐以及简政放权的“财政成果”没有运用到民生领域,而是成为新的社会协调成本或者转化为新的“维稳”成本,可以想象,民意对于新政的支持就会大打折扣。

理性、客观、公正,是一个社会从乱到治的不二法门。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其名”,这社会空前撕裂的状态才会逐步改观。

责任编辑:郭守礼
来源: 共识网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