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环球视野 / 正文

芮成钢、田聪和他们的外交学院

2014-07-16 14:57:55 作者: 无耻卖萌的罗杰熊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作为一名外交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在阅读了田聪这位外交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撰写的文章之后,我感到深深的震惊。再一次,那个在外交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难以填平的沟壑,让田聪为他自己的文章定下了充满偏见的基调。在此,请允许我对田聪的基本个人信息予以介绍。

田聪于2009年被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根据豆瓣活动“沙龙 媒体人眼中的2013 ”介绍,田聪曾经从事图书的国际版权贸易,现做自由撰稿人,同时负责文化类微信公众平台“三十立铺”的编辑工作。

我对文章的意见如下。

第一,无论是我还是田聪都无法去代表外交学院的学生表态芮成钢是否是外交学院的标杆,中国梦的代表。至少我知道,对于我来说,芮成钢一直就是令人不齿的同义词。原因如下:1.芮成钢作为一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新闻专业素养很差。访谈提问问题缺乏深度,也侧面反映了他对访谈人物的了解并不深入。在公开场合的一些举动并不符合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2.芮对新闻工作意义的理解过于功利化。作为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成为朋友或者更为亲密的关系是新闻工作客观性的大敌。此外,被采访者的地位、成就和采访者本身的工作能力没有关系。采访者的能力体现在访谈以及作品的质量。芮成钢消费被采访者,本身是于新闻道德背道而驰的。3.芮成钢的自我营销策略过于浮夸。不能否认,芮成钢在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奖,但这只能说明芮成钢是一个不错的演讲者,而非英语使用者。芮成钢在采访中的英语错误很多,词不达意很多。这也是他作为一个英语节目主持人专业素养不过硬的表现。

以上三点,和外交学院提倡的实事求是、低调务实的态度是向左的。并且与我个人对于新闻、做人做事的理解有着很大差距。因此,芮成钢至少从未是我眼中外交学院的标杆,也非精英,更非“中国梦”的典型。

关于田聪在文章中提到了外交学院造就了芮成钢病这一个观点,我觉得值得好好推敲。

第一,作者是否对芮成钢在进入外交学院之前的为人处事有所了解?如果芮成钢天性如此,那芮成钢病和外交学院以及它的其他学生毫无关系。每个学校都有性格独特的学生,外交学院不是特例。

第二,到底有多少学生在进入外交学院之后变得性格孤傲,目中无人?这个数据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别的学校也有这样的学生。外交学院是不是比例特别高?我想大多数同学关系都还不错,乐于相互帮助,至少我了解的是如此。当然,外交学院资源不丰富,学生普遍素质也不错,所以可能会有相对激烈的竞争。但大多数人都明白,服众要靠真本事。当然,撕逼那里都有。我也无法断言田聪是不是当年就在风暴中心。

第三,关于由于提前批被录取而无法上北大清华。我想在看到外交学院硬件之后,学生会有巨大落差很正常。而了解学校资源的缺少之后,情绪会加重也很普遍。我身边的人都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大家积极的去设想自己的未来,并且付诸行动,来适应新的环境。学校条件的限制意外成为了对学生锻炼。在我的生活中,那些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同学并没有一直强调自己的过去,而变的不可一世。每个学校中都有骄傲的人,在北大清华的学子中也是。但是北大清华学子中温和谦逊的人也大有人在,外交学院也是。我想,田聪的这一观点只能说明外交学院录取的生源不错。

第三,外交学院的教学是否过分注重语言?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我个人非常感谢外交学院。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工具来了解这个世界——英语。它也教会了我欲善其功必先利其器,一直提高英语能力。在我看来,不管什么语言,能流畅、清晰、准确地表达,能更好的阅读理解,是能够更好了解别人和自己的前提。外交学院的教学很多都是英语原文教材。更好的英语水平才能更准确地在学术上求真求实。外交学院本身对于学术的要求是大于语言的。如果田聪毕业于英语系,那自然学习的中心就是语言。但在别的院系,如国际关系研究所,那么专业课程的量一定是大于语言课程的。语言课程也许占去很多时间,但这只是意味着学生需要更有效率、效果地方法性学习。我在田聪的文章里,我没有看到外交学院提倡的风格。另外,外交学院尽管资源非常有限,但还是提供了相当部分的选修课。学生有一定选择面。关于选不选择书法课只是个人爱好。作为学校艺术部门的负责人,在我任职期间,不超过十位研究生参加了学校艺术社团活动。然而,我并不能就此就得出研究生部的同学没有文化涵养、艺术情操的结论。也许在外交学院要成为田聪文中“凤毛麟角”的人很困难,因为我们不知道标准是什么。我们也无法要求每个人都是文化大家。依旧,我看到很多同学花很多的时间,在课外继续充实自己。不知道田聪拿着的这把文化标尺,是不是量过他自己。我想外交学院很多人都明白,成为怎样的人的选择权,一直在自己手中。

第四,田聪在文章中说到大家的急功近利,希望成为公务员,心态学识较弱。我想知道田聪在提出这样的观点的时候,是否将他自己计算在内。在我的班级的二十人中,最后成为公务员的目前少于五个。当时希望能进外交部的同学是两个。大家也支持他们的决定,为他们开心,但从未觉得因为他们进了外交部,其他人就需要抱大腿。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我不去外交部,因为我知道我不会喜欢这份工作。我不知道别的班级的情况,但真相大家可以在外交学院学生毕业去向中找到。也许田聪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吧。不过这样会因为这样论调而觉得受伤,不也恰恰证明这样片面的定义成功的方式影响了田聪么?田聪在文章中提到外交学院“慈母手中线”未曾向来自北京以外的“游子”学生倾斜。我想这个现象恰恰证明了外交学院的公平性。如果田聪觉得需要以学生的归属地而非能力作为学校在各项活动中评价学生表现的标准,这恰恰是对北京地区以外学生的歧视。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决不逊色。外交学院资源不够,确实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多。但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将他努力的成果,在没有任何合理理由的情况下,拱手相让。外交学院也有最后个人发展不那么理想的学生。除了个人客观因素外,也需要看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也许这样高压的环境正是田聪觉得抹杀了同学情谊的因素。但是如何正确、理性地看待竞争是每个人人生的必修课。

第五,这也是一个核心的问题。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隔阂。我相信这个现象在别的学校也并不是什么令人感到陌生的事情。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话题。即便在哥大,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活动的情况也并不多见。田聪在文章中屡屡将矛头指向一芮成钢、黄健翔为代表的外交学院本科生。这究竟是为何?我不知道田聪外交学院经历了什么。在纽约,学会接纳不同,理解不同是我能够开心生活的不二法门。同时,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区别也是我学会的重要一课。在哥大,我对比我年轻的本科生的学识、能力感到惊讶。他们非常优秀,都有些让我恐惧妒忌。而我,尽管和他们相处融洽,因为生活节奏不同,并不能在生活学习上真的融合。但我并不认为他们是恃才傲物。我做的是看到他们的长处,学习他们的优点,而不是告诉他们我年长,并且我是研究生而对他们社交圈子的排外性指手画脚。因为,我的日常学习、专业以及人生阶段目标让我不能改变生活方式而融入他们。我也没有权利要求他们接纳我。我想,世界并不是以年龄和学位建造的阶级建筑。懂得虚心学习,承认自己的不足,才是朝着自己目标走得更远的前提。前进,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仰慕,是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后,田聪表达了对于回忆芮成钢的观点的赞许。 一个人本来就有多面性,我相信芮成钢也有好的一面。那些没有看到芮成钢另的一面的人依旧有权利对于他们不喜欢的芮成钢发表评论。而喜欢芮成钢、韩寒和狗也只是个人生活的方式。我觉得没必要去嘲笑这样的方式,糟践别人的快乐。

一个文化评论者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希望田聪能理解新闻、文化评论对于大众的意义。客观的观点不是阶级形势的站边,打倒对立面,是给事情的多面性一个展现的机会。如果田聪讨厌芮成钢病,那我希望他的工作也不要再有芮成钢病。

我想一个人受到怎样的对待,和他怎样对待别人也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我很感谢我外交学院的朋友们,因为他们为人忠厚温暖。

以下为原文。请大家阅读。

芮成钢与外交学院病

2014-07-15 田聪 三十立铺(Leap)

文/田聪

自芮成钢被调查以来,笔者外交学院同学群简直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在群里叽叽喳喳,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惶恐、失望、失落。作为外交学院毕业的标杆性榜样,芮成钢承载着很多外交学院朋友的“中国梦”。这个梦注定是破了,不过这个梦醒时分或许来得太突然了。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网上全是嘲讽、谩骂、挖苦的声音。落井下石的多,真正主持公道的少。经济学家卫祥云由此想到了文化国企的改革;刘胜军先生惊呼芮成钢事件是中国软权力的堕落。还有很多赚稿费的专栏作家,挖掘出“面首”、“黑公关”、“投机者”等猛料。

我问了些央视、新华社、中新社的朋友,为什么大家对芮成钢被调查都落井下石而不是出来说句公道话。朋友们一致认为,芮成钢极为孤傲,对上巴结、讨好,对下冷酷无情。他对自己学校的出身一直十分忌讳,对师弟师妹们更是避之不及。他怎么形成了这种性格?

外交学院病

芮成钢是外交学院培养出的为数不多的几位成功人士。还有一位便是曾经被央视开除了的黄健翔。芮成钢性格上的诸多问题,黄健翔都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孤傲、刻薄、冷漠,个人能力很强,但做人能力极差。笔者将此称为外交学院病。

笔者为什么把这种性格说成是外交学院病呢?难道这不是个人性格的问题吗?还真不是。芮成钢对外介绍自己的时候,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说自己是外交学院毕业的。提外交学院的时候一定会加一条,本来是要上清华的,结果被外交学院提前批录取了。

外交学院是提前批,所以很多分数够了北大、清华的人如果在提前批志愿里报了外交学院,那就一定会被外交学院直接录取,失去北大、清华的机会。在外交学院本科中,每年都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很多此类的学生多多少少会沾染上外交学院病。

外交学院伤

外交学院是一个很小的地方,虽然现在有了昌平校区,但人数还是很有限。传说如果一对情侣在学校北门接吻,两分钟后全校的师生都会知道。学校重实际技能而不重视学识。你有无出息主要看你能否能入外交部。

这里的政治色彩很重,大家将大量时间用在外语上,对整个人文社科的学习和积累甚至不如四流学校。这里的专业精神让人敬佩,但这里的文化底蕴真不敢让人恭维。这种急功近利,唯公务员至尊的氛围,只能逼着大家相互算计。大家往往外语很好,个人能力很强,但心态、学士较为初级。

这是外交学院给本科生带来的巨大伤害。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通过自我的修养,在人文素养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这些都是凤毛麟角。芮成钢、黄健翔身上的傲气与为人的尖酸冷漠,正是高智商人与外交学院这种专业技术氛围碰撞的结果。

最后的温情

真正宣传外交学院和热爱外交学院的人多数都是外地或外校来读研究生或博士的人。很多学生来自综合性大学,所受的教育较为宽泛,所以充满了人文气息。曾经有位老师在学校义务教授书法和书法欣赏的课,来听课的竟然多数是外地来这里读研究生或博士的人。

不过,尽管这批人对外交学院充满了温情与敬意,但外交学院的资源从未向他们倾斜过。他们来过,学习过,然后离开了,成了匆匆过客。大家心存游子思母的情怀,却从未见过慈母的手中线。个中悲凉,让人感怀。

像黄健翔一样,芮成钢也为他的这股傲气付出了代价。不过这个世界并没有悲剧到没有任何温情。近日看朋友圈发现,侯小强写了一段回忆与芮成钢友谊的文字,表达了对他的支持与同情。这段文字让我极为感动。至少温情还在。

尾声

曾有有位女孩对我说,他喜欢芮成钢、韩寒和狗,尤其是大狗。仔细想想发现,她所喜之物之间确乎是有些神秘的联系。

责任编辑:自然
来源: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 外交学院芮成钢田聪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