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 经济民生 / 正文

中国农村报告:城镇化非真正改革(3)

2014-07-06 19:29:18 作者: 凯雷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一、北常村利用林间养殖“致富”的思路很好,也可行。工作室正在联系落实“万羊农场”的项目。投资起点为:首批投入500至1000只,五年即可达到年获利400万的规模。现已有企业表示有兴趣,届时,工作室将安排投资方到现场考察。

二、已向农科院有关专家咨询林间中草药种植技术,如万羊农场计划短期难以实施,可启动中草药林下种植计划。工作室将安排专家与专项扶助予以支持。

三、工作室计划利用北京退休医护人员多的优势,组成义务下乡医疗队。北常村已被确定为诊治点之一,并支持北常村派遣人员,进京学习深造。

四、为保护北常村现有的几处历史遗址,工作室已与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商定,由该院免费进行文物鉴定并挂牌保护。该院可向北常村提供一定的保护用费

4、贫困县中的贫困村

甘肃省礼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先秦文化与中华原生文明的摇篮、黄河仰韶文化与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点。古称“西垂、西犬丘”,为秦人最早都邑所在地,秦为天嘉、北魏称兰仓、西礼县,素有“秦皇故里.三国胜地”美誉。礼县是传统农业县,全国苹果生产重点县、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县、牛羊产业大县和梯田建设大县,但至今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西山村”位于礼县固城乡西部,地处礼县、甘谷、武山三县交界,距县城53公里。全村辖大马地、秀林、白草三个自然村,共102户467人,劳动力234人。西山村地处高寒阴湿山区,海拔高,冰雹、暴雨、霜冻等自然灾害多发,区位劣势明显,最突出的是整体贫困。房屋以砖瓦和草房为主。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218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220元,是全县最贫困的村之一。其中贫困户78户312人,贫困面达77%。

西山村虽有耕地面积1650亩,人均耕地面积3.5亩,但全村陡坡地占65%以上,土壤以沙土为主,土地贫瘠,产量很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洋芋、豌豆、胡麻等。由于坡地收成不好。2013年全村粮食播种750亩,小麦产量仅200-300斤/亩,土豆个头很小。村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撂荒土地多。收成差的家庭粮食基本够自己家全年口粮,一般用来自给自足。肥料基本是粪便,家里一般准备少量化肥。

该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多数群众家中无圈舍、无厕所,卫生状况较差。村民主要靠摩托车及骡子等牲口上下山。山上没手机信号,只有支书家里有部座机。村里靠喇叭来通知事情,沟通基本靠吼。村里部分人员是近亲结婚,孩子智力有问题。因村里生活条件艰苦,外村的不愿嫁过来,很多人找不到对象,最后只能找弱智结婚,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家庭供不起学生,如果家里有了一个大学生,那么其他孩子无论学业如何,都会选择休学打工贴补家用,和家里一起供大学生读书。

外出打工是该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壮劳力外出打工,到西安、新疆、上海等地。大多为季工和短工,主要从事建筑小工、家政和饭店工作等工资较低的行业,年人均创收6000元左右。年收入低的每户有2000-3000/元,高的每户每年打工能带回1万多。外出打工,赚了钱会带回村子,翻新和装修自己家。有部分年轻人赚钱后会选择搬到山脚居住。有部分家庭在外打工后,不想回来而离异。村里结婚费用较高,一般要十多万礼钱,还要有新房,当地有部分入赘的家庭(只用两万多礼钱)。

西山村的优势,是有林地1.3万亩(生态林、灌木林、疏林地、宜林地),山地草场1.7万亩。眼下,村干部只有鼓励引导群众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造林、护林工作,增加收入。农民迫切希望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计划,在现有退耕还林408亩的基础上,除保留口粮田和部分饲料田外,再实施退耕还林670亩,村民可以享受生态补偿。然而,国家没有退耕还林指标下达。

村民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基本每户人家都有1头牛(需用牲畜耕地),有的人家还养骡子、猪、鸡。骡子用来跑运输,猪和鸡都是自家过年过节吃。有时因家庭贫困,不得已选择卖掉牛犊贴补家用。村民对养牛羊非常热衷,觉得是个脱贫的好办法,所以比较支持。目前村里百姓,期盼国家会给农民贷款。现在村里太穷,没钱投资创造机会。很多村民希望可以得国家15万贷款,养20头牛,5年还清贷款。这无疑是个梦。

西山村因务农全靠体力,所以村里有一定壮劳力(留下劳力还需要照顾家里的老、弱、病、残)。综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可以发展当归、党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村民普遍认为如果留在村里能赚钱,收入就算比城里打工少点,也会选择留在村里。如何让村民留在村里,又能致富呢?我们发动老乡的智慧和经验,讨论、想办法、拿主意,先从白草自然村做起。果然,热热闹闹的辩论会就开在老乡家的院子里。一个下午不行,晚上接着议论。直到第二天,村民们终于把一致同意的办法告诉我们。

依托近2万亩的山地草场资源,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养殖奶山羊”,当地的一种肉羊。每户只要有三只成年母羊,三年能减贫,五年可脱贫。村民们对用互助的方式养羊很支持,连夜开会组织互助组、互助会,讨论购羊的办法和互助养羊的落实。临到我们离开,白草村37户农民已经自愿组成了9个互助组,一个互助会。扶助养羊“协议书”附有三个附件:① 互助会、互助组成员名单;② 承诺遵守《互助公约》,全体互助组成员签名;③ 养羊扶助款的监督使用办法。

“冉坝村”位于礼县白关乡东南部,全县最贫困的村之一。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104户443人,其中贫困户80户315人。全村有劳动力280人,耕地面积1648亩,人均耕地面积3.7亩。主要作物有小麦、黄豆、洋芋、玉米等,经济作物有核桃、党参等。人均纯收入2200元。

冉坝村比西山村的自然条件更差,分布在山沟1个小组,山顶3个小组。全村海拔1900米,属于多地震区,且同样容易受其他自然灾害影响。村里陡坡地占80%以上,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十分常见。加之村子在山沟和山顶,一到汛期,乡里就会安排人员到上游预警。去年8月,由于泥石流,山沟里的村边7-8米深的小河完全被填平,还有部分房屋被冲毁。而山顶的房子由于山体滑坡,随时有坍塌、滑落的危险。沟里村子组织修河堤,但是只有一米半高,如发生去年一样大的泥石流,完全没办法防御。

去往村子的路上山体滑坡非常常见,进村时会趟过2条半米深的小河(目前还没有桥)。村里前往种地和去往别的小组的山路非常陡峭,有的小路宽不足30厘米,下面就是悬崖。村里除了部分年轻人用摩托外,大部分人还是走路进出村。从村里到乡里单程要走三个小时,从行政村到另外两个自然村,也要走两三个小时艰险狭窄的山路。

土地主要种植小麦、土豆,也有种些小菜。坡陡加上缺水,农户的收成一般都是自给自足。收成差的年头粮食基本够自己家全年的口粮,好的年头能把粮食存起来。去年水灾,很多村民没了食物,部分家庭靠买粮生活。很多村民贫困,有的几户一起养1头牛用于耕地,养猪和鸡也是准备过年过节食用。村里有养羊户(40多只),因为草场全部是坡地,只适合养殖个体很小的山羊。羊羔价格400-500元,成羊卖价1000多元。中药材种植是该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由于缺乏技术,药材收入较低。

村里有年400-800元收入的低保户,个别有年收入3万多元的家庭。壮劳力基本都外出到西安、新疆、安徽等地打工。主要从事建筑行业,年人均创收也是6000元左右。今年有部分外出人员还没找到工作。因村子太过偏僻,生活条件太恶劣,很少有人愿意嫁过来。村民赚钱回村的人比较少,大部分在外打工后愿意留在外面。很多孩子不愿意读书,年纪刚满16岁就会选择休学,外出打工。有一些孩子出去后就不愿意再和家里联系,更不用说回家了。

[对西山村、冉坝村的扶助计划与具体落实]

一、西山村有17500亩山地草原,且有充足的降雨量(年680毫米),适合发展山羊养殖。工作室决定:支援每户五只羊标准。村民积极性很高,并组成了互助组。现购羊款已发放至互助组。

二、冉坝村山高坡陡,自然灾害频发,已不宜人居。常规的种植和养殖都有困难。工作室决定:拨专款支持该村养“虫”。现土元、蝎等市场前景看好,投资小、用工少、养殖容易、费用低,且可利用当地的空屋废院上规模。“虫”虽小,收益却很高,一位家庭妇女轻轻松松就能做到年获利五千以上。

三、根据西山村、冉坝村劳力多的情况,工作室与其建立了“务工”联络点,定期免费向他们提供用工信息。并对贫困户提供外出打工的路费支持

5、沦陷的农业区

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镇“东园子村”。该村地处平地,位于县西部,距县城6公里。京包铁路,高藏高速,110国道穿界而过。东园子村有1000户,2450人。共有可耕地2200亩。1000户中,纯农业户200户,兼业农户600户,非农户200户;属农业户口的850户;低保167余户、五保24户。

东园子村人口2400多人,村支书说实际居住800多人,现有很多空置房与未建宅基地。说是人均收入8千元,其实最多只有3.5千元,是用收入大户的数平摊的。村里普遍是砖瓦房,几乎未见有改建的新房。从80年代分土地,每人六至八分地左右,分地后出生的年轻人就没有地。2003年搞“小城镇户口”农转非,一户收两百元。买了户口的户至今小城镇户口没着落,还在村里住,地也没了。东园子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在怀来县(沙城)或北京打工。北京虽然每月工资稳定,但由于房租生活费等开支较高,基本没有储蓄。在沙城打工,生活成本便宜,大部分年轻人想留在城里不愿返村,会选择贷款在县城买房定居。

1984年,集体资产,牲口大车卖光分光,没留一分集体机动地。1994年又改制,将集体企业、小作坊卖掉。村庄以前有砖厂、白灰厂、采石厂等,后都关闭了。现在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没有集体财产,没有任何企业,没有蔬菜大棚,没有对外的土地流转,没有大资本农业作物。因留守村民劳动力有限,只有极少数村民选择养牛、养羊贴补家用。村民副业都是单干,支书养4000只肉鸡,村长有80亩树苗林。

村里务农多是60岁以上的人。

村民郑洪亮,男,73岁,妻子65岁。一儿两女,都已婚生子,在外打工。4个孙(外孙)辈。儿子在附近打短工,兼种4亩地,住在父母的房子里。老两口在村里另租房子住,已经12年了。村里空房多,房租每年只需120元。租的房子和他自有的房子一样,都是1978年盖的土坯房(有部分青砖),3间46平方米。大女儿已在县城(沙城)买了房子,分期付款。老俩有2亩地,都种玉米,自己干农活,儿子也帮着种。每亩收获1000多斤,成本约300元。家里养了2只羊、3只鸡。每年用一部分玉米喂羊,自己吃100斤左右,剩下的卖掉,买大米和白面(“粗粮换细粮”)。两人每月食物开支近300元,水电煤气的开支约60元。药费每年要花2000多元,“大医院去不起”。在当地医院看病可报45%,但自己买药不能报销。两口每月各有55元社保(农村养老保险)。老人说,“往年有低保,今年没有。”他们两人一年的总收入不到5000元,支出要比收入多2000元左右,所以经常要借钱。儿女在经济上帮不了什么忙。妻子说:“孩子自己还顾不过来。”“他们比老的活得还累得慌。”

村里的富户都不是务农户。

村民郑海源,男,38岁。中专生,济南卫校毕业,在村里开了一个诊所。有两张病床,5间房共75平方米。是2004年花2.1万元买下的旧房。有两个孩子,诊所和家都在这5间房子里。每月接诊40多病人。病人在他这里的一次花费,多的1000多元,少的几块钱。他说,每年的收入大约有7-8万元。不算搬迁出去的富户,他可以算是村里的高收入者了。村里收入在50万以上的,应该有10多户,都不在本村生活了。因为富人搬迁走了,又有新农合的报销(吸引一些病人去医院),他的诊所这些年不如前些年收入高。父母在种玉米,亩产可达1500斤。他自己不做农业和副业。每月吃饭的开支要花2000多元,因为两个孩子在学校吃,比较费。每年衣服钱也主要花在孩子身上。他为自己买了养老保险,为两个孩子买了少儿红运(保险),每年共3000元;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学费每年6000元;一个孩子上小学,每年在校费用2000元。去年花12.4万元买了一辆车,接送孩子上学,每年油钱大约是1.1-1.2万元。有两辆摩托车,其中一辆已经坏了。平时家人生病都是吃诊所进的药。

禹芝礼,男,65岁,是“村综治维稳组织第四区区长”、“村和谐促进会成员”(共四个成员)。他夫妻两人单过,年线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也是村里的富户。禹有3.2亩地,交给别人种,每年共收300元。租户亩产玉米1500斤,每亩纯收入有700多元。村里有7个小铺。禹家的主要收入来自一个小铺,妻子在照看。房子是30多年前和12年前盖的,有4间。在房子之间搭了顶棚,共有190平米。每月吃饭、水电等开销,都“没有算计”。穿的花费很少,妻子白巧英说“舍不得,有个穿的就得。”家里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动车、电脑(外孙的)、小汽车(女婿的)。禹芝礼两个女儿,一个北京打工,另外一个在村里。村里女儿没工作,一个14岁儿子,上小学6年级。丈夫开松花江车,接送村里的12个孩子上学,每人每月交200元,此项每月纯收入800元(学生有假期)。另外打点散工,年总收入不到两万元。丈夫有肝病,每年药费5000多元,去小药铺自己买药吃,不能报销。因为家境不太好,一家每天在父母家吃饭,但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她又怀孕了,笑着说:“越穷越生。

禹振根(62岁)与妻子贾春萍(60岁),以前家种两亩地。儿子外出打工结婚后,老两口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十年前,决定养奶牛来改善生活,现在经过繁殖有了4头奶牛,两亩地的玉米秆子开始有点不够牛吃。好在牛奶能卖1.6元/斤,平时村民要点牛粪改善土壤给点钱,家里还能存一点钱。现在老两口十分感谢党带来的新生活,以前觉得活50多岁就不错了,没想到现在不仅身体不错,而且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东园子村常住人口基本为老弱病残,只有少部分打工人员选择待村里。2008年以前东园子村种水稻,用洋河水灌溉,后为保护水质不让种水稻了。以后种小麦、玉米。村土壤含碱,原种一季水稻可压两年碱地。现不种水稻,碱化严重,地力下降。最基本的土地资源、劳动力都在枯竭。村里并不缺水,但没钱打井。这些年水位下降,水务局出钱帮打两眼机井,原来120米见水,现在210米见水。一眼饮用,一眼浇地,可管200亩。小麦吃水费工,产量只有400斤,这些年也不种了。现在只种一季玉米,另一季抛荒。农地2000亩,已谈不上精耕细作,现在是优质种子,加上化肥、除草剂,不用间苗、不用除草,产量能到1000多斤。种地90%用化肥,10%用农家肥。大糞没人要,一挑7元卖给收糞的。

农业首先是无钱可赚,不够养家糊口。加之离北京近(只有120公里),打工一年收入达2万元,务农绝对达不到。因此宁可出外打工,不回来种地。打工资金很少返村盖房,更不说带动村经济发展。个人没有存款、财产抵押,很难在信用社贷到款。劳动力加资金的短缺,土地没有养护,地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老乡都说,现在种地是低人四等,“有文化人不种地”。这里,农村不再构成农民生活的归宿,农业不再能代表农民生活的意义。

[对东园子村扶助计划]

东园子村是很典型的农业沦陷区。依据他们现有土地少,离北京近,交通方便的条件,现有土地很适合搞专项高效产业,走土地、劳动、资本平等合作的路子。回到北京后,工作室要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高效产业方案,供东园子村选择。

6、想种地,没有水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土城子村“讨思号自然村”。四子王旗属平原式丘陵地貌,据《蒙古游牧记》:“元太祖牙哈布图哈萨尔十世孙诺延泰有四子,分牧而处,后遂名四子王旗。”乌兰花镇是四子王旗政府驻地。乌兰花在蒙语中意为“红色的花”。土城子村360户,1200人,劳动力400人。其中,讨思号自然村106户,344人,劳动力120人;可耕地3800亩,人均8至10亩。

原来农作物是小麦,产量低不挣钱,现在主要种植土豆、葵花、草玉米(饲料)。土豆可产1800斤,但每亩收入不稳定,按收购价不等,低到800元高可到1400元。全村近2000亩缺水土地,己经流转出去,种植土豆。一亩流转费200元/年。全村一半以上是贫困户,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我们走访的贫困户,都是因病、因残,没有劳动力或孩子多。种地收入除去成本,仅够糊口。留在村里,致富的唯一途经是养羊。

元金平家。本人64岁,妻子62岁。两人每月有近百元的养老金。女儿出嫁。两儿子都已经结婚,在外打工。为了照顾家庭压力非常大,很少回家,老人表示理解。家有15亩地,全靠元金平自己种葵花、山药和草玉米,其中葵花和山药收成好的时候能卖8000多元,草玉米自家拿来喂羊。家里有40只羊,大羊能卖700到800元,小羊能卖300到400元,过去一年能卖3000到5000元。每年全家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元金平说“这也仅够全年开支,没有积蓄”。儿子在外面要租房生活,妻子有高血压,动脉也有问题,不能农务。家里买粮吃,每月基本花费80元,老两口不买新衣服,身上衣服虽然干净,但是很旧。一年的水、电、汽/柴油、煤气等花费500多元。元金平消费主要是烟,每年花费800多元,两人看病买药每年至少4000多元。现有住房4间120多平方米,为40多年的土胚房,已经记不起当年花了多少钱。现在一直想翻新房子,预计要3到4万元,可是家里没有钱。以前钱不够时会找孩子要或者找亲戚借,养羊后经济有所改善,两人现在没外债。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镇“西黑沙图村”。古城镇是种养殖大镇。西黑沙图行政村距县城约60公里,平原地形。全村280户,970人,五个自然村。行政村总土地25平方公里(约3.7万亩),耕地1.3万亩,林地4千亩,荒地2万亩。主要农作物是玉米、绿豆、谷子、土豆、葵花。

西黑沙图村的土地全部是旱地,没有水。种地是十年九旱,收入很少,有的年头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现耙现种,过一天地就吹干了。”盼雨,完全靠天吃饭。没有外人愿意来承包土地,村长说“他们一看地就不行。”全村劳力700人,村里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了,留村200人。该村没有集体财产,人均收入也在3000元/年以下。村中贫困户,同所有村庄一样,都是结构性的。

这里的村长也说:致富有两条路,水和羊。整个行政村大约有5000只羊,比较分散,几乎每家都有。村长自己就是例子。8年前,别人送他一只小母羊羔,当年就生了三头小羊,现在已经繁殖到160只。不算陆续卖掉的300多只公羊,去年就卖了40只,每只800多元(前些年每只600多元)。正好是卖羊的钱,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

为解决老弱病残户及没有种地劳力,土地荒废的问题。西黑沙图村王俊维等5个村民今年发起成立农业合作社。有合同、签字、手印,1月8日在民政部门注册。注册名为托克托县金果来种养殖农业合作社。法人代表说:“我们手续齐全。”现加入合作社有40余户,220多成员。合作社成员全部以土地入股,都是股东,共有3104亩耕地。合作社没有启动资金,入社成员,每人上交500元,由此筹集了1万多元,作为代赊购买种子、化肥的资金。余下所欠费用,待收成后还。

今年是合作社的第一个年头。在3104亩耕地中,有400多亩已经荒废了10年,要在今年夏天耕过之后,明年才能下种。其中900多亩用来种植玉米,估计每亩收入约600多元;2400多亩用于种植草玉米(饲料青玉米),种植成本300元左右,每亩毛收入500多元。他们说,今年是马年,收成会好。合作社成员多在外打工,或者是老弱病残,真正种地的,就是16个人。劳动力中,最年轻的李广军45岁,担任机耕手,会使用和维修农机。第二年青的56岁(白月明,这两人都在座),劳力年纪最大的有67岁。劳力出工时记工分,到时按照收成好坏决定工分值。合作社从外面租一台120马力的大拖拉机耕耙播,连司机的费用,每亩30元。收割用各户小机械。成员自有5-6个小四轮,使用费另外算账。

合作社所在自然村单干的还有10多户,这些家的劳力多,土地多,有的100多亩。支书

说:“他们劳力多,觉得入社亏了。但是如果到年底看到合作社收成好,他们也会加入。”入合作社之后,可以省出劳力去打工,增加收入。

村民说“想种地,没有水”。从大青山上流下来的宝贝河经过村庄,现在已经无水。“毛主席时修下的水坝”,在雨季可以形成1000多亩的湖面,搞水产养殖。后来暴雨多次冲垮堤坝,现在无钱再修。村里有6、7眼机井,但没有水,要打到300米以下才有水,成本太高。“渠没有,地不平,没有钱”。引黄河水的灌溉主渠经过村子附近,西黑沙图村民自己挖了一条支渠,电力部门把电线也接过来了,但没有钱把土沟用水泥“衬”起来成为支干水渠。

据说政府已有计划,但一直没有修渠。村民摇头说:“代价可大了。”如果有灌溉水,他们愿意自己平整土地,便于水流。尽管6级提水灌溉,每亩需要用水成本约50元,但可以增产。每年浇一次,农民可获水费10倍以上的收益。村长说“如果每年得到一次水利灌溉,还可以再开垦荒地1万亩。”西黑沙图村农民愿意种粮,使我们沉重的心略感欣慰。似乎又看到了“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只要政府帮助解决农村小水利设施。但除此以外,种牧草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西黑沙图村养羊合作社也是今年成立的。名义上有6家,实际上只有李喜贵一家,其余是挂名,因为注册要求有5人以上。农民个人的贷款额度只有2-3万元,李喜贵以合作社的名义贷款,公务员亲戚担保,可得20万。现在李家羊近150只,主要是小尾羊和杜波羊的杂交,花了15、6万元,另外还修了羊舍,总共花了将近50万元。村民养羊的风险和成本主要集中在小羊。中间商来收购,只要50斤以下的4个多月的羊,然后把羊养到100多斤再卖给屠宰厂,赚取利润的大头。小羊每斤可卖12元。养羊的村民没有市场渠道把大羊直接卖给加工公司,中间商收大羊,每斤只有8元。如果能建立与大公司直接收购的网络,农民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另一自然村有养100多头山羊卖羊绒的。

[对讨思号村、西黑沙图村的扶助计划与具体落实】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百度百家
1 2 3 4
相关推荐: 中国农村改革报告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